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至7月,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完成产值45亿元,增长48.8%,拥有相关企业47家。
提要
在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柳州日报》《柳州新闻》分别推出柳州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观察3篇系列报道和“柳州以‘智’兴‘质’破局突围”4集系列报道,今日集纳部分内容如下:《柳州《以“智”兴“质” 再创辉煌——柳州培育壮大“新字号”产业观察(下)》《“柳州以‘智’兴‘质’破局突围”系列报道:攻坚的力量》《“柳州以‘智’兴‘质’ 破局突围”系列报道:最强的“大脑”》。报道聚焦柳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时不我待;破局突围,机不可失。眼前,是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脚下,是提“智”赶考的发展征途;在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的道路上,柳州的行进路线如何?
“换道超车” 打造“西南智谷”
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走进车间完成数据采集等工作;开宇塑胶机械运用AI算法等新技术,打造5.0智能“黑灯工厂”……种种更迭,彰显柳州企业在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赛道上“换道超车”的共识。
今年1月至7月,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完成产值45亿元,增长48.8%,拥有相关企业47家。
实施“六百工程”,将柳州建设成为“西南智谷”,这是柳州“换道超车”的目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漾介绍,我市将坚持通过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培育与引进工程、百项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工程、百亿产业基金投资工程、百个应用场景开发工程、百个新基建项目建设工程、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等“六百工程”,推动全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创新赋能实现新提升、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将分别打造以柳东新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产业区,以北部生态新区为核心的机器人产业区,支持柳江区智能家电产业、鹿寨县智能家居产业等其他优势产业区协同发展,逐步将柳州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保障有力、营商环境一流的“西南智谷”。
10月,市政府印发《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支持创新成果首试首用、设立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等9个方面指引未来方向,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加速跑。
以“新”赋能 壮大“新字号”
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实效,柳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密码是什么?
回答是:创新发展,以“新”赋能。这个“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思想更新,还是模式刷新。不少业界人士从政策引领、科技创新、招商引资、政企联动等方面提出见解。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涛涛表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必须全方位重塑招商理念、招商逻辑、招商模式,探索建立“价值招商”工作体系。柳州将从拓展外脑外力提升赛道抢占力、完善要素支撑提升产业配套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吸引力等方面着手,逐步完善以成本最低和价值最优为核心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助力“新字号”产业集聚发展。
“市产业集团持续与各大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和资源互通机制,共同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对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链上关键技术、关键应用场景等的头部企业开展投资,旨在引导、培育一批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企业落地生根,推动柳州发展。”市产业集团董事长周云祥介绍。
近年来,市产业集团实现基金运营的“三级跳”,基金群总规模突破百亿元,资本撬动率达354%,为柳州实体产业注入了更多“耐心资本”,对硬科技、科创产业的投入更有信心,截至目前已设基金投资人工智能、半导体、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70%;助推“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成功港股上市,在柳州实现机器人产品制造,填补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空白,打造了资本与产业双向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是重要环节。“不日,市政府即将与广西科技大学共建柳州智能终端和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变为‘金果果’。”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介绍。
产业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通过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带土移植”引育计划,成功引进胡晓东等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来柳创办企业,吸引李竹、龚虹嘉等知名天使投资人出资组建科创投资基金。下一步,将以制造业人才集聚区建设为牵引,升级出台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开展“双百人才工程”和产业引才“揭榜挂帅”,推动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集聚。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加快培养以数字技术工程师为重点的工程师队伍,激发人才内生动力。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潘旭阳表示,柳州将持续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科学引导职业院校做好发展规划,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尤其是开设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专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彰显柳州特色的“产-教-科-城”新格局。
