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版IUCN红色名录中,濒危物种数量新增1000种,现已超过4.53万种。
上月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更新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在新版IUCN红色名录中,超16万物种已经得到了有效评估,其中,濒危物种数量现已超过4.53万种。自1964年起,IUCN红色名录已经持续发布了60年,该名录是衡量世界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动物保护行动的重要参考。
IUCN总干事Grethel Aguilar博士表示,正如红色名录更新所显示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偷猎、气候变化以及入侵物种的扩散。幸运的是,红色名录也指出了解决方案,通过持续协作、以科学为基础的大规模保护行动,我们可以将物种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
图片来源:knowledge4policy.ec.europa.eu
全球都面临动植物灭绝险境
IUCN红色名录是目前全球最全面的关于动物、真菌和植物物种灭绝风险的信息来源。据其最新数据显示,在已经评估的物种中,不同生物群中,濒危物种的比例参差不齐,两栖动物的比例达到41%,鲨鱼和鳐鱼达到37%,造礁珊瑚为36%,针叶树为34%,哺乳动物有26%,鸟类有12%。而且更为严峻的是,相较上次统计,本次更新后,濒危物种数量新增了1000种,这一增长不仅凸显了自然界物种灭绝问题的紧迫性,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IUCN此次重点提及了几类动植物物种面临的险境以及不容乐观的剩余数量。首先,主要分布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婆罗洲东北部的婆罗洲象(亦被称为婆罗洲亚洲象或婆罗洲侏儒象)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作为亚洲象下属的独立亚种(亚种为次于种的种级分类等级),目前大约仅存1000头。IUCN介绍,受婆罗洲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影响,过去75年间,婆罗洲象的大部分栖息地或丧失或被分割成小块状,碎片化的栖息地难以支持婆罗洲象的生存,因此种群数量也随之减少。
栖息地破坏同时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婆罗洲象被迫离开被破坏的森林,并进入农田等寻找食物,农民农作物受损的同时,人象冲突也愈加严重。不仅如此,人类对象牙的需求,婆罗洲象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意外农药中毒或突发交通事故等,都是造成种族数量减少的因素。而且,农业扩张、采矿、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还在进一步侵占着它们原本生存的栖息地。伦敦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恢复负责人Mike Hoffmann表示,“栖息地丧失,加上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持续对野生动物及其周边社区构成威胁。”
婆罗洲象
图片来源:WWF
其次,西班牙大加那利岛和伊维萨岛特有的爬行动物数量正急剧下降。在大加那利岛上,自1998年黑白王蛇(亦称加州王蛇)被引入该岛以来,猎杀了大量本岛原有生物。其中,大加那利岛巨蜥的受威胁等级从无危调整为现在的极危(即极度濒危,灭绝风险等级见文末注),大加那利石龙子(石龙子为蜥蜴类)的受威胁等级从无危调整为现在的濒危。自2014年以来,以上两种爬行动物的数量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中的伊维萨岛上,同样因外来蛇入侵,该岛依比兹壁蜥的数量自2010年至今下降了50%以上,目前该物种被列为濒危。
大加那利岛巨蜥
图片来源:observation.org©Julien Dua
另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是智利北部的科皮亚波仙人掌,该物种是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特有物种。长期以来,科皮亚波仙人掌一直作为观赏植物而存在,IUCN指出,近期欧洲和亚洲对该植物的兴趣和需求激增,由此引发了大量非法贸易,导致该植物数量不断下降。一方面,科皮亚波仙人掌爱好者和贸易商还在持续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该品种,不断助推非法贸易;另一方面,在该地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走私者、偷盗者越来越容易进入该植物的栖息地,导致该物种的灭绝风险急剧上升。
科皮亚波仙人掌被列为濒危物种
图片来源:IUCN官方X账户
生态分析专家、英国皇家植物园保护评估与分析研究负责人Steven Bachman博士表示,科皮亚波仙人掌的生存形势严峻,但与此同时,它所面临的危机也是全球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困境的缩影。全球各地对这类植物的需求异常高涨,这使得原本就已经面临土地减少、气候变化压力的仙人掌和多肉植物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
此外,亚洲范围内本次也有物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IUCN萤火虫专家组评估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和文莱的四种曲翅萤属萤火虫Pteroptyx bearni、Pteroptyx malaccae、teroptyx tener、Pteroptyx valida后发现,这四种萤火虫均面临灭绝的风险。而且,IUCN萤火虫专家组联合主席Wan Faridah Akmal Jusoh指出,“在东南亚已知的(萤火虫)物种中,只有1%已经被评估,但令人担忧的是,评估过的物种都将面临灭绝风险”,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全球层面,都缺乏全面的保护行动计划来应对这一挑战。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萤火虫都在减少,按照科学信息科普网站IFL Science撰稿人Katie Spalding的说法,造成世界范围内萤火虫数量变化的因素基本相似,其一是人类活动导致萤火虫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二是越来越多的人工光源干扰了昆虫收发求偶信号;其三是气候危机。而气候危机几乎是所有地球生物面临的共同挑战。
泰国红树林拍摄到的Pteroptyx malaccae萤火虫
图片来源:discoverwildlife.com©Banthoon Pankaew
