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联消费金融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移动切入这块市场有想象空间,但面临挑战也不小。
【导语】从招联消费金融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移动切入这块市场有想象空间,但面临挑战也不小。
作为通信行业的巨无霸,中国移动在业务上的每一次尝试都会引发舆论关注。日前有消息称,中国移动正在谋求消费金融牌照,拟在自营金融业务方面作出新规划,但具体进度仍需根据集团战略安排进行。这一次,中国移动能够借助消费金融华丽转身吗?
谈到中国移动,海量用户,资金雄厚,通信巨头这些标签很难绕开。特别在4G时代,中国移动成为了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当之无愧的霸主。但有意思的是,尽管先天条件优越,但从3G时代开始中国移动在很多创新业务上几乎都是起了大早,最后赶了晚集,市场份额大多被更具互联网基因的百度、腾讯、阿里等后起之秀抢走。
在3G时代,中国移动在四川成都建立了无线音乐基地,依靠彩铃业务一度赚得盆满钵满。但随着4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付费下载的彩铃时代落幕,基于流量的语音电话成为标配。2011年,中国移动推出飞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免费发送语音消息、图片和文字。但可惜,腾讯同一年研发的微信抢走了飞聊的市场,最终导致飞聊消失。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视频领域大热,2014年,中国移动也发布了咪咕视频,准备在互联网战场再造一个中国移动。但可惜,在“优爱腾”的强势紧逼下,咪咕视频的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尽管今天它依然顽强的活着,但显然其表现很难对得起外界对它的期待。
从这些尝试来看,中国移动并非没有眼光,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飞聊、咪咕的推出,足以说明这家通信巨头并不甘心做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提供商,一味为他人作嫁衣。在笔者看来,中国移动在这些应用层面的尝试并不成功,一个很大的障碍或许在于,作为传统国企的代表,在主营业务收入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移动很难像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一样,对这些新的项目或者方向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也是为何在大部分最贴近消费者的领域,巨头基本都是民企的原因。
这一次中国移动打算拿进军消费金融领域,能够有所作为吗?从账面数据看,中国移动优势确实很大。中国移动App今年11月份的月度活跃用户数为6621.49万人,用户结构较好, 理论上用户在使用网上营业厅充值时可以顺便使用金融服务。另外,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国移动线下营业厅,也有望成为消费金融业务最好的推广场所。早在2018年底中国移动就成立了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打算走“通信+消费+金融”综合服务商的路线。
笔者认为,从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合资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移动切入这块市场是有想象空间的。因为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创新不同,其经营风格相对成熟,符合中国移动平台大、资源多的禀赋特点。
但中国移动面临的挑战也不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海量数据和客户资源,有效的转化为有损失数据支撑的信贷模型。从现有的布局来看,中国移动是浦发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但其战略投资者的特点更为鲜明,而非这家银行的主导力量。其次是在子公司的管理上,要有效引入市场化的机制,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从招联消费金融的实践来看,尽管联通和招行各自占股50%,但这家公司事实上的日常运营均是招行为主的管理团队在主导的,甚至连名称都叫“招联”而非“联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