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邦瀚斯将于8月8日举行以金银玉饰为主题的“华胜明珰”拍卖会,精选墨尔本萧正伦律师历时三载的精心收藏,包括七十多件各时期金银头饰、先秦遗物,以精妙实物展现了一段原本隐藏在文学、绘画中的头面演变史。
悉尼邦瀚斯将于8月8日举行以金银玉饰为主题的“华胜明珰”拍卖会,精选墨尔本萧正伦律师历时三载的精心收藏,包括七十多件各时期金银头饰、先秦遗物,以精妙实物展现了一段原本隐藏在文学、绘画中的头面演变史。
萧正伦(1947-2008),移民法律顾问,出生于上海,后随家移居台湾,七十年代间赴纽约,就职于一曼哈顿律师事务所。八十年代间返台,2000年左右移居墨尔本。百忙之余以中国古董的收藏为乐。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往返巴黎、纽约、港台多地,对中国古代金饰、先秦文化情有独钟。萧氏一生几迁,所藏随之益丰,却从不离其左右,可见其对所藏之珍。
拍品33
明万历·金锤鍱无量寿佛小像
估价:15000-20000澳元
传承
J.J.Lally&Co.纽约,2000年7月17日,1050号
“在人之身,冠为上饰”,在古人看来,身体各部分的装饰中,发型头饰最能引起关注,自然形成古人生活中具有标识意义的风景线。萧氏所藏中国古代的金银头面,记录从商代以来多个时期的时兴样式,种类丰富,其中不乏与国内外博物馆所藏、各墓葬窖藏出土相类可比者,管窥朝代流行变迁,展现中国古代金银工艺的精巧绝伦。
拍品38
清·金锤鍱莲形供佛灯
估价:3000-5000澳元
拍品63
清·白玉小罗汉十四尊串珠
估价:3000-4000澳元
两宋至元代间,折股钗大行其道。纹样并不繁复,如拍品1中缠丝、素文皆为两宋流行。到了元代,螭虎钗成为广为流行的新样之一。拍品1中五枚螭虎钗,花朵作钗梁,身作扭结的双螭口衔花叶在下,是构成螭虎钗的典型要素。宋元折股钗因为实心而制,分量皆较重。
拍品1
金折股钗八枚
宋至元
估价:10000-15000澳元
宋代耳环纹样中的飞仙或化生,二者原是当时装饰工艺中普遍使用的题材,多取立式。拍品4耳环的飞仙托于犹如佛手般莲花座上,两侧由细金丝弯成波浪形的帔帛长长垂下,虽身长仅逾寸,头饰、飘带,身前龙首两角,无不精细到清晰,细节处用放大镜方能领略,完美彰显了宋代工匠的巧夺天工。
拍品4
宋·莲花女仙金耳环一对
估价:2000 - 3000 澳元
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以类型与样式的增多而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而各有名称。
做工上少了宋元的实心制作,取而代之以锤鍱、累丝、镶珠嵌宝等各种奇巧,“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使明代金银首饰更趋纤巧、秀丽、规整。拍品6的“广寒宫”饰件,寸逾间琼楼玉宇、玉兔、嫦娥、吴刚,无不微妙微肖,当是此风气的最精妙写照。
拍品6
明至清·金累丝“广寒宫”饰件
估价:1200-1500澳元
旧时女子罩在发髻上的发罩,称狄(上髟下狄)髻。明代金或银丝编就的狄髻,与之相配的各式金银簪子、花钿、耳环,成为女子盛装的基本组成。狄髻作为时尚大约兴起于明中期,多现南方。正面的饰物名为“挑心”,有些以拍品34中的佛造像为纹样,笑容可掬,十只相合,喜气油然。
拍品34
明·金锤鍱莲花座小佛插戴
估价:2000-5000澳元
狄髻口沿处,通常有造型细窄略成抱合之势的一类首饰,名曰“花钿”、“金钿”,见拍品15。装点此号花钿的累丝凤饰、花饰,分别独立制作,后焊接于钿冠上,其工艺、纹样及大小都能解释萧氏收藏中其他几件小饰品的功用,拍品9中镶宝石花钿、拍品10中凤钿,都是点缀钿冠、钿钗的饰件。狄髻两侧再分插三对花头银脚簪,拍品8、拍品19中的簪花头及银脚簪,都是明代盛装必备。
拍品15
辽·银鎏金凤钿一枚、荷蛙步摇、海棠银脚簪各一对及盒
估价:1500-2000澳元
拍品18
清·银鎏金蝠蝶花卉纹钿
估价:2500-3200澳元
拍品9
明至清·金累丝葫芦蒲扇饰物、镶宝石松鼠坠、及镶宝石六瓣花钿
估价:800-1200澳元
拍品10
明·金镶宝石小插簪头、凤钿一组四枚
估价:800-1200澳元
拍品8
明·包金花头簪花头两枚及盒
估价:1000-1500澳元
拍品19
明至清·花头银脚簪两对、及银镶玉短簪一枚
估价:1000-1200澳元
盛装之外,明代小簪中的花头簪流行于宋元,此际通常金花银脚,时称“金顶银脚簪”。拍品3中四枚花头簪,簪头或作仰覆莲,或金嵌珍珠以为花蕊,较前朝样式更为热闹。除此之外,小插亦是明代头面之一,簪脚扁平,尺寸不大,如拍品10中两枚金嵌宝簪花头,样式象生,三维立体,不仅插戴之后各角度观赏精好,一枝在手尤引人反复玩赏。
拍品3
明至清·金银簪钗十九枚
估价:6000-8000澳元
清代服饰产生满汉之别,与之相辅的首饰头面因之也各有特色。当时兴起多种头饰,乃有清代独有特色。拍品24、拍品25中扁长一支簪称为扁方,旗头或分发挽发,或以真发结合青缎,所用皆不离其。拍品2中的气通,金银簪脚作成镂空纹样起源于宋,流行于清。拍品3中最短一枚两头稍尖的发簪,亦是有清代最有特色的一种首饰,名“扁簪”。扁簪横贯于髪髻而露出两端,因此两头造型如梭,中腰细窄。拍品20几枚耳挖簪的使用在明清极为普遍,无论男女,发髻上必备。到了清代,更成为簪钗中一大类。清代耳挖簪尺寸较长,因又俗名“一丈青”,其端耳挖勺既已不具实用功能,便在造型上翻出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