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5日讯:工信部发布了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对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和农业机械装备八个领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数控机床行业将实施四大战略
在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工信部提出了加快推进行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思路,将着重聚焦于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推动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以提升国产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推动优势资源聚焦于航空航天和汽车两大领域;
第二,推动先进产品示范应用:集中验证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应用验证和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有选择性地支持市场导向性强的产品成套性、高柔性和智能化项目;
第三,满足国家战略新需求:加快发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进一步集中于国家重点工程的核心装备;
第四,打造完整机床配套产业链:鼓励和支持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主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等产业链关联单位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完整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配套产业链。
建立研发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国家级平台
解读中提出,我国将加快下一代机器人研发生产,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
为此,当前我国发展下一代机器人产业,应首先注重夯实机器人产业技术基础,着力推动现有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加快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应用;
探索新的技术研发模式,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建立下一代工业机器人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与储备的国家级平台;
从中国的国情、需求出发,突破下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制出下一代机器人样机系统、产品,并推进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机器人国际制高点;
对于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机器人产品,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以企业为核心,以共性技术平台为支撑,优先发展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推进产需对接,抢占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国内需求特点,发展医疗、养老助残等服务机器人和特殊服役环境下作业的特种机器人。
航空装备发展未来的重点首先在于飞机产业
解读提到,航空装备发展未来的重点首先在于飞机产业,具体包含干线飞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直升机等领域;
其次,在航空发动机产业,将关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中等涵道比中小型涡扇发动机、中等功率涡轴发动机及传动系统、大功率涡桨发动机、航空活塞发动机;
第三,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产业领域内,还将关注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电系统、航空材料和元器件。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解读中提到,我国航空工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将加快出台以下扶持政策:
加快制定振兴航空制造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适航技术能力和适航体系建设;加快低空空域改革,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推进重点民用航空产品产业化,将鼓励购买国产飞机。实施国产航空器的政府采购政策。
农业机械2020年国产化达到90%
在农业机械方面,工信部提出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的发展目标。
工信部还提出农业机械后期发展任务,包括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开发粮食、肉蛋奶、果蔬生产和棉、油、糖、橡胶等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农机装备,集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成套设备。研制掌握技术密集型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重点包括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高效能联合收获机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药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加工设备、健康养殖智能化装备。突破重型柴油机、无级变速、电控技术、液压驱动和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系统等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结合,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创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数据服务系统、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并行制造、模块化、快速资源重组技术的应用。
未来十年海工装备发展五大方向
解读提到,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条件,未来十年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方向与重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包括:深海探测装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
二是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装备,包括:深海空间站和海洋大型浮式结构物。
三是综合试验检测平台,包括:数值水池、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场。
四是高技术船舶,解读提到,船舶领域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一是实现产品绿色化智能化,二是实现产品结构的高端化。具体包括: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超级节能环保船舶、智能船舶领域。
五是核心配套设备,包括:动力系统、机电控制设备、海工装备专用设备和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
电力装备国产化将提速 新能源成重点方向
在电力装备方面,工信部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电力装备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掌握国际标准制修订话语权;构建涵盖煤、水、气、核、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多元电力供给装备研发制造体系,自主化率达到90%;输变电成套装备全面满足国内电网建设需要,自主化率达到95%。到2025年,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等成套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及储能装置市场占有率超过80%。输变电成套装备100%实现智能化,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达到85%。
工信部还提出了电力装备发展的五个重点方向:
一、火电装备。重点发展1000兆瓦超超临界超净排放煤电机组(含二次再热)、600兆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燃用新疆准东煤锅炉、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水分褐煤取水煤电机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机、400兆瓦级G/H级重型燃机、大型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等。
二、核电装备。重点发展CAP1400核电成套装备,华龙一号核电成套装备,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核电机组。
三、可再生能源装备。重点发展1000兆瓦等级超大容量水电机组、700米及以上超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组、40兆瓦及700米水头及以上抽水蓄能机组、15兆瓦及以上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高效太阳能发电设备、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设备、兆瓦级先进大容量储能装置等。
四、输变电成套装备。重点发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成套装备、±800千伏及以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装备、±200千伏及以上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成套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和用户端设备、绿色环保型高效输变电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及高温超导输变电设备等。
五、关键零部件、材料及配套体系。重点发展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高温部件及控制装置;大型核电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冷却剂主泵、控制棒驱动机构、堆内构件,大型核电汽轮机焊接(整锻)转子,2000mm等级末级长叶片,大型半速汽轮发电机转子。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核岛关键主设备;1000MW等级空冷机组先进、高效、低成本空冷系统;超超临界煤电机组用三类阀门;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发电电动机,可变速水泵水轮机转轮,调速系统,交流励磁及控制保护系统,太阳能大型高效吸热、储换热主设备及控制系统;太阳能大型高效吸热、储换热主设备及控制系统;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气化装置;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智能输变电设备用智能组件;高电压大电流真空灭弧室;高压直流输电用套管;金属薄膜直流电容器;柔性直流输电用高压高功率IGBT模块;变压器出现装置;绝缘材料与电工合金。
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排头兵
解读提到,到2025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境外业务占比达到40%,服务业务占比超过20%,主导国际标准修订,建成全球领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解读表示,未来十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智能转型、强化产业基础、发展制造服务业等四大内容。
解读还表示,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要抓住国家重点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构建“产品+服务+技术+投资”全方位国际化经营能力。
解读强调,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个领域之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要率先开创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大力推进制造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促进科学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三是整合、组建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集团,构建中国轨道交通协同出海的“联合舰队”。
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速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将有力推动中国高端装备业的产业升级,大力带动信息产业、电子工业、材料工业等相关产业链整体实力提升,有力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建立较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工信部对于四个方向提出发展目标:
对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产业升级方面,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到2020年,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10,新能源客车实现批量出口;到2025年,2家整车企业销量进入世界前10。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在配套能力方面,到2020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到2025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在智能化方面,到2020年,实现车-车、车-设施之间信息化;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区域试点。
对于燃料电池汽车,在关键材料、零部件逐步国产化方面。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到2025年,实现高品质关键材料、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和批量供应。在燃料电池堆和整车性能方面。到2020年,燃料电池堆寿命达到5000小时,功率密度超过2.5千瓦/升,整车耐久性到达15万公里,续驶里程500公里,加氢时间3分钟,冷启动温度低于-30℃;到2025年,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和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在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方面。到2020年,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
对于节能汽车,到2020年,乘用车(含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100公里,2025年,降至4升/100公里左右。到2020年,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