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目的是希望用科技赋能医疗,推动手术治疗向微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希望自己的企业顺应硬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在科创板上市。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连线创始人》是由《安安访谈录》出品的针对创新创业型未上市企业创始人的访谈栏目,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本期访谈人物:
罗森博特创始人 王豫
“创业的目的是希望用科技赋能医疗,推动手术治疗向微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希望自己的企业顺应硬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在科创板上市。”
▍个人介绍
罗森博特创始人
▍第一标签
骨盆复位手术机器人开拓者
▍企业简介
罗森博特专注于医疗机器人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致力于打造具有骨折复位功能的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术中实时3D导航、辅助骨折复位操作、自动手术规划等先进技术,完成从骨折闭合复位到微创固定全手术全流程的智能化手术操作,满足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
成立于2017年的罗森博特,是一家专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公司。近日,这家公司完成了超亿元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深创投领投。
从成立公司到B轮融资,创始人王豫已经带领公司走过了5个年头,他自己也是骨科机器人领域的一位老兵。他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的目的,是希望用科技赋能医疗,推动手术治疗向微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王豫也希望自己的企业顺应硬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能够在科创板上市。
记者了解到,此轮融资完成后,罗森博特将加速手术机器人新产品研发、临床注册、生产扩张以及全球化市场推广,实现从0到1的迈步。
01
——————————
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发展
作为罗森博特的创始人,王豫读博时就进入到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领域。“2003年,在北航跟着王田苗教授一起做了国内第一个骨科手术机器人项目,与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科研合作,在2004年完成国内的第一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该成果通过转化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注册证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
2009年博士毕业后,王豫留校在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继续从事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研究,其间也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过访问学者研究,接触到国际最顶尖的科研创新环境。
因此,就骨科手术机器人而言,创始人王豫已在该行业沉淀了近20年时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聚焦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人,很有幸参与了这一段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历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让王豫感受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促使他在2017年成立罗森博特,希望能加入到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大军中。
由于在该行业扎根太久,成立罗森博特之初,王豫就特别清楚地意识到:手术机器人属于典型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带来真实临床获益是产品的立足之本,技术创新能力是该领域初创企业最重要的护城河。因此,罗森博特一开始就聚焦骨科手术中操作难度最高的骨盆骨折复位问题,差异化的产品定位也为罗森博特带来先天的竞争优势。
“骨盆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环状骨骼,中间有重要的脏器,周围分布大量的神经和血管。一旦骨盆骨折,想要把它恢复到正确位置很困难。目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传统治疗方式是切开复位,会导致很大的损伤、很长的术后恢复时间、和很高的术后并发症风险。使用我们的机器人,可以实现精确、微创、安全的复位操作,可以给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能充分体现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因此是罗森博特产品进入临床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站在时代背景上看,研发手术机器人也有非常好的时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摆脱了过去单纯跟踪仿制,只靠价格优势竞争低端市场的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下一发展阶段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罗森博特希望加入到创业大潮中去,为国内医疗事业发展做一点贡献。”
02
——————————
赛道不是红海,差异化竞争很重要
眼下手术机器人是一个非常热的赛道。从市场和产品上看,今年已有多款国产产品拿证,海外产品也陆续进入中国,因此有人认为,这一赛道好像才开始就要进入红海竞争了。
但王豫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短期的过程。“正是由于市场看到了手术机器人的增长潜力,很多资本争相涌入,许多传统的行业龙头也积极布局,大量创业团队也顺应潮流选择进入这个赛道,并且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密集拿证。”
王豫认为,首先从长期来看,手术机器人代表了未来医疗器械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一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一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从问世到形成普及的临床应用和稳定的商业模式,需要打磨和迭代的时间,目前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还没有到非常成熟的阶段。整个行业都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这一波热潮只是行业发展大潮中的一段小序曲。
其次,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产品形态、功能特性、临床痛点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优化和挖掘的空间。因为骨骼作为刚性组织,天然就适合机器人的精准定位和自动操作,相比软组织,骨科手术中机器人的智能化、精准化更有优势。目前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乍一看好像都差不多,但其实产品力更多体现在细节中,只有踏踏实实打磨产品,才是竞争突围的最好策略。
第三,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商业模式,还需要探索。目前的手术机器人,只有达芬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但达芬奇的成功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因素,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否可以复制?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和证据。
“面对耗材集采、DRGS和DIP的推广、整个医疗行业都处在变革周期中,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形成设备+耗材+服务的稳定商业模式?坦白讲,目前在骨科领域还没有完美的案例。这都需要行业里各个公司做不同的探索,在真实市场环境中验证。对于罗森博特而言,未来的商业模式也将聚焦在设备+耗材+服务这一方面。”
03
——————————
打造共性底层技术平台,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医疗的本质追求,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受限于人类生理的局限,比如人类的眼睛无法实现定量的测量,人手无法定量控制力度、速度和位移。而机器人作为人的延伸,可以帮助人类突破身理局限。
王豫认为,机器人辅助下的复位操作,包括骨折的实时三维术中导航、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规划、机器人自主复位操作等,实现了“将最困难的环节交由机器人完成”,这是手术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际上都没有一款可以用于骨折复位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罗森博特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原始创新,没有借鉴和参考,能凭借的是近20年医工交叉协同创新形成的积累和默契。”王豫说,罗森博特得益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近20年医工协作的硕果。“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认识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吴新宝副院长团队,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形成了天然的默契。他说一个临床的需求,我们马上就能明白;我说一个解决思路,他们也能很快理解。”
在罗森博特创立的最初两年,虽然条件简陋,只有100平米,但吴院长几乎一两周就会和公司交流一次,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强大的医工交叉基因和协同创新能力,是罗森博特最引以为傲的竞争优势。”王豫说。
依靠强医工结合的研发路径,罗森博特旨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底层通用软硬件平台。王豫说:“我们始终觉得手术机器人具有平台化技术的特征,很多临床需求可以归纳为可复用的软硬件技术模块,罗森博特通过攻克骨盆骨折微创复位的医学难题,实现了三维实时导航、自动手术规划、机器人力位双重控制等底层的技术创新,可以支撑我们未来覆盖更多的临床需求,这将是支撑罗森博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驱动力。”
从决心创业到产品研发,再到攻克技术难关,以及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即将获得注册证,包括未来的扩产计划……一路走来,王豫带领团队已走过5个春秋。面对未来,王豫也有更大理想,他希望能用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技术赋能医疗机构,推动临床治疗模式和理念的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医疗产品和复位供应商。
在企业战略规划上,王豫也希望企业能够实现科创板上市。
“香港虽然有18A,但团队还是想去科创板上市。对科创板而言,创业公司会有收入或者是利润上的要求,但上市其实是经营层面综合的考验。就目前这一时点来看,王豫认为在科创板上市,比较符合公司的科创属性。公司作为国内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具有科创属性。当然,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上市需要根据公司整体的规划去选择,除了科创板未来也不排除其他市场。”
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安安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