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碳中和战略出来之后,这个方向或是最大的一次投资机会。”中科创星投资合伙人林佳亮表示,通过对这个行业多年的研究,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未来,碳中和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碳中和领域政策的不断出台,相关投资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项目的投资孵化平台,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星”)早已开始布局碳中和相关产业,在储能、氢能、电池等方面拥有众多投资成果。
“我们认为碳中和战略出来之后,这个方向或是最大的一次投资机会。”中科创星投资合伙人林佳亮表示,通过对这个行业多年的研究,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未来,碳中和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
政策吹响碳中和号角,迎来史上最大投资机会?
谈及开始投资和培育碳中和领域企业项目的原因,林佳亮坦言,早在2019年,中科创星便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在碳中和领域进行了一些投资,而自碳中和战略发布之后,则愈发重视这个方向。
在去年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之后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进一步表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林佳亮认为,碳中和将发电(光伏、风能、生物质、核能)、储能、新能源车、生产制造用能等层面内容,更综合、更拔高地汇集到一块儿,对整个能源结构是一个新的调整,可以看到明确的投资机会。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在研究报告中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意味着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将进一步发力,会同时带来基于主题(中短期)和行业比较(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粤开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从政策面来说,对相关产业大力推进的预期无疑将进一步强化。
引导投资,助力能源结构调整
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碳中和”任务更加艰巨。欧盟和美国已经分别于79年和07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而中国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略偏中下游的位置,节能减排的压力相对较大。
林佳亮对此表示,实现整个能源结构的变革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也给一批新能源领域的硬科技公司带来高速发展的机会。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近日的演讲中同样认为,实现“30·60”目标的过程必然要依靠大量投资,无论是发电、交通等行业的碳减排,还是发展新科技,都需要新的投资。
为全面助力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中科创星主导领投了数家相关企业。去年12月,专注于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中储国能,获得了由中科创星领投的1.6亿元天使轮投资。同年10月,高温燃料电池电堆产业化公司氢邦科技宣布,获得由中科创星和东睦股份共同投资的数千万元。在此之前,中科创星还领投了国内首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研发和制造的中科海钠。
这些项目只是碳中和领域投资中的一个缩影,巨大市场潜力仍有待挖掘。
中金公司《碳中和经济学》报告中预测,到2060年中国总绿色投资需求折合现在的币值约为139万亿人民币。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2021年3月公布报告中指出,2050年之前,全球规划中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必须增加30%至131万亿美元,按照目前全球碳排放中国约占比三分之一和当前汇率简单估算,中国一家就需要大约283万亿人民币的投资。
聚焦储能、氢能,双赛道发力碳中和
“碳中和”概念下涉及行业众多,林佳亮透露,当下中科创星会重点关注储能和氢能。
以储能为例,他表示从发电侧来说,新能源发电不像火电那么稳定,需要储能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从用户侧来说,储能可以实现电的智能化调度、调配,降低用电成本,更加经济性。
无独有偶,周小川同样指出了储能的重要性,他表示,由于是间歇式发电,需要比较高的电网技术、电网水平和储能设备,尤其是储能还要取决于未来科技的发展。
中储国能和中科海纳两大投资项目,便是中科创星在储能行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中储国能建设的1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这一项目的最高系统效率可达到70%-75%。该项目运用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的支持,项目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销售电能获得收益,设备使用寿命预计将大于30年,因此在未来有较大获利空间。
此外,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作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储能技术,不仅具有原材料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还具有较好的功率特性、宽温度范围适应性、安全性能等特点。无资源限制、低成本、高安全等优势使钠离子电池成为大规模储能的重要可选路径。
对于未来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计划,林佳亮表示,储能和氢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投资机会也非常明确,接下来会持续给予这两条线更多的关注。更长远的来说,中科创星将关注能够实现用能变化,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新材料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