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德认为光伏已经从一个政策性推动的周期性行业变成了市场化行业。未来,光伏行业会进入充分市场竞争,马太效应加剧,强者恒强。
编者按:筚路蓝缕敲钟成,上下求索知路远。这是一档针对科创领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创始人)的访谈节目。他们有哪些少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公司上市前后,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对话科创家》与您一起探寻,以期远眺未来。
本期,《对话科创家》栏目的嘉宾是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曾乐)讯,在中国光伏江湖的20多年发展史中,75后的晶科“少帅”李仙德是少有的曾三度敲响上市钟声的“老将”。
2010年5月,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NYSE:JKS)登陆纽交所;2020年5月,晶科科技(601778.SH)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今年1月26日,晶科能源(688223.SH)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随着晶科“登科”,A股光伏千亿俱乐部再添一员。截至3月2日收盘,晶科能源(688223.SH)总市值达1286亿元。晶科怎么看待光伏产业链发展?对于业务布局有何考虑?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近日,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专访。
清洁能源生态圈建设或成下一个突破口
“成功登陆A股科创板帮助我们补上了资本市场的重要一课,有助于晶科在行业市场上做更充分更全面的竞争。上市后的晶科能源,正迈入发展的壮年期。”尽管47岁的李仙德已历经三次敲钟,但其在采访中仍多次坦言:“我们一直都不是最有天赋或最幸运的。我们仍在奋斗的过程中、仍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回看晶科过去16年的发展历程,据介绍,在“第一个五年”期间(即:2006年至2010年),该公司建立了一体化产能;在“第二个五年”期间(即2011年-2015年),其开启了国际化战略;“第三个五年”(即2016年-2020年),该公司连续4年位居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名。当前,其正处于“第四个五年”发展阶段。
2月25日,晶科能源发布业绩快报,2021年营业收入为404.80亿元,同比增长20.26%;归母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7.82%。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组件出货量的稳步增长,大尺寸产品出货比例进一步提升,使得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稳步增长。
“下一步的突破口,我认为在于清洁能源的生态圈的建设。随着光伏作为主流能源的普及,其应用场景势必愈发多元化。”李仙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晶科能源目前已在光伏制氢、BIPV、储能进行了技术储备和项目探索,并不断探索光伏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不断孵化新的业务增长极,打造清洁能源生态圈。”
垂直一体化是头部企业竞争的必备能力
长期以来,光伏行业中都存在着“垂直一体化”与“专业化”两种商业路径之争。其中,“垂直一体化”即:打通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均有所布局,从而实现一体化发展;“专业化”则是指仅从事光伏产业链中的某一段生产。
随着产业链上游成本攀升、技术快速更迭、效率不断提升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垂直一体化”发展路径。在这其中,晶科能源便是一家具备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光伏制造商,业务涵盖硅锭、硅片、电池片生产以及高效单多晶光伏组件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组件环节,晶科能源表现颇为亮眼。GlobalData数据显示,2016-2019年期间,该公司连续4年位居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名。
在李仙德看来,“垂直一体化的能力是未来头部企业竞争的必备能力。产品领先、技术领先、具备市场渠道跟品牌优势,而且能够体系化地对管理成本进行控制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胜出。”
“如果单从生产N型TOPCon电池来说,其成本高于PERC(背面钝化)电池。”他进一步解释道,“但若以一体化测算,N型硅片可以做得更薄,组件效率可以做得更高,综合来看已基本能与PERC持平,未来的成本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据介绍,当前,晶科能源已形成“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可覆盖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建立起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从而降低核心产品成本、提升附加值。其产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终端客户。
走出被动局面需打造全球化供应链
迈入2022年,李仙德在新年致辞中写道:“中国光伏制造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本身,而是背后一整套供应链和生态机制的整合。”
2021年3月,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70%的组件。
“在光伏产业一体化建设上,中国位居世界前列,并形成了供应链和生态机制的整合,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李仙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过往给我们的启示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过度依赖一个市场是危险的,只有开拓新兴市场和打造全球化供应链才能走出被动局面。”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当前,晶科能源加大了海内外“垂直一体化”的产能布局。目前,该公司楚雄电池片项目、马来西亚新一期组件项目、四川新一期拉棒项目、合肥一期电池项目、尖山一期电池项目及越南一期硅片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最新消息显示,晶科能源已在越南投建硅片制造工厂,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满产后预计年化产能约7GW。“随着越南工厂的落地,我们还将形成7GW的海外一体化产能。我们本身与Hemlock、瓦克等硅料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可以在越南做硅棒、硅片,到马来西亚做电池、组件,进入美国市场。”李仙德说道。
