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稳健低波”只是噱头,银行理财应提升管理能力
原创
2022-12-18 18:03 星期日
财联社记者 梁柯志
此刻将这样的产品推送给客户,岂不等于对外宣称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不行?

面对债市波动,银行理财子近期频繁发行所谓的“稳健低波”产品,一时吸引不少目光。

比如,华夏理财表示将发行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固定收益纯债型封闭式理财产品12号”。产品说明书显示,该产品期限为15个月,业绩基准定为3.6%至4.0%,产品绝大部分资产依然投资于信用债,组合杠杆率100%。据媒体报道,不少城商行也在同步筹备类似的“低波动”理财产品。

这一波营销攻势毫无疑问是市场驱动的,机构的用意在于挽救产品声誉和募资颓势。这一轮债市回调急促且猛烈,大部分采用市值法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都受到“伤害”。此刻发行采用摊余成本法或者混合估值法的产品,确实可以迎合客户需求。但笔者认为摊余成本法同样有其局限性和缺陷,理财公司仅仅改变估值方法来获客意义不大,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首先,摊余成本法只能改善持有体验,并不能规避信用风险。摊余成本法最大的“好处”,是产品的净值波动对市场的波动不敏感,但这反过来会造成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底层资产的变化情况。按照现有规定,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资产持有期间不能交易,这意味着如果产品不幸踩中信用风险,最终还是要爆雷的。在开放型或定开型产品中,这反而更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如果底层债券资产价格下跌,但在摊余成本法方式下,净值并没有表现负值。因而导致投资者在溢价买入或卖出产品,隐含新的信用风险。

其次,所谓的“稳健低波动”是个伪命题。净值化转型之后,银行理财为争抢市场大多对外宣传追求“绝对收益”,以期为自己继续贴上“稳稳地幸福”这一标签。为“迎合”客户短期偏好,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特征也非常明显,在资产端出现债券配置趋同行为,而且普遍加杠杆以抬高收益率。这种结构注定产品本是就是高波动的,只不过被过去两年的债券牛市给掩盖了。

此刻重新搬出摊余成本法去吸引客户,道理也是一样的。银行想释放的信号,无非是理财产品继续值得持有,继而延缓客户的赎回行为。至于产品是否稳健、是否低波动,还是要看最终运行的结果才知道。

其三,严格来说估值方法是中性的,产品运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机构的管理水平。如果说市值法大致对应了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摊余成本法对应的则是被动管理能力。此刻将这样的产品推送给客户,岂不等于对外宣称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不行?笔者认为,这一点机构尤其需要慎重,投资者也要有所甄别。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周期的错位导致利率和市场波动越来越频繁,对资产价格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也更为明显,一味靠“躺平”去管理产品是走不出来的。

笔者认为,作为最大规模的理财机构和市场主体,银行理财不能出现大幅波动就匆忙修改估值法,单纯改变净值展示方法继续迎合客户以求大规模募资,这无异于掩耳盗铃。银行理财最应该反思的,是自身的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匹配上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境内市场,银行理财先天条件优越,募资便利性远超其他资管牌照,但如果管理能力始终跟不上,未来很难称得上卓越财富管理机构。此刻如以低波动等噱头再来匆忙募资,覆盖矛盾,甚至还容易积聚新的金融风险。

收藏
125.34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0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