智慧共生 促进双向奔赴
人在外,通过手机就能操控智能汽车开空调和家中的空调、冰箱等;回到家,说一句“今天很累”,智能沙发就能贴心地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挑选最适合的倾斜度……伴随柳州在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赛道上精耕细作,这些设想正从纸上跃然于生活。
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德霞表示,新区将全面对接人工智能穿戴设备、车载智能终端等企业,打造智能终端核心“智”造区;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零部件开展精准招商,打造集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智慧家居、智慧生活,随着科技发展作用日益明显,新的生活方式催生和壮大着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引导和丰富着新的生活。在这趋势与潮流中,柳州已悄然起步。
北部生态新区正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加速机器人应用市场培育,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满足“机器换人”需求。
柳东新区重点围绕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链开展谋划,加快“新字号”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博泰智能网联产业制造基地智能制造工厂、思必驰智能制造工厂等项目已投产。
蓝图已绘势已起,柳州再创辉煌大可为。
①
继续来看“柳州以‘智’兴‘质’ 破局突围”记者观察系列报道的第二集《攻坚的力量》。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也在依托“数智”技术优化升级,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从实际出发,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强劲。
记者在东风柳汽乘用车焊接车间B1焊装线看到,这里正在进行星海V9和星海S7白车身的拼装焊接,这条产线在升级改造前焊点自动化率91.2%,现在已经达到100%。
这条生产线布局紧凑,科技感十足。200多台机械手分工合作,每小时能焊接40台的白车身。据了解,焊装B1新线项目建设于2022年8月,用90天完成了1.8万平方米、88个工位、216台机器人及周边设备的安装,建成可适应6车型共线的柔性生产线。产线配套的中控系统可以在屏幕上智能地显示整个生产现场的实时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转情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处置设备故障的的精准时效性。此外,焊装车间还组织技术人员对另外两条老旧产线进行了智能化中控系统立项研发攻关,实现了全部生产线的中控系统智能化。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焊装车间技术员朱皓宇介绍,该生产线主要是采集现场设备PLC的过点信息数据,包括把它统筹做好数据分析,开发页面,把数据可视化,以提升现场管理的效率。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焊装车间工段长曾宇奕告诉记者,他们后续主要做每天的生产数据交互,将生产信息按时段抄送到相关上级部门和横向部门,让他们实时了解现场生产信息的情况,达到生产信息数字化的实效性。
近年来,东风柳汽发力智能化发展,建设了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工厂。工厂充分运用大数据、AI智能、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等新技术,全面开展流程化、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生产制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智慧物流通过无人搬运和视觉识别技术,物流效率提升60%。同时,企业还建成国内首条商用车车架模压纵梁和横梁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并实现投产,这也是行业内首条实现车架生产全流程智能化高级排程的生产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柳钢冷轧板带厂,科研技术人员对标行业先进技术,结合现有设备特性、功能特点对现有产线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智改数转”,生产出了行业高端的极薄带钢,拓展产品线。
柳钢冷轧板带厂生产技术室工艺技术主管袁飞说,近期生产比较多的就是马口铁以及电池壳用钢。
柳钢冷轧板带厂精整车间工艺技术员凌应勇表示,他们借助攻关极薄带钢的生产,也助推了对应基础产线的主动地升级和改造,“比如说完成了设备精度的更细致地管理,还有工艺生产流程,更加细致地去管控工艺生产参数的应用和要求。”
近年来,柳钢全面铺开“数字柳钢”,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精益管理、协同办公等各方面不断渗透和应用,不断打造出适合钢铁生产场景的创新应用。5G移动边缘计算(MEC)、全国首个“5G云上钢厂”、焊缝云眼质检、5G+AI智能轧辊装载机、5G远控堆取料机、智慧配煤、质检机器人、炼钢智能看火等一批场景应用先后投用。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深入融合,助力集团全面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增效益、创优势。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破解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和科教融合等堵点难点,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为我市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管伟荣表示,我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展现新作为。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的战略首选方向,精准发力三大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1年以来,我市推动科技重大专项立项74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62项,新技术新产品产值达到625亿元。柳字号新产品、新技术在深中通道、海上风、电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颖介绍,我市在力争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中,谋划建设柳州市低空经济产业基地、柳州市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建设项目和服务机器人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同步谋划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的中国东盟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和低空经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聚焦产业基础能力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引领“十五五”期间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柳州实践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
