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表示,我国生物制药产品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不过,在研发投入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如何解决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所需资金问题,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财联社3月3日讯(记者 卢阿峰)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围绕我国生物制药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提出了支持本土创新药生物制药企业优先上市融资的提案。
安康表示,我国生物制药产品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不过,在研发投入方面,我国生物制药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如何解决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所需资金问题,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生物制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这些特点成为国内生物制药企业融资难的最大症结。”安康介绍,一个新药开发,长达几年,甚至十多年,而且生物制药研发的风险高,产品成功率一般只有5%到10%,却需长时间的大量资金支持,这导致一些风投在资本注入时非常谨慎,从而加大生物制药企业的融资难度。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一直以来,创新药生物制药领域是非常典型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产出确定性风险较高的产业。在过去的5-10年里,中国的创新药市场经历了高峰和低谷。当前由于医药市场政策环境复杂、创新药的竞争不断加剧,资本市场的融资难度也不断增加。
在2021年之前,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热度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在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了全球竞逐的热点产业,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投融资活跃度更是达到高峰位置,当年全球融资规模达到了835.5亿美元。但随着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医疗健康企业投融资增长步伐放缓,相较过去几年,2022年投资方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势。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整理,2022年全球共发生3,20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量为529.4亿美元,相比2021年,在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上分别同比下降了16.3%和36.6%。
这也是由于2022年,创新药生物制药行业迎来了“挤泡沫”的阶段,企业融资变得愈发困难,对于企来说“活下去”、如何在资本“寒冬”中融到资金、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撑公司研发及运转,成为当下企业最需要思考的命题。
安康也看到了这一状况,他表示,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企业依旧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生物制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缺少多样化的融资工具,生物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试、放大、集成”的工程化环节比较薄弱。同时,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创业投资不发达、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部分原因。
对此,安康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本土创新企业的直接融资力度。近年来,证监会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条件的生物医药等创新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依法创造条件引导尚未盈利或未弥补亏损的生物医药等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建议深交所和上交所加大对创新企业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创新企业上市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及再融资的支持力度,实行即报即审即发行,在上市门槛方面适当放宽,给予更多的资本政策支持。
二是建立国家资金主导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在重大项目、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专门融资支持。通过发展基金或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有偏好风险投资者投资,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资本集中,支持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银企合作,完善公司信用评价体系。政府及科技服务机构应促进生物制药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发挥政府及科技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构建对公司信用评价的完整体系,并不断对信用评价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减少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公司融资效率。
(编辑: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