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3财联社第六届投资年会“变局下的资产配置新机遇新挑战”圆桌对话于2月15日在上海成功举行。
财联社12月16日讯(记者 孙煜)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为期两天的2023财联社第六届投资年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行。聚焦“变革·成长”主题,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嘉宾齐聚一堂,针对资本市场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12月15日的财富管理分论坛上,一场题为“变局下的资产配置新机遇新挑战”的圆桌论坛受到听众的广泛关注。
在此次圆桌对话环节,百嘉基金副总经理王群航担任主持人,参与此次圆桌对话的嘉宾有大智慧财富管理负责人陈灿辉,湘财证券财管委委员、网络金融部总经理张彬,上海证券财富管理总部总经理张晶涛,云南信托公司总监兼家族办公室总经理潘星安,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ETF业务负责人苏卿云。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资管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投资管理?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以下为圆桌对话精彩实录:
王群航: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以房地产为主,2023年居民对房地产的预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老龄化社会的快速,首先我想请问各位嘉宾,各位怎么看待这一变化给资产行业带来的机会?
陈灿辉:过去,中国居民资产的70%以上配置在地产和存款,配置在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比例不足20%。未来5-10年内,居民财富逐渐向金融资产转移,这是一个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领域都会产生新机会。
第一是私募基金领域。从投资标的的选择、投资策略的灵活性来说,私募基金有相对公募基金的优势,这几年量化私募的业绩也非常突出。过去大家有几百万几千万资金时会考虑买房子,未来不买房了,会有大量的大额资金配置需求,这会持续催生私募行业发展。
第二是投顾领域。随着教育水平提升,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深入,居民的资产管理需求也会更加多元。传统的“一个产品对接多个客户需求”的模式在逐渐改变,未来会是“多个产品对接单个客户”的模式,而单个客户的需求也包含流动性管理、中长期投资、养老理财等,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投资顾问带来大量机会。
第三是全球资产配置领域。我们当然看多中国也做多中国,但是也有一些客户,他会有多货币多市场多资产配置的需求。单体来看,这个配置可能只占他总资产的1%或2%,但因为底层的基数大了,细分领域也会快速增长。
当然,还有个人养老金的机会、家族信托的机会、长期保险的机会,等等。未来资管行业会有一个百花齐放的态势,不同资源禀赋的机构,只要它能把自己的客户服务好,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机会。
张彬:当我们手里的资产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会考虑怎么配置我们的资产,而不是孤注一掷地把钱放在同一个地方。正如大家都知道的,ETF指数基金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资产配置。这给我们这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们资产管理的风险、合规性,包括对于投资者资产配置方面的专业建议与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而言,居民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占比的增加为资管行业带来了丰富的机会。需要我们有效地管理风险,并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
潘星安:这两天大家看到了北京和上海的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首付比率调整了居民可以买房的杠杆。调低杠杆以后,放低贷款利率以后居民就买房子吗?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信心问题,最终是居民的收入效应的问题,如果居民财富从70%的房地产配置上进行转移,转移到股市、转移到资本化配置,首先要能变成流动性货币,房子要能卖得掉才可以去买股票。这个周期上讲:第一,房地产到底了吗?国家政策和银行的资金和杠杆情况下,明年依然有向下的趋势,我觉得底部有可能在明年。第二,从配比来讲,居民的资产配置一定在信任重建和市场出清基础上提升资产配置的比例。
苏卿云:我从公募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居民的存款在显著的提升,从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现在是280万亿元左右,最近10年以7%的速度在增加。与此同时,中国资产管理也在随居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
最近几年公募基金的规模随着收益在提升的,这是投资角度做得非常自然的选择。未来怎么发展呢?未来从当前节点来看,公募基金在资产规模的占比还是比较低,占整体资管规模的占比大概16%、17%左右。如果我们参考发达市场,美国公募基金占总规模的30%还要多一些,如果跟发达市场相比我们公募基金占比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公募基金发展的趋势来讲,未来作为一个大众化理财的一个投资的标的,应该还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王群航:今年以来,我们资管行业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发生,就是降费潮。这些降费将对相关机构的盈利模式、交易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怎么看待降费潮的发生?相关机构在降费潮中如何提升竞争力?如何提升他的创造收益的能力?
