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半年报:集采影响逐渐消化 创新品种锋芒初显
资讯
2021-08-26 05:37 星期四
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69.52亿元,同比增长20.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44.77%。

8月23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196.SH;02196.HK)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9.52亿元,同比增长20.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44.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70亿元,同比增长20.38%。

整体业绩稳健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2018年实行“4+7带量采购”之后,复星医药的营收增速再次突破20%,这也说明,仿制药集采带来的业绩冲击开始被逐步消化。

同时,复星医药正加速拓展创新药应用领域。复星医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在上海举行的记者会上称,公司希望未来几年内将创新品种的销售收入占比提升到30%以上,长期目标是50%以上:“我觉得创新品种收入占比超过50%,利润贡献占比超过70%,才能定义为创新药企。”

新上市品种收益弥补集采影响

据半年报,截至2021年6月底,复星医药共有19个已通过或视为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在五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招标中中选,其中,优立通(非布司他片)、邦之(匹伐他汀钙片)等存量品种于2021年上半年被纳入集采。

一方面,集采对复星医药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比如,受到集采影响,报告期内,复星医药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的销量分别同比下降19.92%、18.41%、17.95%,分别为14.15亿元、6.16亿元、10.24亿元。

另一方面,新近上市产品的销售额放量为复星医药带来了增量收益。比如,于2019年上市的国内首款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销量持续提升,2021年上半年累计实现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 223.21%;于2020年下半年上市的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在报告期内分别实现收入3.25亿元和2.06亿元等。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核心制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2.48亿元,同比增长22.33%;制药业务研发投入17.77亿元,同比增长15.31%,制药业务研发投入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4.51%。收入保持稳健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复星医药方面认为,对于纳入集采的存量品种,集团发挥了多渠道营销及精细化生产的优势,以价换量的同时强化集采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同时积极推动增量产品通过集采路径快速切入市场,有效平滑现有产品带量采购的影响。

同时,复星医药将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加强研发、供应链、生产及商业化等体系的整合,推动企业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实现业绩稳健增长。

创新成果持续落地 上半年mRNA疫苗收入5亿余元

此外,复星医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向创新药产品领域布局。2021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19.54亿元,同比增长15.69%。其中,研发费用为15.62亿元,同比增长29.73%。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研发人员已近2600人;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共240项,其中创新药72项。

创新成果产出上,主要体现在CAR-T产品及mRNA新冠疫苗上。

2021年6月,复星医药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奕凯达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主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目前,复星凯特正积极通过扩展适应症、持续优化成本、探索商业保险等多元化的支付手段等,提高该产品可及性以惠及更多患者。

而备受关注的mRNA新冠疫苗復必泰® 于上半年在港澳地区实现收入5亿余元。截至8月20日,该疫苗于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分别累计接种 431.4 万剂、8.7 万剂。此外,复星医药拟向中国台湾地区供应1500万剂mRNA新冠疫苗,该疫苗将被捐赠予中国台湾地区疾病管制机构用于当地接种;

8月23日,该款疫苗(mRNA新冠疫苗,即BNT162b2)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上市。这是首款获得FDA正式批准的新冠疫苗,也是全球首个正式获批的拥有完整三期数据的新冠疫苗。

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市场上,复星医药正有序推进该mRNA新冠疫苗BNT162b2的II 期临床试验等工作。8月25日,在复星国际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回复外界关心的mRNA新冠疫苗审批进展情况时表示,相关工作在按照正常程序积极推进,并对有关部门的支持表示感谢。

此外,2021年5月9日,复星医药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与BioNTech投资设立合资公司,以实现mRNA新冠疫苗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及商业化。

海外收入占比突破30% 国际化运营能力突出

与其他医药企业相比,高度国际化一直是复星医药的优势之一。

报告期内,复星医药持续强化国际化营销体系的建设与整合,实现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实现营业收入51.98亿元,占整体收入的30.66%。其中,位于印度的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08%。后者也已成为印度专注于注射剂生产的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业务遍及60个国家。

复星医药也为国际化搭建了庞大高效的“基建设施”。据半年报,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复星医药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英语区及法语区建立了成熟销售网络和上下游客户资源,在非洲及欧美共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约1000人。

国际化的布局,延伸海外的视角与触角,有助于复星医药在创新研发、BD、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等多维度践行国际化战略。在半年报中,复星医药指出,企业将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组合拳”,对接全球优秀科学家团队、领先技术及高价值产品,进行多元、多层次的合作,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转化落地。

在前述记者会上,吴以芳进一步透露了复星国际化创新战略的更多细则,即“更新”、“更早”、“更高效”:要做颠覆性的一些技术,要做first-in-class的产品,甚至进入无人区;相较于商业引进,复星医药未来会做更多的创新孵化;对标国际上最优秀的创新企业,推进精益研发,完善研发项目管理管理体系,确保研发投入能够持续带来创新产出。

CAR-T、mRNA疫苗等前沿技术产品即是该创新战略指导下的成果产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后者像是一块拼图,伴随着它们的落地开花,复星医药创新模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也逐渐清晰于投资者面前,同时,在全球广阔的医学科研蓝图中,还有更多的、仍然留白的想象空间,它们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复星医药希望未来,我们不仅可以推出销售额重磅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这些产品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做创新的使命感,也是要努力的大方向。”吴以芳说,复星医药争取未来每年都可以推出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因为“只有做到了这样,我们才能说,复星是一个真正有创新地位的企业。”

收藏
54.62W
我要评论
图片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