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科技创新不仅是春节的“气氛组”,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②值此2025蛇年春节之际,《科创板日报》策划“科创中国行”春节特别报道,通过聚焦全国八大省市,揭开城市背后的“硬核”浪漫与精彩瞬间。
《科创板日报》2月2日讯(记者 曾乐 敖瑾 余诗琪 余佳欣 黄修眉 陈俊清 郭辉 黄心怡) 当前,科创力量已融入城市的呼吸与脉搏,科技的变革正在城市的肌理中奔涌:它是一盏太阳能路灯,是一个可爱的机器狗,也是春晚节目里的一个身影……
值此2025蛇年春节之际,《科创板日报》策划了“科创中国行”春节特别报道,通过聚焦全国八大省市,揭开城市背后的“硬核”浪漫与精彩瞬间。
让我们以科技为舟,携手穿越传统节庆的烟火,驶向星辰与大地共舞的未来。此刻,创新是年味中最澎湃的春雷,书写着未来城市的崭新篇章,你我皆是这场变革中的见证者与续写者。
01
春晚中的地方科创力量
▍广东:科创迎春的湾区答案
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上,科技的耀眼身影无处不在。一家来自深圳的LED显示技术公司,为整场晚会的舞美贡献了科创力量。
这家叫光祥科技的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注于LED显示屏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专业地砖屏、异性屏以及替代液晶用小间距显示屏等。据悉,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主会场及多个分会场均用到该公司产品。
具体来看,在北京主会场,光祥科技通过3000平方米的多系列显示屏,打造出无限延伸的虚拟舞台,让晚会现场观众收获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无锡分会场,该公司通过900平方米AR系列玻璃地砖屏、300平方米DN系列新一代高清舞台屏和200平方米VA透明屏,呈现了一个主题为“新春水上游园会”的舞台;AR地砖屏的特效展示,营造出波光粼粼的场景氛围,让芭蕾舞表演《伊人》得以完美呈现;武汉分会场则使用了地砖屏和户外曲面柔性屏。
图: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之现代芭蕾《伊人》节目
事实上,光祥科技作为深圳乃至整个广东庞大显示产业的一环,其所贡献的科创力量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截至目前,深圳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的相关规上企业超2000家,产业链各环节纷纷跑出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如:显示终端环节的创维、康佳等;面板制造环节的华星光电、深天马、惠科股份等;以及上述LED显示及照明应用环节的洲明科技、奥拓电子、雷曼光电、艾比森光电等。
超清视频显示产业于2022年被纳入深圳的“20+8”产业集群,2024年初,《深圳市关于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与之配套的20亿元规模产业基金亦正式发布,并于2024年11月公开遴选基金的管理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投资基金,也落在了有着超高清视频产业基础的广东。这只总规模200亿元的基金于2022年8月启动筹设,在工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大湾区基金、广州产业投资集团、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共同组建,启动规模为10亿元,聚焦超高清视频产业短板和生态体系缺失环节。
按照此前规划,到2025年,广东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建成3个以上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
当春晚舞台上的醒狮在LED地屏中腾跃,当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照进现实,广东用行动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春节的“气氛组”,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这场“科创迎春”的盛宴,终将淬炼出智领未来的湾区答案。
▍广西:科创元素走进地方春晚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跟随科技的航标,得以再次踏上这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壮阔航程。
2025广西春晚,融合了跨界舞台、实景创意、AI科技等元素,打造了极具广西特色文化符号的春晚节目。其中,该晚会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AI微短剧《海上丝路》,重现了两千多年前,海丝首港商贸繁华的故事。
图:2025广西春晚之AI微短剧《海上丝路》片段