自2021年以来,光伏产业链掀起涨价潮,尽管目前部分环节价格出现松动,但涨价潮似乎仍将贯穿行业发展。
对此,李仙德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由于光伏行业的高速发展,供应链会存在一些供不应求的问题。当前光伏产业链已比较成熟,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需求错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通过上游的扩产来解决。”
“过去两年,像晶科能源这样的以技术与市场为主的企业,因为上游的原料涨价对经营带来了一些压力。”李仙德说道:“未来,我们会更注重供应链体系的管理,不仅仅只是从解决供应的角度,更多会从战略层面,从技术、资源的领域去拓展合作。如:与设备厂商进行技术研发的合作、与供应商做股权及资本的合作,以及与当地政府进行产业园的合作,来降低运输跟库存成本。”
此前,晶科能源通过与德国瓦克、通威股份等上游原料企业签署长单、进行项目增资等,从而锁定原料供应。“未来,我们会打造一个产业生态链,来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李仙德如是说。
加速N型电池商业化:2022年N型产能达16GW
当前,N型电池已成为业内新一轮争夺的高地。PV InfoLink数据显示,相比P型电池,N型电池具体转换效率高、温度系数低、光衰减系数低、弱光响应等优势,其不仅BOS成本(光伏组件外的系统成本)更低,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量也高于P型电池。
“N型电池目前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TOPCon、HJT、IBC或三种融合的技术。这其中最关键在于,哪条技术路线能率先以低成本实现转化效率。”有业内人士曾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
回看晶科能源,据悉,早在2019年,该公司便开始发力N型TOPCon技术。李仙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我们在实验室里几种技术路线的研发齐头并进。不过光伏技术孰优孰劣,最终还是要以客户的收益率为准绳,从什么样的产品能提高客户收益率的角度去考虑。”
李仙德介绍道,从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N型TOPCon更符合市场需求。“我们N型TOPCon量产效率现已达24.5%,相比于PERC的23.5%有了很大提升。在同样的成本投入情况下,它会给客户带来将近3%发电量提升。”与此同时,TOPCon在投资成本、生产效率、良品率方面也更具有优势。“未来两三年时间里,N型TOPCon将成为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李仙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晶科能源2022年N型产能达16GW,出货量预计可达10GW。
目前,晶科能源应用了PERC电池技术、N型TOPCon电池技术、切半、多主栅、叠焊等的技术,已开发出Eagle、Cheetah、Swan、Tiger、TigerPro、Tiger N等系列产品。且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该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超98%。
此外,李仙德表示,“TOPCon技术的直接竞争对手是HJT(异质结)。目前来看,HJT的整个生态链建设和投资成本,现在和N型TOPCon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还需要在技术工艺上实现更多突破。”
光伏已成市场化行业 未来马太效应加剧
光伏作为国家“双碳”计划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到市场持续关注。
中泰证券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为130GW,2007-2020年间新增装机容量复合增长率达33.87%。其中,中国大陆2020年组件产量达124.6GW,占全球总量比例超70%。
“从装机规模来看,光伏已经从替代能源逐渐变为了一个主流的能源,而且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是最具经济性的能源,我认为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始终向好。”李仙德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短期内可能因为部分环节的扩产节奏跟不上,导致材料端价格波动,但长期来看光伏行业前景光明。同时,光伏已经从一个政策性推动的周期性行业变成了市场化行业。未来,光伏行业会进入充分市场竞争,马太效应加剧,强者恒强。”
而一直以来,硅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也引发了市场的持续关注。
中国光伏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硅料价格最高涨幅达224%,全年涨幅为177%。2022年,硅料价格仍居高不下。另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2月23日消息,该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4.0-24.9万元/吨,成交均价上涨至24.49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0.78%;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3.8-24.7万元/吨,成交均价上涨至24.24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0.71%。
对此,李仙德认为,“2022年硅料供需或继续维持一个紧平衡的状态,随着硅料新产能在2022年陆续投产,预计至2022年底,产能释放将使得硅料价格有所回落,并促使下游的需求改善。随着组件头部企业扩产,行业内较为老旧的产能加速清出市场。与此同时,高效率的光伏产品始终供不应求。”
当前,在政策支持、资本助力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光伏行业在“双碳”目标中被寄予厚望。与此同时,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下,光伏行业进入诸雄争霸时代,千亿市值玩家同台竞演。
面对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李仙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纷繁的竞争中保持战略定力很重要。光伏本身就是一个承担未来责任的行业。持续不断的创新,这是光伏行业的主旋律,也应该是行业从业者始终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