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发型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手推波纹”。
当代年轻人聚在一起动辄探讨生发秘籍,看着镜子里所剩无几的发际线,转眼再看到老照片中民国女星们的浓密发型,不禁感叹。
提起民国发型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手推波纹”。民国剧里的不管哪个年代,女主角们基本都是一头手推波,甚至贴着僵硬违和的波纹假发片,这一定程度上打造了程式化的民国发型“刻板印象”。
民国影视剧中的常用造型:手推波发型、旗袍搭配皮草披肩
民国时期虽短短不到40年,但每个年代的发型大不相同。上世纪30年代浪漫优雅的波纹烫发成为了经典的民国时髦印象,其实40年代的发型界才称得上是“争奇斗艳”。
上世纪40年代,女明星们的疯狂发型,被称作“飞机头”
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女星Veronica Lake凭借性感长发走红。她在银幕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侧分波浪长发,遮住了右眼与半边面庞,充满着神秘感与独特吸引力,被称为“躲猫猫”发型。Veronica Lake引领了当时的发型风潮,可是在战争时期,这样的长披发却是极为危险的。
Veronica Lake的“半遮面”波浪长发
二战时期女人们走出家门,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模仿“躲猫猫”发型的姑娘,头发很容易被机器绞入,她们会因此受伤甚至会酿成致命惨剧。为了避免惨剧的发生,美国政府于1943年要求Veronica Lake改变发型,她不得不盘起头发,鼓励女性换成较为安全的发型。银幕上的她不再有“半遮面”的神秘气质,从此在演艺事业上也一蹶不振。
1943年,Veronica Lake示范机器绞住长发的危险
1943年,Veronica Lake改变发型后的样子
安全实用的发型成为上世纪40年代首选。尽管战时条件有限,女人们还是发挥巧思,尽可能地变换花样,于是各式各样的新奇盘发就此诞生。战时盘发的特点是体量大、蓬松且张扬:大体量的蓬松发型放大了女性轮廓的力量感,精心梳理的盘发展现了蓬勃的精神面貌,这帮助人们渡过战时阴霾。
上世纪40年代月份牌美人,流行在头顶堆积发卷或是把额上的头发挑高
图片来源:大枝
“胜利发卷”是上世纪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盘发样式,以此为基础,变化衍生出了各种发式。将额上的头发中分成两股向内对卷,做成大卷在头顶中间聚拢,整体外观呈V形(代表胜利)。据说,这个发型的灵感来自战斗机360度的旋转特技,是一种胜利或庆祝的标志;对称的发卷又像是飞机的两个引擎。
上世纪40年代,Rita Hayworth的标准"胜利发卷"
由于上世纪20、30年代火烫、电烫曾经闹出过人命,40年代出现了更加安全的药水烫发。上海的发型紧跟西方流行趋势,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女性的偏好与理解。1947年,时尚专栏就盘点过上海最风行的几款时髦发式,且每款发式都取了极为形象有趣的“中式称谓”。
1944年,女星李红,长发卷在头顶组合,四周烫蓬松小卷
两地相思式
该发式是上世纪40年代国内的大热发型。头顶做成左右对称的大发卷,为保证高耸蓬松,还会填充棉花增加体量感。颈后的蓬松烫发向两侧炸开,轮廓极为张扬。此发式的特色是左右分开挑高,好似两地分离的爱人,也暗含战乱时代与爱人相聚的期盼。
左:1945年,女星李丽华的标准“两地相思式”
右:1945年,陈娟娟的“两地相思式”搭配了丝巾发带
高山流水式
额前发卷高高耸立,作“高山”,颈后波浪卷发披下散开,似“流水”,富有高低韵律的变化,将这种发型取名为“高山流水”是再形象不过了。此发式比“两地相思式”更为妩媚风流,在上海颇为流行。
1943年,女星白光的“高山流水式”
图片来源:应密愿
招蜂引蝶式
此发式的特点在于头巾的搭配,在头顶系上夸张的蝴蝶结。照片中王丹凤手捧花束,花束与头顶的“招蜂引蝶”相映成趣,更增添娇俏生动。头巾、发网是上世纪40年代的流行发饰,既可以装点造型,又能固定头发。
1943年,女星王丹凤
比翼双飞式
将额上、两侧及脑后的头发向上梳,前面及耳两边的头发向内卷成条形发卷,后面不留余发,颈后的头发可用头巾或发网拢起。对称的发卷呈m形,好似一对展翅欲飞的翅膀。
上世纪40年代,月份牌美人的“比翼双飞式”
图片来源:大枝
1943年,欧阳莎菲,额前比翼双飞,后面的头发用发网包裹。
飘飘欲仙式
将及肩的发尾烫卷,小卷围绕脑后,两侧一高一低,发尾向外飞翘,颇有灵动之势,下面照片中的周璇(右)就是此发式。
1943年,女星王丹凤与周璇(右)
图片来源:应密愿
大江东去式
该发式是非常好莱坞式的波浪长发。彼时国内女星大都选择盘发或齐肩烫发,像是女星白光就钟爱长披发来展现“特立独行”的姿态。上世纪40年代的波浪长发妙在层次与灵动感,头顶至中段的头发做顺滑的大波浪,接近发尾的部分做小卷,好似瀑布散下,在湖底激起水花。
1945年,女星白光的波浪长发
图片来源:应密愿提供
上世纪40年代波浪长发的层次与灵动
国际饭店式
此发式追求“高耸入云”,头顶堆砌层层叠叠的发卷,非常浮夸,当时的杂志调侃像是头上顶着一座上海国际饭店。有的还将额前的头发向上梳拢,挑得很高,仿佛洛可可时期高耸发型的再现,所以又称作“蓬帕杜”,颇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架势。
左:层层堆叠的高发卷
右:高耸入云的鬓发
一见生财式
将背后及两侧的头发向外卷成一排长发卷,围绕固定在脑后的下半圈,发卷轮廓呈V形或U形,外观像中国的元宝,又似聚宝盆,此发式也被赋予“聚财”之意,颇有中式趣味。
“一见生财式”本是来自西方的发型,传到国内被赋予了中式的内涵
老子门徒式
有爱好清高者觉得“一见生财”太过庸俗,于是流行起清心寡欲路线的“老子门徒式”,又被称作“道士头”。此发式将额前、两侧及后面的头发全部梳至头顶聚拢成发髻,类似于今天的高丸子头。
上世纪40年代,白光的发式,四周梳得服帖,在头顶做成大发髻
1942年,周璇的发式强调了前鬓的蓬松,其实是复古了上世纪10年代的东洋髻风格
综上,上世纪40年代的发型似乎不太符合现代大众对于民国风的想象,甚至有些难以接受。基于这个原因,几乎没有民国影视剧去还原真实该年代的发型,以至于大众对这段时期的流行时尚十分陌生。
这一时期西方女性的疯狂高鬓
战时发型以“奇”制胜,这是一场绮丽、张扬的时尚奇观。动荡时代催生出“末世狂花”一般的疯狂发型,乱世中人们对于时尚的表达是复杂、精彩而激烈的,这也是时尚历史中最为独特有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