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11日电,2025年4月10日,莱特光电接受来自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46家机构的调研,本次调研采取特定对象调研,电话会议的形式,会上董事会秘书潘香婷,证券事务代表柴萌远,投资者关系专员张尊睿作出了回应:
问题1:
首先恭喜公司2024年业绩大增,请介绍一下公司业绩增长原因?
答: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56.90%;若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对损益的影响,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119.09%。公司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主要系OLED终端材料业务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所致,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得益于OLED显示技术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车载设备、智能穿戴等众多下游终端应用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带动了OLED终端材料市场需求的增长;(2)公司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RedPrime材料和GreenHost材料稳定量产供应,同时跟随下游客户需求持续迭代升级,产品份额进一步提升;(3)公司持续深入推进降本增效,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强化成本管控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率,公司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强。
问题2:
问公司是否有产品向美国出口,美国加征关税是否对公司业务有影响?
答:
公司目前没有产品出口美国,美国关税政策对公司业务暂无直接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为OLED产业链上游核心OLED终端材料,主要客户为国内OLED面板厂商。
当前OLED显示面板制造领域呈现中韩主导的行业格局,近年来国内OLED面板出货量连年攀升,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不断提高。根据研究机构数据,2024年国内OLED面板厂商已占全球49.2%左右的市场份额,与韩国面板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
OLED终端材料作为行业上游的关键环节,对中下游的面板制造、终端产品应用的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OLED终端材料长期被美国UDC、陶氏杜邦等海外企业垄断,国内仅有极少数企业进入面板厂商供应体系并实现量产。
公司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在OLED终端材料领域取得了数百项自主专利,现已实现多支材料的国产替代,部分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紧密围绕下游OLED面板对核心发光材料的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品质卓越的专利产品,已构建起系列化、多样化的产品布局,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与技术服务。
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自身的研发积累和行业经验,紧跟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与迭代,争取实现更多品类OLED终端材料的国产替代,为提升OLED终端材料国产化和行业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问题3:
公司自主研发的OLED终端材料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并且持续迭代升级,问公司整体研发布局及产品进展情况?
答:
公司持续不断强化研发创新,构筑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公司始终坚持"前瞻一代、在研一代、应用一代"的产品研发策略,构建了层次分明、协同推进的研发体系,确保公司在OLED发光材料领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与产品优势。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6,468.65万元,同比增长28.30%,重点进行了红、绿、蓝三色发光主体材料和发光功能材料的研发创新,成功推出一系列高性能OLED发光材料产品,部分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终端材料产品进展方面,RedPrime材料、GreenHost材料持续稳定量产供货,并跟随下游客户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及稳定性,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新产品方面,RedHost材料打破国外专利壁垒实现国产替代,GreenPrime材料进入客户量产测试阶段,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的验证进展良好
此外,公司多款OLED发光材料在硅基OLED器件测试中表现卓越,部分产品已成功通过量产测试,标志着公司在硅基OLED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取得重要进展。前沿技术布局方面,公司积极布局Tandem器件关键发光材料、CGL材料、蓝色磷光材料、高色域显示及敏化显示用TADF材料等前沿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推动OLED显示技术向更高效率、更低功耗、更优画质的方向发展。
问题4:
关注到公司研发创新方面引入AI赋能,请展开介绍下。
答:
公司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资源投入,不断完善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公司着力完善研发创新平台,借助机器学习和AI设计赋能,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平台。
2024年,公司依托在OLED终端材料领域多年积累的丰富研发经验与海量内外部数据资源,建立了业内领先的数据资源库,为公司的材料结构设计、器件/材料搭配、新技术监控、工艺优化等场景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积极与外部企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利用AI技术对公司长期积累的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有效提高了研发效率与创新能力。
未来,公司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加快进行DeepSeek的接入和本地化部署,通过"AI+数据"深度赋能公司产品研发、品质检测等场景化应用,进一步完善公司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平台。
问题5:
公司作为国内OLED终端材料领军企业,对于实现国内OLED产业链的本土化自主可控意义重大,问公司目前材料国产替代进展如何?
