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财联社(北京,记者 高萍)讯,近期国内多地疫情反弹、俄乌局势紧张,内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严峻,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不过,财联社记者近日从多位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从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不确定因素影响有限,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韧性强、政策空间大,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今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并提出了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对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同时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金融委会议回应了市场关切的重点,并向市场传递出了稳定预期的信号。前期已开始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落地显效需要过程,传导至实体经济亦需要时间。预计本次金融委会议后,仍会有稳增长的政策陆续出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兑现。
前期政策已逐步显露成效
北大国发院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近日表示,5.5%的增长率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经济增长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5.5%目标的达成并非轻而易举,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事实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了“稳增长”的行动。去年四季度,中国发行了1.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同时,又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46万亿元。年初以来地方债发行加速,各地政府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各地积极推动制造业投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很多地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大项目陆续开工。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也在逐步落地,以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此外,房地产政策也显示出边际放松迹象。央行指导银行加大按揭、开发贷和并购贷等投放力度,支持化解市场风险。各地“因城施策”呵护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释放。
稳增长措施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效果。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货物进出口总额62044亿元,同比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
“这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增速恢复迹象。”许宪春预计,未来工业增加值将进一步回升,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亦认为,由于前期稳增长政策超前发力,促进1-2月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稳定预期、保市场主体的态度明确
进入3月以来,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受到疫情反弹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叠加当前世界局势的动荡,市场对于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表现出了较强的担忧。
短期看,唐建伟认为,尽管增速边际有所放缓,但当前出口仍然保持高景气度。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投资潜力巨大。不过,微观经济主体的信心偏弱是当前的一大问题,这也使得“稳定预期”需要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
不过,拉长到今年全年来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等因素影响,但今年财政政策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货币政策也存在降准降息空间,加上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完全有能力能实现5.5%的目标。
北大国发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也直言,今年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力度都非常大,足以表明中央政府保市场主体的信心,这是往年不太常看到的。
对于今年经济增长的发力点,许宪春认为应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的恢复。短期来看,应从保就业入手,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而长期来看,应注重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缩小收入差距。
此外,为促进投资和生产,应注重保市场主体,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许宪春称,为保障净出口需求的稳定,可以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一方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唐建伟则认为宏观政策仍要保持一定力度,其中货币政策仍需发力宽信用,财政政策要尽快落实退税减税,通过加大财政支出稳住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确保宏观总需求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