据介绍,《丝路无疆》是一首由AI谱曲的音乐作品,该节目结合《海上丝路》AI微短剧画面,展示出“海上丝路”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展现了世界各国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赢,在文明交融中共同进步,乘着命运与共的大船破浪前行。
沿着海上丝路的航程轨迹,“一带一路”的精彩篇章徐徐展开。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在这其中,东盟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与东盟经贸合作热度持续攀升。据南宁海关统计,2024年,广西外贸进出口7563.9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广西对东盟贸易进出口3978.2亿元,增长17.2%,东盟已连续25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如今,东盟已占据广西外贸的半壁江山。2024年,广西对越南进出口2955.8亿元,同比增长16.4%。与此同时,广西企业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持续推进。
整体来看,随着广西汽车、新能源、造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2024年,广西汽车、锂电池、纸制品分别出口176.1亿元、157.9亿元、10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96.8%、48.2%。同时,沃柑、螺蛳粉、八角等广西特色农食产品持续远销东盟、欧美等海外市场,出口均实现较快增长。
2025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在广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广西将持续做好强产业文章,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广西这片“八桂大地”上,关于科创的航程奔涌向前、仍在继续,并持续描绘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科创增添地方新活力
▍上海:AI闹新春 科创服务“不打烊”
AI如同灵动的画笔,不断描绘着城市发展的新画卷。
2025蛇年春节到来之际,上海电信把全上海600多个数字公话亭变身为“AI照相馆”。人们可在遍布上海的超600个数字公话亭里,选择合适的新年主题贴纸进行AI合拍,并扫码将高清照片保存在自己的手机上。
在世纪广场,上海科技馆举行了“科奇CLUB”科学闪演,四足机器狗与小朋友零距离互动,可爱的机器狗能完成太空步、站立作揖、后空翻等动作。
在上海一商场,消费者在操作屏上点单后,智能机器人可如同人类服务员一般现磨咖啡,提供十多种不同口味的咖啡选择,包括拿铁、卡布奇诺等。
图:智能机器人现磨咖啡;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在杨浦滨江,2台新款人形机器人“小贝”与市民见面,它们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跺脚,与市民进行牵手互动。据介绍,这次展示的1.6米机型机器人的整机重量控制在30公斤以内,行走续航突破5小时,其运动控制系统可适应楼梯、崎岖路面、野外坡道等复杂地形,行走速度达1.5米/秒,具备完成简单家务、文件传递等日常任务的能力。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在春节期间服务科技创新,张江芯片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假期服务“不打烊”。企业只要有需求,预约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测试服务,就务必安排人员到岗。
与此同时,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也在春节期间正常运转:平台的注册、揭发榜功能24小时开通,专项工作组随时审核并通过用户的注册申请。对于企业发布的技术需求,平台也会第一时间启动审核流程,对收到的需求进行细致的技术审核,并联系业内专家进行咨询,确保需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这是上海在《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目标。
为此,上海正在积极投入城市“数智化”建设,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添瓦加砖,为强化大模型基础底座赋能。
未来,随着AI与教育、文旅、零售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将为上海这座城市的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都:打造“AI赋能中国年”
2025年,成都迎来一个拥有丰富科技元素的春节,多个区域为市民打造了主题为“AI赋能中国年”的游园活动和集市。
在成都高新区交子音乐广场,一台系着红围巾、身穿银色盔甲的人形机器人正与人们亲密互动,并送上新春送福:“蛟龙腾云去,灵蛇献瑞来。值此蛇年新春之际,天行者祝您瑞蛇迎吉庆,所愿皆所成!”
