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后悔”是无用的生活蓝图,这个世界需要正视“遗憾”
2022-04-08 08:24 星期五
作者:黄淑君 责编:许若瑜
在最新力作《遗憾的力量》中,丹尼尔·平克以创新性思维告诉读者,“不应该是尽全力减少遗憾,而是去优化遗憾”。

“有人宣称‘不后悔’才是人生哲学。这是胡说八道的,甚至是危险的。”这是TED大会超级演讲者、五本《纽约时报》畅销书的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在其近期出版的全新力作《遗憾的力量:如何在回顾中向前走(译)》(The Power of Regret: How Looking Backward Moves Us Forward,以下简称“《遗憾的力量》”)中提出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遗憾。它是人生经历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该书在出版当周即荣登《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精装)畅销排行榜第三位。

image

自2011年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Thinkers50,2021年其排名第九)至今,丹尼尔·平克一向以创新性思维在商业、工作、创造力和行为动机领域提出一系列颠覆性观点及趋势分析,其著有《驱动力》(Drive)、《全新销售》(To Sell is Human)、《全新思维》(A Whole New Mind)、《时间管理》(When)等多本畅销多年的获奖书籍,共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并于全球售出数百万册。

而在今年2月出版的全新作品《遗憾的力量》中,丹尼尔·平克基于自己的一项真实调查研究,并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看待“遗憾”的全新思维方式。他于2020年发起了“全球遗憾调查”(World Regret Survey),历时约18个月共收集了来自105个国家/地区的16,000份民意调查。据官方介绍,这是迄今为止对人类“遗憾”态度进行的最大规模抽样调查。

image

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
图片来源:FT ©Anna Gordon

“我想做的是反对这个“无遗憾/不后悔”(No Regrets)的想法。”丹尼尔在接受访谈播客节目Next Big Idea(译:下一个伟大思想)时提到,很多非小说类书籍经常只是重申一些人们普遍认可或相信的理念。“根据我的研究,那些‘我们应该坚持积极的观点’‘我们不应该回头看’‘我们要避免遗憾’的想法是错误的。”

他表示自己并不是在德道层面上进行探讨,“但从科学角度来说(这些想法)是错的。(‘不后悔’)是一个完全无用的生活蓝图”。而在新书《遗憾的力量》中,丹尼尔·平克告诉大家“人生里有些遗憾,没有关系的”。

四种遗憾揭示人的深层次需求

丹尼尔提到萌生研究“遗憾”这一话题的想法,最初是始于自己的一次“遗憾回顾”:他在参加完他大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后,就不禁回想起自己大学时的遗憾。而当他与其他人讨论起遗憾时,人们的回应让他感到好奇并发现研究这一话题的意义。与其过着毫无遗憾的生活,不如积极拥抱它并将其作为指引,向更美好的生活前进,这是《遗憾的力量》一书旨在向读者传递的理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参与者声称“至少偶尔会感到遗憾”。“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丹尼尔认为遗憾是“人们认知机制的关键部分”,它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工作环境里,如果人们能够把这种消极情绪转化为“生活的一课”,那么遗憾可以让人们保持清醒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image

于2020年发起的“全球遗憾调查”
图片来源:Twitter @DanielPink

丹尼尔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们拥有“不作为的遗憾”与“有作为的遗憾”(取决于对遗憾事件彼时是否实施相关行为/行动)比例是2:1,前者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他解释这是因为“有作为的遗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抵消,例如许多认为自己“嫁错人”的人会说“至少我有这些很棒的孩子”。

他指出“至少”经常被考虑成“有作为的遗憾”的一种补充,但在“不作为的遗憾”中,由于“不作为”也就不存在“至少”的考虑。“你会看到最常见的一类遗憾属于‘勇气遗憾’(Boldness regrets)。”例如,人们会说“要是我当时说出来就好了”“如果当初我选择创业就好了”“我们当时应该要那样做却并没有做”等等。丹尼尔指出,有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行动也是一种认知,可以通过行动去解决问题。

根据丹尼尔梳理调查数据发现,遗憾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基石遗憾(Foundation regrets),即自身未能在财务、教育或健康等问题上尽责任。这类遗憾的产生是由于没有“做相关事情”而为更稳定的生活打下基础。例如,没有为退休生活攒够钱,在大学里学习不够努力,没有锻炼和遵循正确的饮食习惯来照顾自己等。

道德遗憾(Moral regrets)来源于自身做过的不当行为,对没有做出正确的事感到后悔,包括对人不友善、欺压霸凌他人、对婚姻不忠等行为。丹尼尔指出很多人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感到十分后悔。

关系遗憾(Connection regrets)是遗憾中最大的一类,与家庭成员、朋友、爱人、同事等人际关系有关,表现为当二人关系渐行渐远时,出于害怕尴尬或丢脸而没有主动联系对方,“要是我当时跟你联系就好了”就是这类遗憾的信号。丹尼尔表示,主动联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尴尬,而且实际上总是能得到对方的良好反应。

