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首届亚太创新发展交流会圆满落幕!立足新加坡 中企出海找到重要支点
2024-07-02 13:10 星期二
财联社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正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找到一个在文化、营商环境以及政策上相对友好的国家作为出海目的地无疑十分重要。而素有“花园城市”美名的新加坡就是中国出海大军的热门选择。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正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找到一个在文化、营商环境以及政策上相对友好的国家作为出海目的地无疑十分重要。而素有“花园城市”美名的新加坡就是中国出海大军的热门选择。

2024首届亚太创新发展交流会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希望为中国企业进军新加坡搭建一个增加了解、促进两国经贸往来和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于7月1日在新加坡圣淘沙隆重召开,由财联社与协办方通商中国,合作主办方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中经贸科技文教交流协会、DEPA国际中心(新加坡),战略合作伙伴诺亚财富,论坛酒店及场馆合作伙伴-圣淘沙名胜世界以及合作伙伴 MercyStar、铭鼎国际共同举办。

image

此次交流会共计400多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企业家、学界专家和政府机构领导到场,协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以及亚太市场创新等热点话题。论坛活动包括主题演讲、中企出海圆桌论坛、行业创新聚焦论坛及财联社东南亚出海合作伙伴签约仪式。

全球范围的竞争加剧和贸易规则的快速变化,让很多国内企业更需要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大浪淘沙下,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剧不可避免。但环境改变同样意味着更多机遇,更能帮助中国企业冲破现有格局,塑造属于中国的全球化气质。

而新加坡则正是一个阿基米德式的基点,正如新中经贸科技文教交流会会长吴伟在主题演讲中展望的那样:给中国企业一个新加坡,它就能撬动整个东南亚。

出海不应落下创新

出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实践之旅。当然,出海也离不开另两个字:创新。

image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企业要始终把握好创新发展大方向。首先,创新需要全球视野与互利合作精神,中国企业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切实发展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网络互动和产业分工。

其次,他认为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实际,只有了解客户需求,企业才能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最后,他还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指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而创新同样是新加坡一直践行的发展理念。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表示,新加坡相信科教兴国,相信制造业对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一直重视科研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他举例,全球前100名高科技企业中,大约有80家在新加坡设有办事处或者是区域中心,其中包括了谷歌、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型科技公司。新加坡虽然小,但在数据中心方面却占到东南亚60%的份额。

image

无论是出海的中国企业,还是新加坡本土企业,创新一直是商业发展中的关键议题。

新加坡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中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更加和谐的节奏。自今年1月中国与新加坡宣布双边30天免签政策以来,无论是民间旅游还是商务往来,中新之间的交流都迎来了密集增长。除了往来便利之外,新加坡本身的地理优势、政策稳定性也是很多中国企业所青睐的优势。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从数据出发,为全球碎片化时代下的中国经济破局支招。他指出,在全球复杂的政经背景下,中国想要在这一轮全球贸易“较劲”中获胜,最可能破局之处可能就是加强与东南亚的合作。

image

新中经贸科技文教交流协会会长吴伟则点出了中国出海的“推拉”动因,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影响。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也从一开始的“与新加坡做生意”,转向“通过新加坡做生意”,再到当下的“在新加坡做生意”。

image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和副所长陈刚强调了新加坡的语言优势,其普通话及简体字的普及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罕见。

原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官员、中国住建部全国市长学客座教授林光明则用三个“S”总结了新加坡的优势。一是其稳定性(Stability),包括政治、对华政策、营商环境及汇率等各方面;二是服务优越性(Service),尤其是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成长土壤;最后是城市舞台(Stage),即新加坡从环境、历史、社区等多个方面打造了一个宜居宜商的城市,这为新加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软实力。

image

中国思维与行业实际

虽然文化相近,语言相通,一些中国企业之前在新加坡的“练兵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中国企业仍习惯性地使用中国思维解决国际问题。

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地区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以中国企业的“内卷”为例,他认为,“内卷”或许能帮助中企和海外市场实现双赢,但很多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内卷”在海外市场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企业出海的核心要素仍然应该聚焦在他们能否获得当地认可,给当地社会带来互利共赢。

image

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总经济师曾蓉在圆桌论坛上推介了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风口”下的机遇,解读了出海企业选择“从海南出海”的政策优势和便利条件,同时探讨了出海企业如何利用企航自贸港平台提供的各类专业服务,推进本地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话题。

下午的行业论坛则从不同窗口观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挑战。

已经四次创业的Tomoro咖啡创始人、极兔联合创始人袁幸伟在消费行业一路深耕,在他看来企业出海最重要的是就是“走出去”,而这一步对企业家来说要求极高,需要时间的沉淀。另一方面,他强调出海并非一以贯之的套路游戏,走到哪个市场就该以当地市场为准,尊重每一个国家的游戏规则。

image

医药健康类圆桌对话上,奥睿联合基金合伙人陆晋源重谈中式“内卷”,并指出国内激烈的竞争鼓励企业直接从国际化眼光出发,更利于其打磨产品。他也认为企业不应过于追求短期的成长速度,因为规模快速成长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管理上和产品多元化上的风险。企业应想得更加长远,将造血能力和存活放在第一位。

image

诺泰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童梓权强调,中国在过去与世界产生了巨大的连接,这是价值选择下的必然结果,即使受到地缘政治影响,但真正的价值不会因此改变。

而在科技行业国际化的探讨中,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主席刘嘉看到了中国产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即在应用场景的开发上。“内卷”的中国人在开拓新生态上面始终保持着世界前列的速度,这让他感觉中国未来又将掀起一股科技浪潮。

image

最后一场ESG企业观察中,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宋兆桓从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创新使用零碳甲醇燃料出发,谈到该燃料由远程母公司吉利提供,可实现循环内零排放,远程醇氢重卡担任主火炬燃料保障用车,使用燃料与主火炬燃料同源,充分展现了甲醇能源制备、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全链路闭环。

他还指出,远程始终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碳管理水平,打造“醇氢+电动”两大核心技术路线,通过多元化产品矩阵,向市场投入多样的绿色能源车型。

image

无论是主旨演讲还是圆桌交流,嘉宾们对中国企业出海都保持着乐观态度,也对新加坡在中企出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度肯定。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原有贸易格局的变化虽然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让重塑市场的希望才更加巨大。风起,才是开拓者扬帆的最好时机!

收藏
61.59W
我要评论
图片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