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无人零售:盈利仍堪忧
2018-09-13 03:09 星期四
财联社记者 萧朗
当风口过去,无人零售现状如何?

2017年11月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Make AI Everywhere”口号变成了“AI in all”,无独有偶,百度在其开发者大会上宣布“All in AI”,颇有针尖对麦芒之感。

从市值上看,百度和AT已不在一个量级。目前百度市值为756.58亿美元,而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分别为3758.44亿美元和4081.65亿美元。

掉队的百度希望通过AI弯道超车,阿里和腾讯更是早早布局AI领域,但相比李彦宏将自家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五环,腾讯相对而言低调得多。

9月6日,腾讯旗下三大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的优图实验室,联合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共同举办了首届计算机视觉峰会。

腾讯优图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聚焦计算机视觉,重点专注于图像技术及人脸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探索,已在金融、鉴黄、安防、医疗、政务等领域落地。

腾讯向来没有做电商的基因,峰会上提及的优图与每日优鲜合作落地无人零售智能货柜,利用腾讯自身的技术和流量优势,赋能无人零售,或许会是一个好的尝试。

无人零售的阵痛期

早期无人零售货柜大多瞄准办公室休闲食品消费场景,目标人群就是办公室白领。

据国家工商总局(今年被并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中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数量2907.23万家。

2007年iResearch与MSN中国的联合调查统计,中国白领网民约占中国网民的20%;CNNIC第30次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白领市场研究第一期(SNS, IM)》显示,2000-2008年每年白领的增长比率约12%;以此估算,到2017年,白领人群约有1.8亿左右。

庞大的白领人口、切实存在的消费需求以及尚未饱和的市场规模,让无数创业者和资本涌向赛道。

最开始的无人零售货柜,如零食e家、迷你零食、老虎快购、officemart等,与普通的零食货架或立式冷柜外观上并无差异,只是在货柜上添加了二维码,用户在取到商品后通过扫码进行支付。这类开放式的货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覆盖率不高,技术壁垒低,同质化严重,丢损率相对较高,线下拓展严重依赖地推,前期需要大量烧钱抢占市场、培养用户习惯,后期运维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如缤果盒子这类半开放式的无人零售便利店,则专注于社区运营。通常社区内的无人便利店主要提供食品饮料等快消品,在社区周边便利店配置完善、电商教育用户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用户基量较小,消费需求和频次也不高。同时,箱体货柜在社区内摆放,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社区管理、无证经营等问题,管理难度较大。

巨头争夺战

无人零售正当风口时,面对诸多竞争对手,企业大多通过烧钱铺大规模、抢占市场,扩张步伐过大,产品的成本控制及后期的运营服务就难以跟上。

2017年的资本热潮过后,无人零售进入倒闭潮,众多企业纷纷离场,只有巨头们还在争夺这一市场,幸存的玩家纷纷投向巨头的怀抱取暖,如每日优鲜便利购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阿里系蚂蚁金服战略投资猩便利,百度风投投资甘来。

巨头们自身的技术力量,能节省尚处于成长期的无人零售企业的技术投入成本,也让巨头的技术研发有了实践的落地场景。

以此次计算机视觉峰会上展示的每日优鲜无人售货柜为例,采用优图实验室的图像识别技术,通过货柜顶部设置的摄像头来完成对购物过程中的所有图像的识别,并进行分析,可实现取物关门后自动生成订单结算,准确率可达98.9%。

据优图实验室总经理、杰出科学家贾佳亚在现场介绍,上述智能货柜只采用了优图的商品识别技术,在货柜内并未设置重力感应器等辅助追踪消费者所选商品。

贾佳亚并未透露单个智能货柜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强调“一定比加设重力感应器、RFID等货柜的成本低。”

与当初投资共享单车类似,巨头们投资无人零售未必希望它能带来多少收入,亦或是能够收割多少流量红利,而是出于前瞻式的防御投资,防止自身的竞争壁垒被侵蚀。

盈利状况不乐观

无人零售进行到现在,演变成巨头之间的游戏,也是因为前期投入太高,小玩家无法支撑消耗。

早期“货架+收款码”模式的无人零售货柜,根本无法形成竞争壁垒,也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监督。而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又是这些小企业所不能承受的。

目前大部分无人零售货柜均采用自营的方式,虽然对项目的控制力强,但地推成本较高,地域限制性强,拓展缓慢。

美团和大众点评在扩张时期都组建了自身的地推团队,合并后地推员工数量超过2万人。仅地推团队的组建成本就足以另小玩家望而生畏,即便融资也不过杯水车薪。

同时,无人零售虽然降低了店铺内的人工成本,相应的对供应链的要求也比普通零售店高出许多;且无人零售的货损率居高不下,提高了运维成本。

扣除掉人工、技术、运维、供应链等成本,无人零售的毛利并不高。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无人零售行业,盈利模式也并不清晰,还要面对已经成熟的传统零售的挤压,生存愈发艰难。拥抱资本,提升技术含量,创新商品结构,或是出路。

收藏
92.96W
我要评论
图片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