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四年,9月至年底,通常不易发生信用债流动性冲击(换手率与上半年相近)。今年特殊之处在于央行防范债市炒作及供给久期变化,后续换手率走向很难照搬历史经验。
今年8月的行情区别于历史经验,预期恶化先于负债端不稳出现,从而伤害底层资产——信用债“阴跌”行情与成交缩量叠加,期间信用债走跌与利率债上涨的背离,进一步催化保收益诉求,拥挤止盈最终触发单边抛售。过于集中的抛售,以至于信用债短暂呈现流动性踩踏,为应对赎回只能卖出利率债,8月26日至8月27日,债市焦虑曾快速蔓延。
四个特征刻画信用债单边抛压
这一次的负债端压力,一方面,以基金减持一般信用债规模来衡量抛售力度,最近一周5年内信用债减持力度整体偏大,不仅高于年内几次调整区间,同时与2022年四季度理财赎回阶段有相似之处。并且,受超长信用债供给扩张的影响,基金卖出5年至15年信用债规模达到比较样本期内的高点。另一方面,8月理财持债行为并未观察到收缩,近一周积极参与5年内信用债接盘。
可见本轮基金面临的赎回,更有可能是来自委托人的止盈或者预防需求,这是值得庆幸的地方,因是给下半周债市企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资金利率阶段走低同样有缓和情绪的效果。四个特征刻画信用债单边抛压。第一,带久期的信用债难免大幅折价。第二,GVN集中在产业债和金融债,特别后者,40%以上国股行二永以GVN形式交易,指向一般信用债变现难度加大之时,只能依靠卖出金融债应对赎回。值得注意的是,城投债抛售行为率先收敛,3年至5年城投债近一周GVN成交占比降至33%。第三,本轮调整,信用债定价回归正常范畴,即收益上行幅度超过同期限利率债,比较典型的体现在长久期和弱资质品种。第四,信用债收益普遍回到7月初,但部分品种信用利差升至4月底水平,这与前期利率债和信用债走势短期背离有一定关系。
信用债对仓位的拖累如何?
首先,如果持仓80%由信用债构成,近两周回撤将明显超过80%仓位在10年国债的利率风格组合。其次,信用组合中,城投债拉久期组合的收益跌幅靠前。再者,防守能力较强的策略是1年AA-城投短债和利率债组合,特别是利率债占比较大的组合控回撤能力偏强。最后,信用债三周持续下跌,信用久期的赚钱效应被逆转之外,正在收敛信用组合与利率组合的收益差距。止跌的线索。从最近一周债市换手率来看,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换手率均有一定改善,后者环比提升幅度稍高于前者,蕴含着配置力量参与增持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交易结构却悄然变化,3年内信用债成为换手率改善的主要推手。于超长信用债而言,成交笔数亦有底部回弹,幅度却不如中短端,流动性方面的担忧没有完全消除。
回顾过去四年9月至12月信用债换手率,除2022年出现理财负债端被冲击的罕见事件,其他观察期信用债流动性相对平稳,与上半年月度均值水平相近。这是否可以线性递推到今年?或难以重现,原因有三:第一,央行有防范债市泡沫的意图;第二今年债券供给结构变化,长久期信用债占据主导地位,短债缺失会抑制信用市场高换手格局;第三,距离年末收益考核越近,持债流动性的考量会胜于赚钱效应,当然若收益率曲线再度系统性下移,两者权重次序会有所变更。
如何看待各类资产的价值?
首先,传统底仓资产参与价值在提升,一是快跌之后,3年附近AA+及以上等级信用利差大幅走阔,性价比得以显现,二是传统信用债供给稀缺性存在。部分国股行次级债定价依旧高于10年国债,绝对收益价值可关注。超长信用债的认可度有待持续跟踪。总体上,本轮信用债调整有特殊性,也有常规性。特殊性在于调整路径,预期变化的权重提高,先于负债端不稳出现。常规的是,打破了今年信用债极其稳定的属性,回归到了以往债市下跌时,信用债普遍跌得比利率债幅度要大。
回顾过去四年,9月至年底,通常不易发生信用债流动性冲击(换手率与上半年相近)。今年特殊之处在于央行防范债市炒作及供给久期变化,后市换手率走向很难照搬历史经验。一旦债市流动性成为核心变量,日渐临近收益考核时点,投资心态和策略布局自然而言会发生变化。影响定价变量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保住浮盈+适当防守的组合,是当下信用债配置主线。
策略布局方面,3年至5年AA+城投债利差短期走阔,相对价值得以体现,优质地级市平台债值得负债端稳定的账户关注,负债端不稳账户关注1年至3年AA+及以上城投债。关注4年至5年国股行二级资本债定价,若仍高于10年国债,以交易思路把握投资价值。超长信用债适合于绝对债牛环境做收益,后市不确定性较高,适当平衡持仓收益和流动性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