①杂文选刊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休刊启事。 ②曾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 ③《杂文选刊》内容“不可替代”在于批判色彩。
财联社12月4日讯(编辑 付潇阅),12月4日,杂文选刊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休刊启事,内容如下:《杂文选刊》自2024年1月1日起休刊。休刊期间,我们将认真做好各项有关工作。
有一位微信名为“金口娱言(金口娱言为知名媒体人)”的网友在朋友圈表示将:“我上学时的梦想是像鲁迅先生那样,每天清晨独坐窗前,写出七首一样的犀利杂文,发表在《杂文选刊》《杂文月刊》等刊物上,针砭时弊,启蒙民众。后来因为早上太困起不来,就放弃了这个梦想。但是,对它的突然休刊还是有点遗憾。是现在鲁迅少了严重缺稿?还是稿子太锐发不出来?还是大家都看抖胸扭臀视频没人看杂文了?”
时代眼泪,曾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
公开资料显示,《杂文选刊》(原名《杂文家》)创刊于1988年,是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杂文选刊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其由主编刘成信先生创办了内部刊物。
1991年,更名为《杂文家选刊》;1993年,更名为《杂文选刊》,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佳);2008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发行量为80万,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该刊发行网络遍及全国城乡,东南亚、北美洲、欧洲也有部分订户。
据悉,《杂文选刊》主要栏目包括百字杂文、公民讲坛、聊斋闲品、立此存照、人生解读、史海备忘录、动物哲学、社会档案、精品卷宗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所刊载的杂文内容多为针砭时弊,批评世俗。《杂文选刊》曾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杂文界权威杂志”,被广大读者誉为“真话讲坛、人生宝典、风雨中的玫瑰”。
主编曾将从纸质文字中挑选精品视为生活的意义
此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2010年,“死亡咒语”开始在传统媒体身上应验之时,老编辑刘成信曾公开表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的世界。彼时,《杂文选刊》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杂文类期刊之一。
彼时,美国最著名的综合类日报《纽约时报》发行人苏兹伯格表示,纸质版的《纽约时报》离停止印刷的时刻正在倒计时;拥有140余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最早停止了印刷版报纸的发行;老牌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宣布将变成网络报和电子邮件报;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放弃了纸媒阵地,让古老的铅字变身成了网络空间的二进制数码符号……在中国,数字出版界有人大胆预言,人类将进入“无纸阅读”时代。
据老编辑刘成信分享,他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的世界。他的办公室就是一个“纸质媒体的海洋”,桌子上、书橱顶上、地板的角落里,都是成堆的稿件和书籍。从这些纸质印刷文字中挑选出“最能让读者过瘾”的精品,是这位《杂文选刊》主编生活的全部意义和人生使命。
“我不会上网,也不会用手机上那些花哨功能,我对一切机械的、电子的东西都一无所知,我上学时数理化不及格”,这位双鬓飞霜的老杂文家说,“我惟一会做的,也能做好的事情,就是研究杂文,全国专职的杂文作者和编者恐怕就我一个,我以此为生。”
“也许我过于乐观,我相信纸质媒体不可能死亡”。刘成信觉得,读者订阅杂志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是有忠诚度的,好多人把它买回去,不是看一看就丢掉,而是要收藏起来,甚至传给他的儿子、孙子,这就是经典出版物的价值。
“网上的东西能有这种力量吗?”他反问。
《杂文选刊》内容“不可替代”在于批判色彩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刘成信经常把杂文的社会功能比喻为“社会医生”。大多数文章是中性的或建设性的,而杂文就是批判的、揭露的,“我们从反面的角度来帮助社会”。在他看来,批判并不是骂人,其本质恰恰是“说真话、讲真理、抒真情”。
当时,《杂文选刊》正是根据这种划分,每月推出不同的旬刊,以满足杂文读者不同的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