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杯80多年前的老咖啡,走入一段历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海,从来不缺咖啡馆。8000多家风格迥异的咖啡馆为这座城市浸润出迷人的多样性。那些堪称“爷爷辈”级别的复古咖啡馆横穿过变迁的时代,跟整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连。时至今日,它们依然保持着独有的美好与自信,自成一体,风格隽永,在本地人心中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东海咖啡馆
滇池路紧邻上海外滩,却闹中取静,不受人潮侵扰。这条街道全长不足300米,早年多家银行曾在此地设立营业机构,沿街建筑风格丰富多元。在滇池路和虎丘路转角处,一座气质古典、装饰纹样精湛,具有典型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的红色大楼非常抢眼。承载着老上海人无数回忆的“东海咖啡馆”就坐落于此。
东海咖啡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1934年,它见证了海派咖啡文化的发展,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家老铺最早开在著名的南京东路上,因为商业调整的原因,2007年暂停营业,12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在距老店原址不远处的滇池路重新开幕。
新店的设计风格充满年代感,颜色跳跃的绒面座椅、马赛克地面、老上海风格的吊灯、彩色瓷砖装饰的壁炉以及老式留声机......这里少了网红打卡的喧闹,只有一份静谧的老式优雅。店内穿梭着说着一口地道上海话的服务员,让人一下子感觉穿越回了老上海的旧时光。
虽然地处外滩,这里的咖啡价格普遍在30元左右。据说,现煮手冲咖啡、冰淇淋咖啡是这里的传统招牌,也是体验海派咖啡的不错选择。
店内依然保留了传统的虹吸壶手工制作咖啡的方式,盛装手作咖啡的则是特别定制的外滩风光浮雕杯,仪式感加成不少,也算是店内的一大特色。
甜品柜台里可以看到不少老上海人记忆中的美味,奶油小方、蝴蝶酥、抹茶红豆蛋糕、柠檬攀等等。23元一份的甜品,价格较为实惠。其中,巧克力攀的体型庞大,敦实圆润,入口不腻;在表面可以看到一个用奶油裱上去的数字,据说是对应生产日期,也体现了店家对新鲜度的重视。
如果不赶时间,还可以体验一下店内招牌的德式咸猪手、奶油葡国鸡、罗宋汤或者焗饭。据悉,这是老咖啡馆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老几样”,它们抚慰了几代上海人“西餐胃”,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地址:滇池路100号
白马咖啡馆
北外滩的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里,与著名的犹太难民纪念馆隔街相对的一幢仿欧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建筑,有个特别的名字——白马咖啡馆。这是一座深藏着国际友谊的特殊咖啡馆,漂洋过海带了咖啡的美味,也见证了跨越世纪的中犹友谊。
犹太难民纪念馆讲述了犹太人在上海的那段特殊岁月
白马咖啡馆来自奥地利皇后茜茜公主的故乡,维也纳。1939年,从维也纳逃亡过来的犹太夫妇(鲁道夫•莫斯伯格)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并创办了这间咖啡馆。取名“白马”,据说是因为莫斯伯格夫妇喜爱家乡一出有名的轻歌剧《白马咖啡馆》,也算是他们对故乡生活的一种追忆和思念。
这家咖啡馆开业没多久,很快成为上海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和日常聚会的热门场所之一。据悉,老上海时期的“超级富豪”维克多·沙逊也是这里的常客。
白马咖啡馆,高度复原100多年前的建筑形态
当年,莫斯伯格夫妇买下了这栋三层带阁楼的建筑后,就按照典型的维也纳风格对咖啡馆进行设计装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历史原因,现在看到的白马咖啡馆是复建后(位于原址200米开外),按照1:1的比例“原汁原味”重现的成果。
原建筑中的部分门、窗、楼梯扶手等构件进行了移装;咖啡吧台、就餐桌椅,吊灯、装饰画等内部装饰细节,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奥地利风格。
在咖啡馆的墙上可以看到不少当年的历史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在白马咖啡馆里的幸福时光。
当年,犹太人中擅长制作面包、咖啡或调酒的高手,都被莫斯伯格聘请到咖啡馆里来帮忙。这里的气氛永远温馨如家,可以听到乡音、聊聊家常,是一个可以让人得到身心放松的地方。
现在咖啡馆的一层、二层为休息用餐区(疫情期间二楼不定期关闭),三层暂不对外开放。一楼咖啡吧台提供不少其他选择,德国水果茶、伯爵拿铁、玫瑰洛神茶、白马阿芙佳朵;咖啡方面卡布基诺、摩卡冰咖啡、焦糖玛奇朵、美式咖啡也都可以试试。
安心落座后,点上一杯老咖啡,在这个别样的空间里来一次“时空穿越”之旅。充满历史记忆的白马咖啡馆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背井离乡的心酸过往,更见证了人世间的大爱与包容。
地址:长阳路67号(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
千彩书坊
常德公寓原为爱林登公寓,1936年竣工,处在繁华的静安寺地段(南京西路和常德路的十字路口),却带着特有的闹中取静的气场。借用作家陈丹燕的话来说,那是“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
1942年夏,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住在常德公寓6楼65室,正式开始了公寓作家的生涯。位于公寓楼下的这间咖啡馆千彩书坊,现已成为一间以张爱玲为主题的咖啡馆。
“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被醒目写在千彩书坊的店招上,也显示出了这间咖啡馆的不同之处。整体装修低调复古,像极了一张老旧却韵味十足的复古明信片。各种与张爱玲相关的书籍或物件散落在各处,亲切温暖的生活感之中,隐隐透着随意不羁的态度。日光照射不到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宁静的气氛。
内部墙面也装饰着张爱玲的照片与肖像画,错落的摆置让空间散发惬意氛围,略显局促的格局,反而有种“私密感”,一种如同走进客厅般的亲密与安心。
据说,当年张爱玲曾在常德公寓楼下边喝咖啡边写作。现在,在书店里也可以找到不少张爱玲的手稿。
从职业角度来说,住在这里的五年时光,算是张爱玲最华彩的篇章,前后发表了《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成名作品。所以也不奇怪有人称,常德公寓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店内饮品颇具特色,比如惘然记、红玫瑰拿铁、茉莉香片、太太万岁、相见欢、十八春......菜单上这些咖啡和茶的创意饮品,设计灵感正源自张爱玲的小说。栗子山丘、南瓜芝士是这边的招牌甜品,与美味的咖啡相得益彰。
说这里是张爱玲主题咖啡馆,倒不如说是一家把“阅读和咖啡”结合在一起的的张爱玲博物馆。
静心点上一杯心仪的饮料,在这间特别的咖啡馆里探寻往昔岁月的痕迹与韵味,还有张爱玲绚烂文字背后复杂的人生底色,亦是一次多感官的奇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