②
继续来看“柳州以‘智’兴‘质’ 破局突围”记者观察系列报道的第三集《最强的“大脑”》。以数字化、智能化等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经济范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柳州工业根基深厚,创新能力强大,柳州人爱工业、重工业、懂工业,有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这是柳州破局突围的时与势。时不我待,柳州已在新兴产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在柳州一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经过熔炼、低压(旋压)铸造、氦气气密性检测、热处理、机加工、涂装等工序,一只只精美的铝合金轮毂不断下线,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人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刚下线的轮毂还带着温热的余温,目前五菱星光的配套轮毂每个有大约20斤左右。据了解,整个轮毂的生产过程不需要人从产线上把它拿起来,直到最后一道工序——从生产线上把成品拿下来,也就是码垛这个环节才需要人力的介入。
而这最后一道搬动轮毂的体力活,很快也将成为历史。下个月,经过改造的包装和码垛生产线即将投入使用,届时,自动打包、自动码垛、自动装车将一气呵成,轮毂生产效率更高。而这一产线的改造,只是一阳科技近年来以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让企业保持发展动能的一个缩影。作为广西首家铝合金轮毂生产企业,一阳科技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工厂改造,在研发和各生产环节的科研投入上不惜成本,让科技赋能生产的各个环节。目前,公司每天生产的轮毂达到12000个以上,不仅供应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我市龙头汽车企业,更是为比亚迪国内的8个生产基地单月供应30万只轮毂。产品中,有20%的高端个性轮毂持续热销汽车改装市场,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近两年,公司产品出口份额连续呈200%爆发式增长。
柳州一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吴振国介绍说,企业的生产更多是智能化、自动化来做,减少员工的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经过自动化改造以后,现在整个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跟去年同比产值、效率、产能都增长50%以上。
要想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让企业发展有质的提升,立于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就必须耐得住心神,保持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地锤炼智能“大脑”。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就立足于打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思路,创建高标准的技术创新平台,在预应力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先后参与建设了2000多座索类桥梁,创造了诸多国内第一和世界之最,多次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众多国内超大工程关键技术的国产化,交出了无数高分答卷。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兴奎说,企业发展至今,在参与建设瓯江北口大桥时,提供了企业生产的可负载1000吨的缆载吊机,是目前世界上负载能力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缆载吊机。“我们的设备第一是效率高,第二是精度高,比国外设备提升精度,第三是安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完全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我们这套设备与云平台结合,实行了远程的监控数据共享。”
面对市场新的趋势和挑战,欧维姆没有停下脚步,勇于探索风电、核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隧道工程、基坑支护等地下工程领域等,研发了安全壳预应力锚固系统张拉设备、海上风电拉索多点同步调载的智能设备、紧凑式隧道中隔墙模块化智能安装设备等技术创新装备,以及应用于海上工程的超大吨位的拉力千斤顶等高效安全的智能装备,助力国内外重大工程的建设。
目前,国家和自治区层面都在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柳东新区积极抢抓机遇,把握住现有的294家高新技术企业,195家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抓好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平台开放共享,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今年9月单月,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6亿元。
柳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刘度量表示,目前,柳东新区正在积极培育和引进智能终端和机器人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未来,新区将继续加大对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智能终端和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市在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展现新作为,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开展36个自治区科技尖锋行动重大专项攻关,建设了22个专业子实验室,1-9月申请发明专利384份,授权专利277份,培养30名博士和49名硕士。广西高端工程装备实验室已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有望年内获批自治区实验室。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管伟荣表示,市政府将与广西科技大学共建柳州智能终端和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培育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柳州已经超过800家,特别是涌现出欧维姆、晶联光电、飓芯科技、科路计量等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隐形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