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指出,截至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养老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按照部署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财联社(北京,记者 王宏)讯,今日在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指出,截至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养老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按照部署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业内专家指出,上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在之前实行的中央调剂金制度上的升级版,对当期收支进行统一调剂使用。专家还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是基金在中央层面的统收统支,包括参保人的缴费基数上限和下限全国统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大一统等,还需三年过渡期,预计将在2025年1月起实现。
养老金为何要全国统筹?
今日在人社部2021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为何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亓涛表示,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基金。
据亓涛介绍,2018年7月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迈出了全国统筹的第一步。2018-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而2021年7月,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在规范省级统筹制度、加大基金中央调剂力度基础上,建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亓涛指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实施以后,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不会减小,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将更加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都将进一步压实。
全国统收统支或需三年过渡期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主要是指“在全国范围”对“当期余缺”进行“调剂”,是在之前实行的中央调剂金制度之上的升级版,对当期收支进行统一调剂使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养老保险内赡养负担也日益加重。据人社部通报,目前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统筹的核心是基金在中央层面统收统支。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认为,全国统筹一个实质性的举措就是中央政府统收统支,大概需要三年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养老保险金的余缺调剂,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还是由各个省政府负责。
“预计从2025年的一月份开始,应该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也就是由中央政府统收统支,地方政府将不再插手或者干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活动。”董登新表示。
董登新指出,全国统筹工作的终极目标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参保人的缴费基数上限和下限全国统一,二是全国所有参保人退休金的计算公式中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应该是全国统一,三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大一统,以及中央政府统收统支。
养老支付待遇不断提高
近年来,退休人员养老支付待遇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实现“17连涨”。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上涨幅度均为5%,2021年上涨幅度调整为4.5%。
而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今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基金整体上是收大于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
据余蔚平介绍,近年来财政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一是加大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的补助力度,2021年安排补助资金超过6000亿元,支持地方缓解基金收支压力。
二是提高调剂比例。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调剂的总规模达到9300余亿元。重点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省份,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净受益金额超过2100亿元。
三是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养老金管理不断完善,养老支付待遇不断提高。未来,据董登新介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后,中央政府将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对参保人征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用,同时,也由中央政府直接向退休的人发放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