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吗?人们能从艺术中获得什么?许多学者认可“艺术的力量”,并在艺术治愈的话题上探索出了一些成果。在此推荐十本书籍,希望通过艺术的表达性、感染性、象征性、多维性,帮助调节情绪,卸下心防,发现爱与力量。
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和艺术史学家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 Armstrong)提出了一种看待艺术杰作的新角度: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一些伟大的作品有助于管理日常生活的混乱,缓解人们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书作者凯西·马奇欧迪(Cathy Malchiodi)是一名注册艺术治疗师和临床顾问,也是艺术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作者不遗余力地提供了各种理论取向的艺术疗法应用信息,详细梳理了艺术治疗的技术体系,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艺术疗法本身的方法、类型和角色。
本书探讨了艺术在治愈伤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创造力与自我哀悼之间的关系。在这本书中,埃丝特·德雷福斯·卡坦(Esther Dreifuss-Kattan)通过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几位著名的现当代艺术家、思想家的作品。爱因斯坦、保罗·克利、路易丝·布尔乔亚、卢西安·弗洛伊德等人在他们的晚期作品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并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之外获得新的疗愈体验。
《艺术疗法》隶属于《创造性治疗》丛书的一本,该丛书由当代心理学大师保罗·威尔金斯(Paul Wilkins)编著,介绍了一系列艺术疗法,为接受相关训练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该系列丛书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揭示了相关治疗方法和技巧,生动地描述了创造性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信息与资源。
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主张“艺术具有治疗的潜能”。她的理念受到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影响,将精神分析与艺术结合,并发明了“动力取向艺术治疗”(dynamically oriented art therapy)的理论。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审美不同,因此产生共鸣的作品也不同。作者提供了一种与艺术相处的方式以及观看的方法,引导人们如何在艺术作品的自我投射里去应对种种生命的课题。
本书介绍的理论及实务均是建立在艺术经验的重要性上。作者带领读者认识不同的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并且探索不同形式间的关系。想象能力和对于“美”的经验是各个作者均强调的,他们认为这是健康心理层面的重要因素。
美国艺术治疗先驱之一、“艺术创作即治疗”(Art as Therapy)倡导人依蒂斯·克拉玛(Edith Kramer)的重要著作中译本,作者以自己多年来与儿童个案相处的经验,写下以艺术创作作为治疗主体的独到见解,对艺术治疗这几十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了解艺术治疗意义的重要入门书。
《艺术疗法》由日本心理治疗学界艺术疗法领域领军人物山中康裕、饭森真喜雄、德田良仁等人撰写,系统地介绍了艺术疗法的各种理论和发展历程,并结合作者的个人实践详细分析了绘画疗法、粘贴画疗法、陶艺疗法等在个人精神疗法和团体精神疗法中的应用。
艺术治疗是通过艺术形象这个媒介进行的心理治疗,在围绕形象制作的全过程当中,在病、治疗师、形象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当中解决病人在精神方面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