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张建胜侧重自下而上选股,重点考量竞争壁垒、估值水平以及行业景气度和周期位置等因素; ②在他看来,港股市场结构化特征明显,更适配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 ③当前,重点关注AI产业链和具有红利属性的泛消费领域。
财联社3月28日讯(记者 封其娟)自私募时期,张建胜便加入博道。之后,又与多位老同事一同见证了博道完成“私转公”。私募时期,张建胜历任博道高级分析师、股票投资经理;公募时期,曾担任过专户投资一部投资经理。
从私募转型公募,又从研究员进阶至基金经理,无论是管理追求绝对收益的专户产品,还是管理追求相对收益和排名的公募产品,张建胜始终秉持成长型投资风格。即便前几年成长股遇冷,红利策略盛行,他依然选择坚守,同时通过均衡投资,不押单一赛道,在成长风格的逆风期跑出了显著的超额。
通过自下而上,张建胜旨在挖掘非热门潜力个股,选股时重点考量竞争壁垒、估值水平以及行业景气度和周期位置。经过多年摸索调整,逐步形成从相对估值观念逐步转向重视现金流和绝对估值思维,同时引入管理层“一票否决”机制。
在投资组合构建上,合理搭配底仓成长型资产与景气型资产。为有效管控风险,他通过分散投资、灵活换股、逆向均衡配置等方式,将单个行业投资比例控制在25%以内,并将估值置于回撤控制体系的核心位置。
在筛选行业时,张建胜也会注重中观层面分析,当前,重点关注AI产业链和具有红利属性的泛消费领域。
AI产业链中,张建胜目前最关注3D堆叠、云计算和端侧AI等细分领域。同时在泛消费领域,重点筛选具有红利属性的行业和个股。此外,他看好刚需属性强、估值低的医药板块,也关注港股互联网板块在消费和AI应用推动下的增长潜力。
面对A股市场对边际变化关注度高的特点,张建胜强调基金经理需兼顾敏感度与钝感力,首抓主要矛盾。虽不擅长宏观分析,但他会借助宏观分析进行风控。他直言,港股市场结构化特征更适配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
自下而上与回撤管控并行
在投资方法上,张建胜更倾向自下而上“翻石头”挖掘个股,前十大持仓中常有一些冷门黑马股。
在选股框架上,他追求“高性价比的成长”,愿意承担有价值的风险,在选股时聚焦三大核心要素:竞争壁垒是选股的首要标准;把握行业景气度与周期位置;同时重视估值。他更倾向通过较长周期比如5年的隐含回报率而非市盈率来评估公司估值,旨在避免因短期增速导致估值虚高。秉持着“五毛钱买一元价值资产”的理念,会合理评估股票当前及未来价值。
事实上,在投资经历的早期,张建胜更侧重相对估值,给景气溢价。但经过从私募到公募的不同市场历练和摸索调整,他越发重视现金流和绝对估值,强调企业实际的现金创造能力,借助DCF等现金流贴现方法,锚定股票内在价值。
在商业模式上,张建胜也愈发重视差异化。行业竞争主要有产品服务差异化、低成本两种策略。他逐步认识到,产品和服务具有差异化的公司,复利效应更突出。
他还在投资决策中引入管理层“一票否决”机制。过去,即便管理层有瑕疵,因估值、增速等因素,他会适度容忍。如今,一旦管理层出现确凿负面行为,他会直接否决投资。
总结来看,张建胜的投资组合包含两类成长型资产:一类侧重底仓配置,这类资产商业模式出色,对短期增速和景气度要求相对较低,另一类着眼于当下景气度。
他认为,研判行业景气度,核心在于供需分析。不同行业对供需分析的侧重有别,TMT行业需求多变,部分需求由供给催生,更需关注需求端;而有些行业则侧重竞争格局等供给端要素,“落实到投资,要关注具体公司的增速以及产业链供需关系,这直接决定企业盈利能力,议价权越多盈利往往越强。”
关于止盈止损,张建胜主要基于三种情形:一是判断错误,需止损卖出;二是买入股票的理由得到兑现;三是找到更好的投资替代品,进行换股操作 。
通过分散投资管控风险,张建胜将单个行业投资比例控制在25%以内,不盲目追高热门行业。在回撤控制上,他指出三种策略,一是重视估值。秉持稳健的风险偏好,牺牲部分收益;二是灵活换股。实践表明,换股控制回撤的效果优于获取收益;三是逆向均衡:适度逆向投资,均衡配置资产,降低整体回撤风险。
他强调,重视估值在整个回撤控制体系中始终占据“C”位。
在张建胜看来,逆向投资旨在捕捉市场定价错误,操作难度较大,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实施逆向操作,挖掘短期内未受关注却极具潜力的公司。他指出,拓展能力圈存在难度,要多观察交流,构建产业及一二级市场专家网络。遇到能力圈外机会,借助专家意见。但构建网络需要时间,要在圈内多得分,圈外少减分。
关注AI产业浪潮、带红利属性的消费行业
自下而上选股的同时,张建胜也不会忽视中观视角的行业研究。在筛选行业时,因偏好成长型投资,他会重点关注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行业。科技行业、泛消费领域都是投资重点,会对应关注着技术演绎方向、消费者偏好变迁。
