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阳于2016年加入东方证券研究所,目前担任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
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恩阳与我们对话时表示,“过去两三年医药龙头白马股已经有不少的涨幅,市场投资风格逐渐向小市值、有创新技术能力的企业切换,近期的药品带量采购等政策也使龙头企业短期业绩存在压力。但长期来看,这些龙头标在竞争格局、商业模式、政策应对方面均非常优秀,随着估值的逐步消化,未来这些龙头标的仍然有非常好的成长空间。”
刘恩阳于2016年加入东方证券研究所,目前担任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他是科班出身,获得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学士、硕士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法学学士。
“贴近市场”是刘恩阳团队的研究宗旨,专注于长期价值标的的研究,善于把握行业大趋势,通过深度数据分析及基本面挖掘公司的长期投资机会,目前基本对医药整个行业括创新药、原料药、化药、中药、医疗器械、疫苗、医疗服务、CXO、药店等领域均实现全覆盖。
过去一年,东方证券医药团队对产业趋势的判断较为精准。年初就坚定看好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推出《21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继续乐观》策略报告。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疫情带来蝴蝶效应,使很多医药企业的经营、甚至部分子行业的产业链都被重塑,比如原料药、CXO行业。中国作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加之中国药企生产及工程师等方面的红利,欧美创新药企的订单正加速向国内转移,行业积极向好。
CXO是中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行业,刘恩阳认为这种优势仍会持续下去。“从当下的政策环境来看,创新已经成为国内的重要趋势,各大药企对研发效率的需求越来越高,CXO行业景气度很高,加之中国在CXO领域的工程师红利,海外药企的订单也正在向中国转移,所以在高景气的趋势下,CXO企业整体都会有比较好的业绩增长。但是从长期趋势来看,CXO一定会发生分化。CXO龙头能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平台优势、药物研发的技术经验积累,且龙头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强。因此,CXO龙头企业更可能分享到中国创新药行业成长的红利。”刘恩阳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出于医保资金的压力,国家2018年成立医保局,开始统筹实施控费,相关控费政策频出,这使得行业的经营压力也不断增大,过去几年可清晰地看到创新药和仿制药境遇的反差尤其强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和医保基金支出引导终端合理用药并提高治疗可及性,对存量仿制药市场进行“强干预”,开启了“存量博弈+以价换量”的新时代,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投资难度。
基于以上情况,刘恩阳团队从行业变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投资机会。他认为,变革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去伪求真,一定是朝着使行业更高效、更有序,使临床需求更大程度被满足、使创新价值更迅速的被发掘方的向进行。“变”中有“机”,行业变革一定会酝酿出新的产业机会。
在刘恩阳看来,“中国企业不缺创新能力,缺少的是创新的方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会带来超额的投资机会”,比如,心脏瓣膜这个赛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中国创新的诠释。
“心脏瓣膜行业一方面壁垒很高,并且不同瓣膜产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也不一样,由于产品的不同,使这类产品短期很难有集采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心脏瓣膜行业属性的因素,这使得心脏瓣膜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中国瓣膜行业虽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瓣膜市场多由美国爱德华、美敦力占据,但目前国内现已有部分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已经能证明其产品与进口的可比性,我们非常看好这里企业/赛道的发展前景。”刘恩阳对我们如此表示。
在创新药方面,创新也不断发生。当前国内创新药靶点出现部分同质化,国内一些头部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同质化现象正在发生转变。刘恩阳认为,“目前,一些全新的“first in class”(一类新药)的靶点正在开发上市;有不少空间相对较小但竞争格局非常好的罕见病、特殊剂型等方向,也已经有企业开始布局研发。”
类似的情况在医疗器械领域也在发生,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是处于外资市场份额高、行业集中度较低、平台型器械公司少的格局。刘恩阳表示,“整体来说,未来几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将迎来黄金阶段。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氛围非常好,如在心脏瓣膜、电生理,甚至一些“卡脖子”的上游科研设备领域,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壁垒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进口替代。另一方面,器械集采虽然短期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影响,但这会进一步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龙头企业受益,同时集采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
我们对东方证券研究所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恩阳的对话实录如下:
Q: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整体医疗产业中占比偏小,当前规模占比在30%左右,低于美国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如何看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机会?