勇气遗憾(Boldness regrets)往往与“机会”相关,“后悔当机会出现时自己没有好好把握”,如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或面对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时没有勇气放弃去选择更好的机会。不管出于何种理由,这类遗憾的出现多数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勇气而选择谨慎行事。

image

丹尼尔提出的四种“遗憾”类型
图片来源:Twitter @DanielPink

事实上,比起提倡“不后悔”“不要回头看”等主流观点,“遗憾作为一种有益的力量”这一观点在心理学界早已流传。美国迈阿密大学“遗憾实验室”(Regret Lab)负责人Amy Summerville指出,在国际公认的社会心理学家Neal Roese博士在1994年发表的开创性论文《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基础》中(The Functional Basis of Counterfact Thinking)表明,回忆并思考如何让一个已经发生过的情景变得更好,有助于改善未来决策。

Neal Roese博士曾于2005年出版书籍《如果可以:如何将懊悔转为机会(译)》(If Only: How to Turn Regret Into Opportunity)。该书也提到,遗憾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并予人启发,通过回顾遗憾,利用“如果可以”的思维来优化决策,引导走向更积极、更美好的未来。这与丹尼尔新书的观点一致。

丹尼尔认为,他所归纳的四种类型的遗憾揭示了人的价值所在,指出遗憾亦可以引导思考。他将遗憾比作美好生活中的“照相底片”(photographic negatives),解释每一种最常见的后悔类型实际上反向揭示出人类的深层次需求,即人的成长需求与勇气遗憾有关,道德遗憾即反映人们需要善意,基石遗憾强调人的“求稳”心理,而关系遗憾则体现出人需要的是爱。

image

丹尼尔·平克:“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遗憾,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遗憾的力量》
图片来源:Twitter @DanielPink

在丹尼尔看来,正如其新书名所示,回顾与后悔相关的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前进,通过遗憾来推动自己走向美好的事物。但他也在书中强调,“回顾过去能帮助我们前进,但前提是我们做得对。”

简单三部曲,化遗憾为积极力量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首席医学记者及作家、神经外科医生Sanjay Gupta博士对《遗憾的力量》评价道,“正如他的一贯作风,丹尼尔·平克改变了我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并让我相信遗憾的力量。”他表示,通过丹尼尔出色的研究,“我不仅了解了人们在后悔什么,还学会了如何优化这些遗憾”。

在新书的最后几章中,丹尼尔为读者提供了实用指导,告诉他们如何从错误中成长起来,把错误塑造成学习的机会,以及如何将后悔所蕴含的消极内涵转化为积极体验,“后悔让我们今天感觉更糟,但它能帮助我们明天做得更好”。

image

左:"我没有遗憾"
右:"只是我经常在想,有些事情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图片来源:Twitter @DanielPink

丹尼尔表示,通过遵循他所提出的指导——一个基于科学且简单的“三部曲”,读者可以从中学会将遗憾转化为积极的力量,从而让工作更顺利、生活更美好。

第一步,向内看/自我审视(Look Inward),即重新审视自己对遗憾的看法,并且不要对遗憾感到过分不安。当犯错时很容易对自己感到失望,但丹尼尔建议在审视遗憾中学会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重新审视内心,善待自己而不是蔑视自己,”丹尼尔表示,“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作为人之处境的一部分,这将会正常化看待遗憾。”

第二步,向外看/自我披露(Look Outward),即说出自己的遗憾,因为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一种卸下负担的方式。丹尼尔认为,人们普遍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但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把想到的遗憾从脑海中释放出来。

他表示有大量文献指出,通过告诉他人或简单写下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够为身体、心理和职业带来很多好处,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对遗憾的表达。“本质而言,情感是无形的。当我们写下或谈论它们的时候,我们是把那种不确定的感觉转化成具体的、不那么可怕的文字表达。”换言之,说出遗憾的同时也是在理解遗憾为什么出现,一旦脑海中若隐若现、消极的想法被具体定义后,就不会被过度影响。

第三步,向前进/自我隔离(Move Forward),即从遗憾中吸取教训并将自己“置身于遗憾之外”,对此丹尼尔提到了“自我隔离”(Self-distancing)。在心理学上,“自我隔离”机制是指在评估自身所经历事件时,增加以自我中心为角度的心理距离。通俗而言即以局外人视角评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处境,从而最大化地将“自己”和“自身经历”分隔开来,以帮助应对消极情绪,更专注于达到目标。

丹尼尔指出,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不擅长解决自己的问题,却更擅长解决别人的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自己”。例如,用第三人称与自己对话,或者反问自己,当最好的朋友面对这样的遗憾时,“我会给他什么样的意见?”

image

丹尼尔·平克接受播客节目访谈
图片来源:Armchair Expert

美国研究学者、《纽约时报》畅销书《敢于领导》(Dare to Lead)的作者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博士表示,“我一直都知道,遗憾可以加深我与自己和他人的联系,但现在,多亏了丹尼尔的研究和书籍,我明白这是为什么了”。她提到丹尼尔是其一生中最好的老师之一,而通过《遗憾的力量》一书,她指出“不后悔”地生活所提倡的“人要勇往直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缺乏反思,并评价道,“现在,这个世界需要这本书和更多的反思”。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尽全力减少遗憾,而是去优化遗憾。”这是丹尼尔在新书中的一句话,也是他想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遗憾。他认为,遗憾的感觉可以用来引发思考和反思,从而激励行动。

“我们经历负面情绪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正确对待它们,它们就是有用的。”丹尼尔认为,面对遗憾,“你不想沉湎其中,也不想对其反复思考。但如果你将其看作一个信号、一个信息、一个敲门声,那它将是一种强大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情感”。

题图来源:Twitter @DanielPink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77.43W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6953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