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消息,新西兰众议院议长特雷弗·马拉德(Trevor Mallard)上月一直阻止毛利党联合领导人拉威里·怀蒂迪(Rawiri Waititi)在议会中提问题,理由是怀蒂迪没有打领带,而是戴着一块大绿宝石吊坠(怀蒂迪称其为毛利人的商务装),并要求其不打领带就离开议会室。
此事件在新西兰掀起了一场关于殖民主义的争论(怀蒂迪称领带为“殖民地套索”),并在世界各地的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最终,怀蒂迪的抗争取得胜利,新西兰男性议员均无需在议会中佩戴领带。
事实上,长期以来,各式领带领结也都一直被视为社会财富、权势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均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果在百科全书中查找“领带”(tie)一词,会发现人们今天所熟知的领带源自克罗地亚人。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瑞典和法国联合起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1648年)将一些新的习俗引入了欧洲文化。这期间,服役于法国路易十三国王、戴着宽大领结参战的克罗地亚雇佣军队,成功地影响了法国士兵,使其在战后将领结(cravat)之风带回了法国。
从1650年开始,围巾(scarves)、雅宝领(jabots)和领结(bow ties)等颈上饰物作为贵族的标志频繁出现。彼时,这种由白色蕾丝、平纹细布或亚麻布制成的领结因其佩戴的复杂性,以及不得不经常进行清洗和熨烫而成为贵族专享。领带已正式成为其展示权力、财富和优雅的一种时尚宣言,无论住在欧洲的哪个地方,没有人敢不戴领结领带就开始画肖像画。
到18世纪末,著名的花花公子博·布鲁梅尔(Beau Brummell)以其标志性的燕尾服、长裤、马靴,成为时尚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在布鲁梅尔的影响下,精致的打结领巾成为了一个真正时尚的男人的标志。而其白色领结和黑色晚礼服的搭配,至今仍是正式西装、晚礼服的首选搭配颜色。
随后,一本汇集阐述了男士领结的各式流行打结方式的小册子《Neckclothitania》在1818年出版,并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这段时间,女士的领结和领带也极为多样。19世纪30年代,路易斯·安托万·戈迪(Louis Antoine Godey)出版的《戈迪夫人的书》(Godey's Lady's Book),就包含众多有关女士领结的信息,主要目的是向美国女性介绍巴黎的时尚。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上王位后,中产阶级变得更为强大和富裕,随之而来的是领口等级制度的演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其领结领带就会越低调,越精致;其社会地位越低,领结领带就会越鲜艳,越多样化。当然,穿戴另一阶层的服饰,也是人们表达其想要跻身上层社会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今天的“按你想得到的工作穿衣,而不是你已拥有的”(dress for the job you want, not the job you have)的理念非常相似。
长期以来,领带还一直被当作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表明其社会地位的标志,无论是学院、大学、军队还是俱乐部。据称第一个俱乐部领带出现在1880年的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的赛艇队。即使在21世纪,英国社会的某些部门仍然认为,领带上的条纹将定义一个人,并将之与其他人进行区分。“老派学院领带”(old school tie)一词仍旧存在,用以反映特定的特权阶层。
在19世纪下半叶,阿斯科特(Ascot)领带开始引人注目。这种宽领带通常用别针固定,如今在正式婚礼上仍可见到其身影。“扎实的领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这句来自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于1893年首演的《不重要的女人》中令人难忘的台词,即从侧面反映了阿斯科特领带的流行。
随后,领结成为了正式礼服的代名词。与黑色领结相比,根据专业的英国贵族文化礼仪培训公司德布雷特(Debrett’s)的说法,搭配燕尾服和可拆卸翼领的白色领结才是“最正式的着装规范”。不过由于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偏爱圆点领结,它也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象征。
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青年文化将年轻人从父母的服饰传统中解放出来,领结领带不再是日常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体面权威的标志,而是人们在学校、工作和正式活动中偶尔佩戴的日常物品。与此同时,领带领结对女性而言的另一层象征意义愈加显现。
2014年10月7日在苏黎世瑞士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展览“领带,男人的时尚力量”(The Tie. men fashion power)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女性的领结和领带。联合策展人乔亚·英德穆勒(Joya Indermuehle)在采访中称:“我们想展示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例如17世纪的女性领结。”
虽然历史上贵族女性同男性一样将领结视为社会地位的象征,从19世纪末开始,领结逐渐开始具备另一种象征意义:女性挑战男性统治地位的标志。随着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兴起,当女性佩戴领带时,领带便成为了独立和女权主义信念的象征。
在电影《摩洛哥》中,德国女演员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佩戴的白色正式领结、燕尾服和礼帽影响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其着装违反了当时的性别规则,导致一些人称她为“好莱坞最佳着装男士”。尽管如此,她和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等女演员戴领结的照片仍然是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和最令人难忘的部分,这表明穿着已成为典型男性物品的女性已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1966年,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推出的吸烟装,部分灵感即来自迪特里希。
与迪特里希搭配的正式领结不同,1966年推出的Yves Saint Laurent吸烟套装也搭配了蝴蝶结领结(pussybows)。作为代表女性柔软特性的蝴蝶结领结,一直以来被当作是从事文秘工作的女性的必备,但是当其与西装套装搭配时,这些领结在具有女性特质的同时,表现出了更多的力量感。
1977年,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的放映进一步加强了女性穿戴领带和裤装的形象。一则来自JC Penny的广告直白地道出了此时的新型潮流:“有时候男人可以给你最漂亮的外表”。
1988年的女性电影《上班族》中,梅兰妮·格里菲斯(Melanie Griffith)的角色在整部电影中都在努力摆脱自己的秘书职位,直至电影结尾处,穿着宽大西装内搭蝴蝶结领带衬衫的梅兰妮终得晋升和奖励。
“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也是蝴蝶结系带衬衫的忠实粉丝:“我经常戴蝴蝶结,它们很柔软,很漂亮。” 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时尚史讲师简·泰南(Jane Tynan)对此评价道:“撒切尔夫人非常了解自己的形象,并把衣服当作展示力量的工具。撒切尔夫人穿着80年代标志性的权力套装展示自己职业女性的一面,但是‘铁娘子’的形象又促使她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强硬风格的服饰。这就是为什么她选择蝴蝶结系带衬衫的原因,以一种代表过去传统女性气质的象征物弱化权力套装过强的攻击性。“
同样在80年代,西装和领带成为了空乘的制服。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家凯莉(Carrie Leigh Haise)和玛格丽特(Margaret Rucker)进行的一项空乘人员研究表明,女性空乘人员佩戴领带或领结的形象传达了干练但又不十分友好的印象。如此空乘人员可以更轻松地控制不守规矩的乘客。
纵观时尚历史,服饰潮流虽是一种非政治现象,但却和政治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和社会运动存在着某种联系。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女性运动的兴起,服饰早已不仅限于一种社会地位的表述。作为搭配装饰细节的领带和领结所具有的丰富象征意义,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