筛选行业后,他会判断各子行业所处周期位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刚走出低谷、即将上行的行业,会增加投资仓位;对业绩已充分释放的行业,则相应减仓。为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他还会深入微观层面调研公司,验证行业判断。
张建胜坚信,AI 将掀起深刻的产业革命。只要AI渗透率尚未饱和,就存在投资机会,且机会会从上游基础设施向应用端转移。从细分领域来看,他当前更关注3D堆叠、云计算、端侧AI。云计算主要靠 PaaS 和 SaaS 盈利,PaaS 是核心,国内云计算行业过去因为 Iaas 和私有云占比过高而导致盈利能力低下,而这一点在 AI 时代会有所改善。
除了AI,张建胜还关注具有红利属性的消费行业。因消费行业商业模式更优,相较于传统的食品饮料等行业,张建胜现在侧重布局泛消费赛道,他将互联网、医药、快递等也归入泛消费领域。
当下,张建胜布局医药板块有两大考量,一是医药刚需属性强,自2020年消费市场需求放缓,投资医药赛道更具优势;二是医药板块估值低,过去四年深度调整,不少港股股价暴跌,企业估值处于低位,且技术含量高。此外,海外BD交易活跃,国外药企收购国内医药项目溢价超50%。这些海外专业巨头的定价,为医药项目估值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建胜对后市态度积极,因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会提高投资组合弹性。他认为消费问题多因地产周期收缩,地产对短期经济影响超人口周期,其下行打击了消费信心,地产若能企稳,消费有望回升。
张建胜判断地产能企稳,理由有二:一是去年下半年起,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与下降的无风险收益率接近,利于地产企稳;二是政府回购保障房调控供给,可稳定地产市场。另外,上市公司ROE连续下滑两年多,预计到了回升拐点。他还指出市场内部风险可控,外部风险需关注特朗普政策及国际地缘关系。
自下而上选股更适用港股行情
张建胜指出,相较海外市场,A 股市场的结构决定了市场对边际变化关注度更高,不少投资者决策多基于当下信息,使得景气度投资影响力较大。面向A股,投研人员需对微观、宏观的边际变化均保持高度敏感。但他强调,抓主要矛盾的能力最为关键。基金经理既要具备敏感度,也要保持钝感力。不过他也坦言,自己有时也会反应过度 。
他直言,自己并不擅宏观分析,但会借助宏观分析来进行风控,他指出投资组合当前面临两类风险,一是特朗普政策不可控;二是TMT仓位提升带来的科技股高β风险。因为特朗普政策难预判,会降低出口持仓、配置港股、涉足消费和创新药领域以降地缘政治风险;对于科技股高β风险,他提前布局低关注度、前瞻性科技子板块,避免热门板块来抵御市场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前行情是否是美股科技板块行情在A股,张建胜认为美国科技虽有部分领先,但还是会从产业角度调研美国新事物、技术在国内的可行性,A 股对美股的映射多为情绪,他更关注国内产业发展。
张建胜一直以来对港股市场保持高度关注,曾在去年一季度前瞻性提高港股仓位。当前,张建胜似乎仍更青睐港股市场。他认为,港股作为离岸市场,过去缺乏底仓资金支撑,外资持续抛售致使β收益欠佳,即便出现β收益,快速上涨行情也难以把握。但同时,不少公司的α收益也是突出的,需要自下而上仔细寻找。
目前,张建胜对港股仍有信心,相关仓位已逼近45%的上限。他判断,港股定价权问题已有所解决,不少公司内资已掌握定价权。当前港股市场与2017年核心资产行情相似,经历下跌后估值回升,正从离岸向半离岸市场转变,南下资金定价影响力增强,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
在他看来,港股市场结构化特征明显,更适配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投资方向上,张建胜高配互联网板块,消费和AI应用将推动其持续增长,同时也看好创新药板块以及泛消费领域的低市盈率个股。
布局创新药板块,他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研发效率高,国内人才丰富,以 CXO 企业为代表,研发人员专业素养高;二是投资安全性提升,集采边际影响降低,板块估值低,行业竞争力犹存;三是投资操作策略转变,去年四季度起,前十大重仓股调整频率加快,为布局创新药创造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