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这一汉字,东汉文学家许慎曾在《说文解字》中阐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商代的祭祀中,人们习惯以肥羊敬祖事天,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神明尤爱美好的祈祷之心,这也是上天之心。羊肉的甘味寄托了古代人的美好愿望,也孕育出汉字文化圈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有川先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世界顶级古董珠宝收藏家,他的藏品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知名珠宝展览中,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珠宝:身体的转化”年度大展、巴黎梵克雅宝Lacloche主题珠宝展以及东京L'Ecole珠宝艺术学院展等。著名珠宝史学家Vivienne Becker曾评价:“有川先生的私人收藏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品质甚至能与知名美术馆一较高下。他的每一件藏品都是足以唤起情感的艺术,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观赏,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喜悦。”
“从古到今,人们佩戴珠宝首饰,有时这种行为是想让自己美丽而纯粹,包括为幸福的祈祷。所以珠宝是‘祈祷的造型’。”作为世界顶级珠宝收藏家,有川一三先生以沉淀几十载的眼力揽遍世界珠宝,同时也对东西方历史与宗教文化颇有见地。在他看来,无论是创立个人品牌Albion Art,还是深耕于古董珠宝收藏领域,都是追求美与感动的过程。
从困惑到追寻,有川先生在年轻时对珠宝世界的探索是他至今仍在坚守的初心。
彼时,他的母亲在日本经营着珠宝事业,他的姐姐则继承了经营。大学毕业了一段时间之后的有川先生开始帮忙家业,却对宝石改色等加工与商业化现象感到不解。“当时的珠宝设计,欠缺艺术性。”他认为出售这样的珠宝是对顾客的不负责任,决定利用寒假独自赴欧,去切身感受博物馆级的西方珠宝。
从巴黎的旺多姆广场来到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川先生鉴赏了众多高级珠宝以及历史珠宝。他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暂不清楚那是什么,但我似乎在其中发现从这里开始的新未来。”回国后,他在姐姐的建议下访问了东京的一间古董珠宝收藏店。当看到一件爱德华时期的珠宝作品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就是它了’”。
正因最初发自内心的感动,比起完整性与市场估值,他更在乎的是一件珠宝是否具有足以撼动生命的美。
有川先生谈到他曾以十万美金买下了一件有两条明显裂纹的俏色玛瑙雕刻作品。对他来说,裂痕不过是宝石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印记,丝毫不影响其对人们心灵的冲击。
说着,有川先生小心取下了佩戴在身的勾玉吊坠放在手上,“这是我在奈良东大寺的小店购买的物件。每天早晨,我都会戴好它再来公司。”建于公元八世纪的东大寺景致清幽,古韵深厚,早在1998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最古老的佛堂——法华堂(又称三月堂)就是有川先生每月冥想的场所。不空羂索观音像巍然立于堂内,雕塑头饰正是这枚小小勾玉的形状。“虽然只值700日元(约45元人民币),但对我来说,它是一件无价之宝。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珠宝的意义。”
“当然,价值连城的珠宝大有所在,但我希望人们不要被它所束缚。不只是对珠宝或艺术品,在与人、与世界的交流中,我们也应当将生命的共鸣作为终极追求。要以自己的感动为基准收集,感动才是唯一的标准。”有川先生补充道。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美即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有川先生在珠宝收藏领域能取得如此成就或许正是因为他有着深刻而丰盈的内心世界。
有川先生的办公室坐落在东京的一栋现代化大楼中,与之相连的是一间不到四平方米(两叠大)的传统日本茶室,方形的卷轴与圆形的纸窗互为映衬,静心凝神。从玻璃陈列柜中的古董珠宝走到百万塔摆件、观音佛陀画像,他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道场。”
