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专家认为,基于长期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层面,从动物蛋白食品逐渐过渡到植物蛋白食品是未来饮食模式的大势所趋。
上月,根据印度全球市场调研机构Market Study Report发布的关于全球植物蛋白补充品市场规模预测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植物蛋白补充品市场在2020年价值约为53.5亿美元,到2027年有望超过95亿美元,预测2021-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6%。
报告指出,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方式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健康植物基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是推动这一细分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引发对减少红肉类消费的呼吁,和纯素食、弹性饮食方式的日益普及也是市场驱动力之一。基于此,相比动物蛋白,消费者开始更多地选择以植物为基础的蛋白质补充品,如植物蛋白粉、植物蛋白棒、植物蛋白即时饮品等。
图片来源:cleangreensimple.com
动物蛋白vs植物蛋白:各有千秋
蛋白质对人体的营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特别自疫情以来,专家再次强调,在日常饮食中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能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力,以抵抗病毒侵袭,越来越多人也开始关注蛋白质的营养重要性,并重视蛋白质的摄入含量及类型。
从食物来源上区分,蛋白质可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一直以来,植物蛋白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动物蛋白,这是基于两者氨基酸含量而言。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人体需要的常见氨基酸种类达20种,其中有9种必须通过饮食获得,而膳食中的“完整蛋白质”指的是一种食物中包含所有9种必需氨基酸。
通常动物蛋白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更为齐全,基本上在一种动物性食物中便可获得所有必需氨基酸。而植物蛋白往往属于“不完整”的蛋白质,即缺乏一种或多种必需氨基酸,如大米和燕麦等谷物缺乏赖氨酸,但蛋氨酸含量高;豆类和扁豆等豆类缺乏蛋氨酸,但富含赖氨酸。所以通过搭配食用含有不同氨基酸的植物性食物,依然可以获取所有必需氨基酸。
图片来源:hospitalnews.com
在营养价值上,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也大有差异。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为鱼肉类、家禽、鸡蛋、乳制品等动物性食材,通常富含饱和脂肪和更高水平的胆固醇,其中动物蛋白的食物往往富含植物性食物经常缺乏的多种营养素,如血红素铁、维生素B12、锌等。
植物蛋白则主要源自谷物、豆类、种子类、坚果。不同于动物蛋白,植物蛋白的饱和脂肪含量普遍偏低,且往往伴随着几乎只有植物性食物含有的膳食纤维,另外还富含抗氧化剂以及人体健康所需的基本维生素和矿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程度是不同的。由于植物蛋白经常与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植物血凝素等)共存,加上结构差异,动物蛋白要比植物蛋白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国际上衡量蛋白质质量的公认指标是“蛋白质消化率校正的氨基酸评分” (PDCAAS),目前评分最高(最高值为1)的四种优质蛋白质为鸡蛋蛋白、酪蛋白、乳清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其中来自大豆的大豆分离蛋白是为数不多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的植物蛋白,也是极少数可替代动物蛋白的植物蛋白。
图片来源:z-company.nl
以植物蛋白为主或是未来饮食模式
尽管传统意义上动物蛋白被认为更有营养,但随着更多人开始追求更为健康且更可持续的饮食方式,促使饮食观念上的变化,例如减少肉类及奶制品消费、素食主义备受追捧等,包括近年来“植物肉”“植物奶”等植物基食品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植物蛋白逐渐成为膳食重点。
红肉是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包括牛肉、猪肉、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15年发表声明称,基于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多种癌症风险的上升与大量食用加工肉类或红肉有关,并对两者的致癌性进行了评价:食用加工肉类(即通过盐腌、腌渍、发酵、烟熏或其他方式处理过的肉类)的致癌风险为第1类(对人体致癌),而食用红肉的为第2A类(致癌可能较大)。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营养学部门首席研究科学家,同时也是IARC“红肉与加工肉类”专题工作组成员之一的Kana Wu曾表示,虽然红肉确实具有营养价值,如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但许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红肉会导致患结直肠癌、心脏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并且相比其他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如家禽、鱼肉或豆类,食用红肉可能导致死于这些疾病的风险更高。
图片来源:vaya.in
不同于动物蛋白,植物蛋白由于不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等风险,如大豆分离蛋白与牛奶蛋白相比,前者的降血脂作用更明显。《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5年5月刊中的一项研究指出,用豆类代替红肉可有助于改善胆固醇和血糖问题。
