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世外丹青──至乐楼藏明清士僧书画展”,是首次在欧洲展出的长达三个世纪的中国书画展。展览由香港艺术馆与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旨在将传统中国书画中别具风骨的“明遗民”作品推广至国际。
目前,正在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世外丹青──至乐楼藏明清士僧书画展”,是首次在欧洲展出的长达三个世纪的中国书画展。展览由香港艺术馆与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旨在将传统中国书画中别具风骨的“明遗民”作品推广至国际。
“至乐楼”为香港三大中国书画私人收藏之一(其余两大收藏为“虚白斋”和“北山堂”),其主人何耀光,深信忠义仁孝之士的作品中自会散发出一股刚正之气,通过观赏其墨迹,可追慕其人品,而能正人心。
此次香港艺术馆借展巴黎的藏品包括了“明遗民”画家龚贤、黄道周以及“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石涛,弘仁的名迹珍品,以及“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等一众士僧书画家杰作。
在“世外丹青──至乐楼藏明清士僧书画展”中,人们将看到三百多年前那些明清的士僧们“世外丹青”,体味他们用山水画传达的内心与愿望。
北宋以来,山水画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更是如此。
而以“吴门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则具有多重意义。这些绘画既是集体实践的反映,透露出了画家最个人化的愿望。此时的山水,不仅是写实之景,更代表了士大夫们理想中的诗意形象。
此次展览中,各选取了“吴门四家”的山水绘画的典型面目。有沈周用笔粗健、墨色华润且充满文人趣味的粗笔山水《钱童读书图》。亦有文徵明造型简括,富于装饰趣味的《沅溪草堂图》《秋林独思图》。
唐寅在不惑之年(约1503年前后)与弟弟分家后,从吴趋里喧闹的市井搬到了清闲安静的桃花坞,并着手修建他的桃花庵。前前后后花了三年时间终建成。
也许对此时的唐寅来说,最好的人生不过是读书作画,与泉音相伴,拥被半卧,睡到日上三竿,《桃花庵》图正是唐寅个人生活环境的写照。
在“吴门四家”中,仇英的山水显得些许独特。他不是文人出身,但却因为与这些文人交往,使他的作品受到了文徵明等人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文人阶层得到颂扬。
《春龙起蛰图》是仇英山水人物绘画的典型风格。画面描绘两条巨龙在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时,龙自山下出作威势大展之状。仇英借此幅山水表达了个人的意志,希望自己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可以大有作为。
此外,展览中还有蓝瑛追溯赵孟頫笔意,而创作的《山水》条屏。这些或士人、或职业的画家,借助画笔写出了自己所向往的山水之景。
明末清初,面对改朝易祚之巨大冲击。政治、社会、经济急速的转变,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不允许遗民画家,成为一个面对武则天而直抒胸臆的“骆宾王”。
这些遗民画家,有的遁入空门,不问世事,寄情山水,潜心绘事。在战乱中奔走、驻足、居住之地,对他们艺术风格和乃至绘画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弘仁眼见国土故乡陷落,曾入闽抗清却以失败收场,三十八岁时的他只好选择落发为僧。他屡上黄山,不畏艰险写生黄山实景,在真山水中搜妙创真。
《云根丹室图》是弘仁四十六岁时与好友汪家珍一同在黄山游览所作。画中虽有山径、古寺及小艇,却空无一人,充斥着孤寂清幽的气氛,表达了弘仁深居山林、寄情山水那份深邃宁静的心情。
同画黄山,与弘仁相比,梅清笔下的黄山,则飘逸逍遥,别有一番清润芬芳。
画僧石涛的《写黄研旅诗意册》是其晚年于扬州,将其好友黄研旅两度游历岭南期间,创作的有关岭南山川风物的诗为灵感,再结合自己的见闻与想象而绘成。
黄道周作为一位反清复明的遗民,书法也因其光辉的人生形象备受后人推崇。《行草书五言诗》的笔法体现出的不屈与忠诚则成为晚明时期的历史见证。
黄道周不止擅长书法,同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松石图》与他崇尚松柏凌霜不凋的品格有关,同时也是他的自我写照。借“松”来表现儒家士人的正直崇高,大义凛然。
明末清初,还有许多儒者和黄道周一样,如邹之麟、傅山,龚贤也都拒绝为新政权服务,退出了朝政生活。
除了这些遗民画家以外,乱世的孝子,亦为人称颂。黄向坚在云南寻亲返回苏州的五年内,创作了大量以“寻亲图”为主题的画作。此次展览中的《寻亲纪历山水图》册,亦是黄氏忆写,在他寻亲往返云南、贵州沿途所见的奇特山形地貌。
北宋美术史家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是“人品即画品”最为“响亮”的论述。这些遗民书画家也在借助画笔中的山水,画尽心中的诗与远方,表达自己在乱世中对人生的体悟。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6日。
世外丹青:至乐楼藏明清士僧书画展
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
2021年11月5日—2022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