在年轻时,有川先生曾用两年时间修行佛教,直到现在,他仍保持每日对着《阿弥陀三尊来迎图》冥想的习惯。在他的解读中,观音菩萨全身装饰着精美的头冠、项链、腰带与手镯,“这是向我们表明,菩萨身穿真理世界的美,出现在这个尘世来拯救我们”。
不同于西方美学对于几何规律的强调,东方文明追求自然的节奏感。美学家大西克礼曾在其著书《日本幽玄》中谈道:“自然美的体验,对人们自身而言已经转化成一种艺术体验了,一种催生审美价值意识的倾向由此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的庭园、插花与茶道艺术都是将对自然的敬意凝聚在极其微小的空间。
宝石本就源于自然界,因其美丽的属性被人们赋予了装饰、财富、阶层与宗教内涵。有川先生正色道:“在21世纪的今天,美就是人类生存的核心,而珠宝以其永恒的美提醒我们,要时刻对地球保持敬畏。”
对于珠宝收藏爱好者而言,要拥有一双发现美、洞察本质的眼睛,这既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崇高的志向。“‘士’是倾注一生的努力,‘心’为关怀慈悲之心。志的高度决定了人生能仰望到的最高点。”他认为,收藏不在数字,而在层次。即使只拥有一件打动人心的藏品,也足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卢浮宫美术馆,因为生命自然的涌动(生命的震撼)才是价值的全部。
珠宝是承载历史的另一种更生动的形式。从希腊罗马时代到装饰艺术时期,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欧洲皇家收藏,有川先生如今拥有八百多件珠宝藏品,并于2007年被法国授予了艺术文化勋章,以表彰他对古董珠宝的保护所做出的贡献。
佳士得国际珠宝部总监戴维·沃伦(David Warren)曾赞叹:“有川先生对西方珠宝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让他本能地认可那些馆藏级作品。正因这样的本能,他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他尤其钟情于欧洲君主的冠冕以及有历史故事的珠宝,比如玛丽·波拿马公主的王冠,或是随拿破仑到圣海伦娜岛的浮雕饰品。“杰出的作品不分古今,但古董珠宝的确是不惜时间与代价的特殊存在。工匠需要创造出接近于完美的作品,才能使那些家境优渥而品位独特的贵族们满意。”即便如此,他仍感到艺术之美是没有界限的,与时代、民族、形式都无关。“并不因为是达芬奇所以是杰作,”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但是蒙娜丽莎确实令人震撼。”
三十六年里,有川先生能将自己的收藏视野延续至今,首先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认同日本文化中高深而优雅的美学意识,从而得以坦然地从欣赏爱德华时期珠宝的优雅细腻开始他的收藏历程。“初始的感动从未消失。我希望将自己的美与感动传达到世界各处,直到大陆深处遥远的村庄。珠宝是地球之美以及人类祈祷的造型,本质是净化。如果人们拥有这种认知,那么我们如常佩戴着的珠宝就会发生精神层面上的根本蜕变。”
谈起未来,有川先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版一本书,并建立一座珠宝美术馆。它们将作为珠宝的圣典与圣地,使珠宝的魅力为更多人所感知。
有川先生相信中国的珠宝行业将会有灿烂的未来,无论是珠宝收藏者,还是媒体工作者,都需要抱着足够的信心,尽可能地接触卓越的作品。
作为中国珠宝收藏领域的先行者,张霏女士常年辗转于国际拍卖与藏家交流活动,并被古董珠宝跨越岁月长河的雅致魅力深深折服。她曾多次赴日拜访有川先生的珠宝沙龙Albion Art。通过对珠宝的亲身鉴赏与对收藏理念的交流,张霏女士更深刻地认识了珠宝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与历史厚度。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美的传统以及热忱。中国人对珠宝的认真与执着令人惊叹。”有川先生说道。
德是善行的积累,美是感动的升华。中国古籍《周易》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日本汉字以“躾”一字表示修养,古时与“善”、“義”同义。所谓珠宝品鉴与收藏,其实也是“一场心灵的修行”,通过美学的熏陶磨练自己的人格。有川先生感叹道:“也许正因为我看到自己心灵的灰暗,所以才希望追求珠宝世界中无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