《美国肾脏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2016年3月刊中的一项研究指出,植物蛋白在改善肾功能下降患者的健康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慢性肾病患者。该研究的联合作者、来自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科研助理的Xiaorui Chen指出,这是由于动物蛋白一般在体内磷的吸收率更高,磷摄入过量将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然而在植物蛋白中,磷的生物利用度(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很低,所以高植物蛋白饮食可以帮助慢性肾病患者降低体内磷的负担”。
不过,植物蛋白也并非完美,也有研究指出来自豌豆的植物蛋白有较高的嘌呤含量,这可能导致嘌呤易感患者痛风发作或产生胃肠道不适等状况。
图片来源:clevelandclinic.org
另一方面,与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在环保和可持续方面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例,根据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201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生产一公斤牛肉(动物蛋白)会排放26千克的二氧化碳,然而等量的扁豆(植物蛋白)排放量仅为0.7千克。2015年发布的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DGAC)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一致的证据表明,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饮食模式更有利于健康,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位于荷兰的奶制品及保健品供应商FrieslandCampina Ingredients的全球营销总监Vicky Davies指出,“消费者正在更加重视他们的个人健康和地球的健康。”这一点不仅体现为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为辅的弹性饮食模式,也反映在近年来植物基食品的不断推出,并逐渐在主流消费者中取得成功。
近年来推出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基食品
图片来源:greenqueen.com
根据全球性调研公司英敏特(Mintel)一篇针对中国地区“植物肉”消费的分析文章提到,消费者仍然认为动物蛋白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必需的营养价值,故此在增加植物蛋白摄入量的同时也不断寻求优质的动物蛋白。但不少专家认为,基于长期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层面,从动物蛋白逐渐过渡到植物蛋白食品是未来饮食模式的大势所趋,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以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中心,并减少对动物蛋白的依赖。在英敏特的另一项研究中就发现,从乳制品转向植物蛋白饮品的消费者中有超过三成以上是受环境可持续问题所驱动的。
植物蛋白补充品适用人群更广
在当前全球掀起膳食“植物风”的大背景下,与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正在成为各类食品应用行业中快速增长的成分。近年来,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营养补充品也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植物蛋白粉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来源:noordcode.com
一般而言,人们可以通过均衡饮食获得足量蛋白质。实际上,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所推荐的“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的饮食习惯,有意识地组合搭配富含蛋白质的不同食物,能有助于实现蛋白营养的均衡。特别是素食者,由于植物蛋白的营养特性,如必需氨基酸种类的不完整、人体生物利用率相对动物蛋白而言低等,其饮食模式更需要合理搭配不同蛋白质来源的植物性食物。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经常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等营养不良问题,这种情况下,额外的蛋白质补充是有必要的。此外,由于运动员和经常锻炼的健身爱好者更需要在饮食中摄入大量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额外的蛋白质补充,以助于运动后的肌肉蛋白质合成(肌肉增长和恢复)。
来自美国膳食补充品公司Illuminate Labs的医学顾问Andrea Paul博士表示,“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量对于增强肌肉是必要的,因此植物蛋白粉对于纯素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品,因为在纯素饮食中想要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可能具有挑战性。”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意义上,乳清蛋白被认为是增肌的最佳蛋白质选择,所以乳清蛋白粉在运动蛋白补充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不过,今年初在国际科学期刊《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中发表的一项来自巴西的新研究发现,在支持肌肉力量和增肌方面,素食者食用植物蛋白粉(大豆蛋白)和混合饮食者食用动物蛋白粉(乳清蛋白)的效果并没有差异。
图片来源:nutrex.com
所以,对任何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量的人来说,植物蛋白粉都是很好的补充品,它的人群适用范围更广,包括肉食者、素食者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个人。对于典型乳制品的乳糖不耐受或敏感人群,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植物蛋白粉都是一个更为理想的选择。
根据健康健身领域专业资讯网站Verywell Fit的说法,无论是植物蛋白还是动物蛋白,虽然蛋白粉可以成为饮食中有价值的补充,但原则上这类补充品都属于加工食品,选择前都需要仔细阅读成分标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如对大豆过敏者应避免选择基于大豆配方的植物蛋白补充品。需要注意的是,在不运动的情况下,无论食用多少蛋白质粉都不会突然增加肌肉量,反而可能会因为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