这是由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四川首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天行者1号”。据介绍,“天行者1号”身高165厘米,重50公斤,最多可负载5公斤重物,有43个自由度,预计2025年3月将开始进行部分量产。
在交子音乐广场另一侧,同由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机器狗“灵瞳”正向前来游玩的小朋友“撒欢”,还不时为人们表演跳舞。
图:机器狗“灵瞳”;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而跳舞只是该机器狗在节假日的任务之一,其还肩负着巡逻街道、保障市民安全的重要任务。如:在天府广场、宽窄巷子等游客密集的景区,“灵瞳”会根据景区建筑及道路特点进行夜间安全巡逻,其身上搭载了激光雷达与温度传感器,可在夜间自主巡逻时持续监测温度及烟雾数据。
在“天府大屋檐”(即:位于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的超大屋顶屏幕)下,商汤科技旗下家用机器人品牌“元萝卜AI机器人”配备棋盘和机械臂,通过内置的AI大模型计算,能与游客下棋对弈,成为行业首款家用四合一下棋机器人;智慧医疗康复机器人、舌诊机器人则在现场为人们提供智慧医疗深度体验。
图:元萝卜AI机器人对弈中;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春节期间,不少机器人现身成都街头与市民互动,并提供智能服务。其中,穿梭在人群中的越凡创新FANBOT小贩零售机器人、享递SENDBOT配送机器人,能为市民游客提供相关零售服务。
这些生动的应用场景背后,折射出成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成果。成都市经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已聚集超1000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39%。
同时,成都是全国第二个拥有超算智算双中心的城市,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算力排进全球前十,也是全国首个专门制定算力产业专项政策的城市,优质的算力资源可为开展“AI+机器人”融合创新、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山西:科技让文物“活了起来”
一眼千年!借助4K VR眼镜和虚拟现实技术,站在封土堆旁“穿越”至1400多年前的北齐国,一览北齐贵族的奢华服饰与仪仗……用科技方式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观展,亲密接触文物并感受历史文化,已成为今年春节期间山西太原人民文化娱乐的重要一站。
图:太原北齐壁画相关视频片段
中国晋祠在今年春节期间,运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让文物“活了起来”。在其创作的视频中,来自元代的乐伎不仅能交谈,还能演奏新春贺曲,使得千年之遥近在眼前,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山西保存至今的古代泥塑造型艺术。在山西博物院,观众还可租借AR眼镜,沉浸式听取讲解并观看文物视频。
为响应国家文物局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指导要求,作为文物古迹大省的山西,包括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等在内的近百家博物馆,向公众发出在今年春节假期共赴文化盛宴的邀请,并运用虚拟现实、5G、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多种形式,展现文物古迹的恒久魅力。
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成为今年山西春节的一大亮色。
山西在靠“黑悟空”效应爆火将近一年后,社交平台有如烟海的旅游打卡文案的另一面,还有山西直面区域经济转型“天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故事:综合算力指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新三样”出口增长两倍多、智能化煤矿达268座……作为过去主要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山西在2024年的发展中,取得数个转型阶段性成果。
据山西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山西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6家;120个“山西精品”,如:手撕钢、车轮钢等特种钢材料,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深紫外LED芯片等半导体产品,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应用。
来自山西的诸多科技精品,不单是在墙内开花,随着国内产业整体向海外发展拓局,也在对外出口端优化山西的贸易结构。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业作为代表山西省科技向新发展的“新三样”产品,在2024年对外出口总额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199.4%。这意味着,“新三样”也超过山西钢铁、煤炭及农产品等传统出口商品,成为山西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03
科创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上饶:从村庄到城市的光伏故事
走进江西上饶的一个小村庄,夜幕降临时,数百盏太阳能路灯悄然亮起,为春节归家的人点亮了前行的路。
图:江西上饶一村庄的太阳能路灯;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据当地村民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这些路灯于今年初安装,利用村庄充足的日照资源,不仅环保节能,还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同样在春节前夕,2025年1月21日,在上饶经开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里,两个总投资达25亿元的光伏项目正式开工,包括江铜川禾年产2万吨高效光伏焊带项目和江西迈道新能源科技年产4000吨新型胶粘材料项目。
从村庄到城市,从路灯到产业,上饶的光伏故事不止于此。
上饶作为江西省东北部的一座城市,年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其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上饶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光伏产业组件生产基地之一,其产业规模、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均位居全球前列。
根据《上饶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上饶将重点打造新能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光伏产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支柱。
据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息,截至2024年9月底,上饶集聚了155家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规上工业企业。2024年前9个月,上饶市光伏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106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25.2%。
