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表示,2022年全球经济或将挣扎着回归到潜在增长水平,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将发生实质性波动,但不会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
财联社(上海,记者 徐川)讯,在新冠疫情冲击、地缘紧张局势发酵、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持续加大。近期,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执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及名誉院长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展开对话,共同探讨202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2022年全球经济或将挣扎着回归到潜在增长水平,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将发生实质性波动,但不会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斯宾塞表示,从长远来看,鉴于中国已做好了应对未来资源供给约束的挑战,预计中国经济的相对高速增长至少还将持续10年。
上述两位嘉宾均认为,在全球促进可持续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关键在于开发并分享技术,使其能够畅通无阻地应用到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
外部货币政策紧缩对中国影响有限
最新一期经济展望显示,世界银行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1%,较此前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4%,较此前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
斯宾塞指出,疫情并未真正结束,日积月累的供应链紧张问题尚待纾解,眼下持续的通胀压力远超一年前的预期,无疑将影响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以及各类资产的相对价格。
为缓解通胀压力,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已开启转向,成为2022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斯宾塞认为,美联储迫于信誉的考量必须去控制通胀,以压降需求的形式重建平衡,那么至少在中短期内,将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限制和阻力。由于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该影响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外溢。
白重恩则表示,由于目前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新兴经济体显得更加脆弱,若美联储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资本外流,或将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上一次缩减购债来的出乎意料,导致了过度的资本流动。然而,如今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收入及中高收入新兴经济体其实并不脆弱,中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担忧的地方。”斯宾塞认为,虽然极有可能出现的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或将引发实质性的波动,但不会演变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应兼顾数据保护与共享
对于数字经济,斯宾塞表示,当前正处于经济大规模数字化转型的早期阶段,这是人类首次在经济的关键层面实现自动化,涉及决策、交易和控制权等,将使生产率出现跨越式提升。
“数据安全至关重要,隐私问题、市场垄断的滥用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斯宾塞认为,为保持数据的控制权和监管权,各国都希望将数据的物理存储介质放在境内,预计数字治理架构将出现某种程度的割裂。此外,数据隐私固然重要,但将数据汇集起来进行共享也很重要,无法被人工智能或算法访问和使用的数据孤岛价值较低。
斯宾塞进一步指出,在通过创新实现收益并推动增长的阶段,不应将创新型公司扼杀在摇篮中,要形成鼓励创新活动的生态体系。但在数字化转变进程中,势必会产生诸如失业等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转型带来的冲击。
共享技术应对可持续转型
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斯宾塞与白重恩均认为,转型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来自于国际协同。
“全球希望看到更多有关气候变化的正向溢出效应,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斯宾塞表示,目前提出的全球性碳预算,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降低,应考虑如何通过相对公平的形式,以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众多国家走向净零碳排放。其中,发达国家应身先士卒、全速推进,随后发展中国家再以相对合理的速度跟进。
白重恩认为,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并明确各方责任,共享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有些国家开发了非常好的技术,既经济又易于使用,但只有在不受国际关系限制的情况下,技术分享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