答:
近年来,随着国内面板厂商积极扩充产能、提升技术水平,国内OLED面板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不断提高,出货量大幅增长,为国产OLED材料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公司拥有数百项OLED终端材料自主专利,在国内率先实现OLED终端材料从0到1的突破,是国内少数具备自主专利并实现OLED终端材料量产供应的企业之一。
公司OLED终端材料产品布局涵盖了红、绿、蓝三色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核心材料,形成了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结构。公司现已实现RedPrime材料及GreenHost材料持续量产供应、RedHost材料小批量供货、GreenPrime材料及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积极验证。
同时在叠层器件用材料、蓝色磷光材料、高色域显示及敏化显示技术用TADF材料、超荧光材料等前沿技术方向积极布局储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产品升级与新品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为公司在行业中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题6:
OLED终端材料有较高的专利及技术壁垒,公司专利布局情况如何?
答:
公司始终将研发积累以及知识产权的开发、积累和保护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构筑起坚固的知识产权壁垒,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全方位守护着公司的创新成果和商业利益。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973件,其中发明专利968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67件,其中发明专利362件。
这些专利广泛覆盖了OLED器件核心材料,包括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关键领域,专利保护区域横跨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为公司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终端销售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问题7:
当前,全球迎来全新的8.6代AMOLED产线建设周期,国内外面板厂商三星、京东方、维信诺纷纷宣布8.6代生产线的建设规划,OLED产业也有望迎来全新增长空间,公司材料业务会如何收益?
答:
8.6代线对公司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1)材料需求增长:
8.6代线的基板面积比6代线扩大了2.16倍,且采用Tandem叠层结构,相同产能下单产线发光材料用量达6代线的4倍左右,这将直接拉动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需求;(2)市场拓展:
8.6代OLED生产线主要面向平板、笔电等IT产品及车载显示市场,相较于6代线可显著提升基板切割效率并降低成本分摊。
华为、苹果、联想等头部终端应用厂商陆续推出搭载OLED屏幕的IT类产品,将推动OLED加速向中尺寸应用领域渗透,OLED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公司与头部OLED面板厂商保持紧密合作,已实现多款材料的国产替代,未来随着8.6代线投产,公司OLED终端材料业务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问题8:
公司在股东回报及股东信心方面有何作为?
答:
公司专注OLED有机材料领域,通过持续研发创新保持技术优势,推动业务发展,以良好业绩表现和发展前景增强股东信心
股东回报方面,公司自上市以来,按照相关法规和公司制度持续分红,积极回报广大投资者。
2022年至2024半年度,公司累计已实施现金分红1.13亿元;2024年年度拟派发现金5,220.26万元,2024年将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约1亿元,占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60%。公司董事会推出《未来三年(2025年-2027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落实打造"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股东价值回报机制。
提振股东信心方面,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2024年公司控股股东王亚龙先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增持公司股份62.65万股;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完成回购股份280.48万股,金额约5,000万元;2025年4月,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新一轮回购方案,拟回购5,000-10,000万元。
问题9:
OLED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及公司战略规划?
答:
OLED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球市场处于扩张期,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小尺寸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折叠屏、IT类产品、车载显示等中尺寸应用迎来增长拐点。
当前,全球显示面板产业重心逐步向中国转移,国内OLED面板厂商为保障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加快材料国产化进程,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提高产业安全和自主性。公司将立足于OLED有机材料的广阔发展空间与市场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力度,持续提升材料性能、丰富产品品类,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逐步实现产品系列化及客户全覆盖的发展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布局钙钛矿相关业务,在材料合成工艺、性能优化及量产技术等关键环节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公司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材料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形成相关技术储备。
在做好OLED有机发光材料主业的基础上,公司着眼长远发展,基于业务与技术的协同性,积极探寻第二增长曲线
一方面,公司保持对市场机会的关注,积极寻找与公司发展战略比较契合、有价值的优质项目和标的,与公司现有的业务形成协同,借助外部成熟资源快速拓展新业务版图
另一方面,凭借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自主布局新业务、培育新项目,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业务体系,朝着新材料平台型企业的方向稳步迈进,不断提升公司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