实现保护区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濒临灭绝的物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的引入、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和狩猎偷盗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任何物种的消失都可能打破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引发连锁反应,并影响其他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因此,针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必要且迫切。值得庆幸的是,IUCN一直在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物种保护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其中,戈梅拉巨蜥是生活在西班牙戈梅拉岛上的特有物种,该物种在2008年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岛引入了猫、老鼠、山羊、兔子、驴等危及该物种生存的生物,戈梅拉巨蜥在1985年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99年至2001年间,该物种被重新发现,在经过长期人工繁殖和重新引入计划后,现今戈梅拉巨蜥从极度濒危状态转为濒危状态,但相关保护工作仍然不能松懈,该物种如今仍然面临着引入物种以及气候变化的持续威胁。
另外,西班牙猞猁(亦称伊比利亚猞猁)物种保护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据IUCN介绍,通过增加其猎物的数量,保护和恢复地中海灌木丛和森林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死亡等方式,同时借助易地繁殖和迁地繁殖计划扩大物种遗传多样性,目前西班牙猞猁的状态已经从濒危提升至易危,包括幼年和成年猞猁在内的总种群数量估计超过2000只。西班牙猞猁保护团体LIFE Lynx-Connect项目协调员Francisco Javier Salcedo Ortiz称,“这是通过保护实现的猫科动物最大规模的种群恢复。”
西班牙猞猁
图片来源:reefandrainforest.co.uk
针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行动正在推进且可见成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威廉姆斯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对近6000种濒危陆地物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且近日在科学期刊Nature上发布了论文。他们在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存在全球性缺口》的论文中指出,从2006年到2020年,41个物种的濒危状态有效降低。
但与此同时,应对生物灭绝危机所采取的行动仍然远远不够。论文提及,对于栖息地丧失的物种,只有9%在其所需的栖息地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受外来物种威胁的本地物种中,仅有24%的本地物种正得到有效的管理,且入侵物种被有效控制;鸟类等群体受到的保护关注远远多于其他群体,如两栖动物和植物。
图片来源:Vox/Eleanor Taylor
而且,分析发现的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在2006年到2020年,有279个物种的濒危状态上升为更高级别。显然,现有的努力并不足以充分应对这些物种面临的威胁。论文作者之一Rebecca A Senior表示,“我们的发现之所以令人担忧,是因为它们凸显了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为那些面临最大灭绝风险的物种真正地进行大量投入。”
为了真正破局,美国非营利性环保组织Resolve的高级生物多样性专家Eric Dinerstein领导研究小组对目前濒危生物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们的研究找到了物种保护的全新突破点,“地球上大多数物种都是稀有物种,这意味着这些物种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或者密度非常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Eric Dinerstein如是表示。该发现强调了保护工作应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特别关注这些分布受限的物种,可以提高保护效率并实现更好的保护成果。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研究小组估计,在2018年到2023年之间全球新设立的保护区中,只有7%的新保护区覆盖了濒危物种的栖息地。Eric Dinerstein称,“这几乎就像是各国正在使用一种反向选择算法,挑选优先保护级别不高的地点列为保护区域。” 这种“反向选择”不仅浪费了保护资源,也错过了保护最脆弱物种的机会。
位于菲律宾的马苏尼自然保护区Masungi georeserve
图片来源:flipscience.ph
他特别在研究中指出,“在陆地上有针对性地扩大保护区,就足以阻止数千种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和植物走向灭亡”。具体而言,仅需有针对性地保护地球表面1.2%的土地就能避免地球上最濒危物种的灭绝。他和研究小组成员首先确定了需要在未来五年内优先保护的16825个“当务之急”的地点,这些地点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是某些物种的唯一栖息地,且这些物种在其他地方已经无法找到,因而对它们的保护尤为迫切。
幸运的是,38%被列为“当务之急”的地点靠近现有的保护区,这意味着通过扩展部分现有保护区可以快速实现保护目标。此外,菲律宾、巴西、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哥伦比亚拥有超过一半的“当务之急”的地点,Resolve企业发展总监Andy T.L. Lee表示,“这些国家是4700多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拥有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但也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依赖大片完整栖息地生存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还包括分布较局限的两栖动物和稀有植物物种”。在这些国家着重投入可以避免大量物种免于灭亡。
位于马达加斯加的豹纹变色龙
图片来源:Geographical/Stuart Butler
联合国环境计划世界保护监测中心首席科学家Neil Burgess也表示,这项研究针对立即采取行动防止物种灭绝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他强调,“仅靠保护区和保育区实现30%的覆盖率是不够的,这些保护区和保育区的位置、质量和有效性将决定它们是否能发挥作用”。
在越来越紧迫的物种生存危机之下,Eric Dinerstein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将留给后代怎样的世界?”他的答案是,“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地球”。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生物保护,既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亦是对未来世代负责的方式。
注:根据IUCN红色名录类别,物种灭绝风险可以由高到低被划分为绝灭(EX)、野外绝灭(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缺乏评估数据的物种会被标记为数据缺乏(DD)和未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