沿着上饶经开区晶科大道一路向西,晶科能源、彩虹玻璃、捷泰新能源等龙头企业盘踞,形成了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到配套材料零部件和光伏发电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7月19日,上饶市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被列入江西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标志着其从“链”到“群”的跃升。
其中,晶科能源已在上饶打造了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产能。2024年6月4日,晶科能源在上饶经开区启动了14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占地330亩,总投资达52亿元。
2025年1月21日,江铜川禾年产2万吨高效光伏焊带项目、江西迈道新能源科技年产4000吨新型胶粘材料项目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经开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正式开工。
“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补足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更为上饶光伏产业的生态完善提供了重要支点。”上饶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其填补了上饶经开区在光伏焊带和新型胶粘材料制造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光伏产业链。
▍景德镇:千年瓷都插上“新翅膀”
在青花瓷的流光溢彩之外,景德镇正悄然展开一场“天空革命”。这座以“瓷”立命千年的城市,近年来以航空产业为突破口,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的双轨上加速奔跑。
今年春节假期,位于景德镇高新区航空小镇的江西直升机科技馆人气爆棚,卡26、阿帕奇、武直10、G2、卡曼、BO-105等世界知名直升机真机及模型在科技馆内集中展示。
前来参观的游客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他们来科技馆之前,没有想到景德镇在航空产业有这样的积累,只是出于好奇才决定将科技馆加入旅游规划中;来了之后才知道景德镇是“直升机的摇篮”,展馆内的直升机和无人机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体验。
图:江西直升机科技馆;来源:《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江西直升机科技馆是航空小镇蓬勃发展的一个代表,一幅 “天空经济”画卷正在此展开。沿着景德镇长江区吕蒙段东西两岸,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形成航空研发制造区、航空零部件生产区、航空小镇功能配套区、通航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区共四大区域。
近年来,昌兴航空、明兴航空、昌拓伟业、天一航空、东齐航空、信航航空、景航蓝翔、航胜公司、九由航空、荣力航空、神州六合等企业纷纷落户航空小镇。截至目前,景德镇航空小镇拥有10000余名“产业居民”,集聚航空类企业(单位)63家,整机研发制造6家,材料及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50家,通用航空服务企业2家,平台公司1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
2024年,景德镇在航空产业中着重加注无人机方向,投资约6000万元建设无人机数字化展销中心,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展览、销售、科普教育、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据悉,景德镇无人机数字化展销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内招展61家相关企业。其中,整机企业34家、通航配套厂商27家,在推介会现场完成了12个展销中心常年展合作签约项目。
无人机数字化展销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未来展销中心将不仅限于线下展示与销售,更将建设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模式,实现无人机产品交易的无缝对接。
▍山东:视觉科技潮正起 海洋经济活力满溢
在齐鲁大地的万家灯火中,2025蛇年春节被赋予一抹别样的科技亮色。《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尤其在视觉科技领域,3D、4D、VR与AR等元素逐渐渗透到山东的年味当中。
除夕当天,位于青岛中山路上的“沿着黄河遇见海”4D沉浸式数字电车项目正式开放。该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将4D特效与AI算法相结合的数字电车,通过16K全息数字技术高度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街头。
在济南科技馆内的海洋科技展区中,孩子们戴上VR设备,便可“潜入”深海。通过AR技术,一台台精密的机械设备仿佛“活”了起来,充分展示着其自身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制造过程;青州博物馆在春节期间通过融合XR数字体验活动等,打造了一场融合非遗文化、科技体验的新春盛宴。
图:青州博物馆XR数字体验馆;来源:潍坊文旅
除新兴视觉科技外,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其发展优势在于海洋,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
春节期间,“深蓝2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成功完成其首次三文鱼收鱼作业,收获近40万尾三文鱼,存活率高达95%以上。
据介绍,“深蓝2号”半潜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全潜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并集成了自主沉浮控制、智能化管控网衣、结构系统深度融合等多项技术。
在海洋能源开发领域,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蓝鲸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同样备受关注。这座全球最大、作业水深最深、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相当于将两个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DP3闭环动力管理系统,可提升30%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山东将培育10个左右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成长性产业,布局深海开发、海洋空间信息等未来产业。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赵晓晖表示,力争到202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