刘恩阳: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医疗器械板块的发展将迎来黄金阶段。从目前整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是处于外资市场份额高、行业集中度较低、平台型器械公司少的格局。反观海外,海外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非常高,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器械龙头如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强生等公司。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格局与中国十年前的药品行业格局有些类似。这十年,我们看到药品行业出现了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未来这一趋势有望在器械行业延续。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了延续的条件: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氛围非常好,如在心脏瓣膜、电生理,甚至一些“卡脖子”的上游科研设备领域,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壁垒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开始进口替代;另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也逐步开始集采,器械集采虽然短期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影响,但这会进一步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龙头企业受益,同时集采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整体来说,未来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Q:近两个月,医药生物板块的龙头股票大多收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恩阳:过去一段时期医药生物板块龙头股票回撤较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过去2-3年医药行业的的龙头白马一直表现很好,累计看已经有不少的涨幅,所以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已经不便宜;第二,反观一些小市值、有技术、有创新的企业,过去2-3年几乎涨幅很少,估值性价比高,所以市场有了一个风格的切换;第三,从政策方面,近期如药品带量采购等,也使部分龙头标的短期业绩产生一定的压力,这也促使这些龙头股票的调整。
但长期来看,这些龙头标无论是竞争格局、商业模式,还是应对政策压力的能力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并且在过去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随着估值的逐步消化,未来这些龙头标的仍然有非常好的成长空间。
Q:从中长期来看,医药生物板块是景气赛道吗?
刘恩阳:医药生物板块会是一个长期景气的赛道,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居民就医意识提升、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等外,我们认为更深层次的一个因素是医药行业不缺少需求,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这也侧面反应出,虽然医药行业具备消费属性,但医药行业更多买的还是成长,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实现突破,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类对健康长寿无限追求的这一目标。
从当下我国医疗的环境来看,国家对创新的鼓励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优先审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政策都使创新企业极大受益,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创新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行业变革之后,未来有望进入一个大的创新周期,这将促使医药生物板块长期维持高景气。
Q:靶点扎堆重复成为当下中国创新药面临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中国创新药的前景如何?
刘恩阳: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药企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都在重点投入研发,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趋势;但也说明中国药企创新能力尚且不足,这主要与国内创新环境起步相对较晚有关。
创新药的靶点同质化,本质上是由于现在的创新不是原创,目前国内的靶点更多还是已经验证过成功,更多属于“me-too,me-better”的形式,虽然从历史上看,“me-too、me-better”的产品也有不小的商业价值,但随着同质靶点的数量增多,加之当下的政策环境,竞争压力势必会越来越大。因此,药企应该逐步走出舒适区,从靶点的分子层面来开发原创药物,实现更大的创新。
目前国内的头部药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创新药同质化的现象正在发生转变。首先是靶点的差异,因为国内基础科学也在飞速发展,国内已经有一些全新的“first in class”(第一个能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即一类新药)的靶点正在开发上市;其次是适应症的差异,抗肿瘤领域虽然市场空间大,但赛道已经非常拥挤,有不少空间相对较小但竞争格局非常好的罕见病、特殊剂型等方向,也已经有企业开始布局研发。
Q:CXO(Contract X Organization,即医药外包)是中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新药创新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CXO领域是否会走向分化?
刘恩阳:短期来看,国内CXO还不会分化,目前行业对CXO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从当下的政策环境来看,创新已经成为国内的重要趋势,各大药企对研发效率的需求越来越高,CXO行业景气度很高,加之中国在CXO领域的工程师红利,海外药企的订单也正在向中国转移,所以在高景气的趋势下,CXO企业整体都会有比较好的业绩增长。
长期来看,CXO分化是一个趋势。在创新药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CXO龙头会更有机会。一是,龙头能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平台优势,能够保证每个环节的客户粘性;二是在于积累的优势,药物的研发风险高,所以CXO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积累的,经验上,来自龙头源源不断的订单,而技术上,积累需要的大量投入,龙头也是可以承担的。三是龙头CXO除了外包服务优势外,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强,凭借出色的创新能力可以率先研发出更具优势的靶点和早期品种,这使得CXO企业能分享到中国创新药行业成长的红利,我们认为这类CXO企业未来会脱颖而出。
Q:在医改政策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医药、医疗器械领域还有哪些投资机会?未来还会有什么“新赛道”?
刘恩阳:我们认为核心还是要抓住创新。目前政策环境医保压力增大,集采已经进入到常态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真正创新的东西才能经受住政策的压力,并且对于真正创新的东西,当下政策是非常鼓励的,这类产品或者行业未来会长期脱颖而出。
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如果不经过救治,1-2岁就可能夭折,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产品可以治愈,只能使这类患者延长寿命十余年左右,但国内有部分企业的产品,可以使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50-60年,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
再比如心脏瓣膜行业,一方面心脏瓣膜的壁垒很高,并且不同瓣膜产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也不一样,这类产品短期很难有集采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心脏瓣膜行业属性的因素,这使得心脏瓣膜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其实海外市场就是如此,从2000年到现在,经过20年的发展,生物瓣龙头爱德华从一个小企业发展到占全球市场的70%份额,越来越集中。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瓣膜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瓣膜市场多由美国爱德华、美敦力占据,但目前国内现已有部分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已经能证明其产品与进口的可比性,我们非常看好这里企业/赛道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