张晶涛:感谢主持人,因为我是券商,所以我是站在券商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降潮对于券商主要有两方面的改变。首先,接下来公募基金跟券商的合作模式可能会产生很大改变。因为在《征求意见稿》里明确提出,接下来交易和销量是不能够挂钩的。另外,公募基金选择上更多会选择ETF,选择公募基金持有,这是关于第一点合作模式的影响。
其次,券商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发生大的变化,《征求意见稿》提到鼓励券商对员工的考核机制,原来考核员工短期销量向考核员工保有量转变。在关于如何去提升核心能力,我认为将来作为券商可能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去提升: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完善资产配置的能力、提升科技赋能的能力、对客户需求的挖掘能力。
苏卿云:其实这次降交易费,和我们之前看到7月份的降管理费,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今年7月份监管推动降管理费之后,很多公募基金降主动基金的管理费。降主动管理费影响主要是公募基金的收入,当然也会影响到一些代销渠道的收入,因为会有尾随管理费的收入,这是今年7月份降费主要影响的方面。
今年12月份我们看到又发布了对于交易佣金的《征求意见稿》,这个影响也比较大,因为影响已经超出了公募基金,更多是影响到我们相关的一些券商,就像刚才张总提到的研究收入,包括我们销售产品的一些销售的收入。
接下来可能还会再继续降到一些销售的费用,我觉得其实降费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为了更好服于投资者的投资,使投资者的获得感更好,也是符合投资者的需求。
从应对角度讲,首先应该改变投顾的方式。我觉得在未来管理费、整体销售费用降低的趋势之下,有可能我们投顾模式要从卖方服务模式向买方服务模式进行转变。买方投顾服务更多要服务于我们投资者真正真实的资产管理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他所需要的这些产品,来去获得一些相应的收益,从他的收益里面获得我们投顾的收入,这是最重要的变化。
其次,线上投顾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线上投顾的平台,或者我们销售渠道线上结合人工智能、结合AI、结合大模型的算法,来去有针对性为我们投资者找到能够真正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第三,在海外降费大潮之下发展最快的一块资产就是指数基金ETF。不管公募基金的发展,我们的渠道合作方、券商合作方来讲,大家要重视低费率的指数ETF未来能够在投顾管理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
王群航:我还想继续追问一下张总,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居民资产在动态调整,我们到底该给投资者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作为资产管理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筛选?
张晶涛: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券商、作为财富管理机构,究竟我们应该让客户去赚什么样的钱?是赚第一资产的钱还是赚配置的钱?
拉长时间来看,从业十几年时间经历了几轮牛熊,我们作为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券商真正能让客户赚的钱就是资产配置的钱。万物皆有周期,所有的行业也好、产业也好,包括大类资产也好都有自己的周期,但是每一轮周期的特点又是不一样的,差别非常大。
对于如何去选产品,如何去做配置?大道至简,作为我们券商来讲,把握三点逻辑:
第一点,选团队、选基金经理。金融产品是由人来做出的投资决策,由一个团队做出的投资决策,所以如果人选对了,可能相对来讲各方面的风险变得小了很多。
第二点,策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所以作为上海证券来讲,我们确实不太看重短期的业绩,反而如果三年五年都能够有正收益,每年按照你的策略做业绩归因,发现你主要的收益确实来自于核心的策略,我们反倒认为你是优秀的管理人,你投资过程当中没有由于市场的变化,大类资产周期的变化做风格的飘移。
第三点,风控能力和客户服务的意识。我们坚信这个市场做主动管理、没有常胜将军,随着市场变化策略有效性也随时在变化。当出现策略失效净值回撤的时候,我们这家机构能不能严格按照风控条款去执行自己的风控,去止损非常重要。
王群航:我们看到资管产品销售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的竞争仍然在延续,新兴渠道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竞争力,第三方销售渠道在过程中如何提升竞争力和获得感?想请教一下大智慧的陈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大智慧?
陈灿辉:这个题目其实比较大。渠道里面在我看来也有好几个阶段:刚改革开放开始慢慢开始分工,第一阶段主要是保险、银行、券商。 第二阶段,这里新出现的渠道首先的问题你要活下来,因为你是独立核算的。此后,经过十年多,从2006年开始发放牌照,逐步产生头部效应。如今头部垄断性非常强,你如果没有新的创新,没有新的一些特点,估计很难能活下来。
在我看来怎么能更好满足客户,建立你自己品牌的模式?第一是能活下来,第二要能够找清楚自己清晰的定位,无非就是两种,往深里做,做深做透是一种方向;另外做大做强,横着走,看能不能成为综合的资产配置。
我觉得如果你横向做,基金公司单靠一个基金产品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做全资产配置。银行、保险、境内、境外,能够做8%的收益率可能性就多很多了。你慢慢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慢慢也能够做起来。财富管理最后还是回归到收益率来。
王群航:财富管理最后回归收益,要给投资者创造收益。2023年市场上有一个亮点就是ETF,一方面表现在数量、规模,二级市场交易量都有迅猛的增长,另外还表现在国家队的高调进场。ETF未来的发展会怎样?想听听张总的观点。
张彬:伴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投顾业务发展,以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整体资产配置理念兴起并且迅速发展。ETF有透明、成本低、高效的工具化的属性,可以更好匹配资产管理目标,为指数化投资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ETF的生态完善,指数衍生品的建设为ETF发展带来多元化机遇。满足不同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需求。
近年来,国企改革、民企发展、区域发展、科技产业等指数投资产品陆续推出,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落实。
王群航:我们今天在座的嘉宾中,苏总对ETF最有发言权,最后请苏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苏卿云:最近几年,特别今年大家对于ETF讨论非常多,特别今年ETF发展最快的资产,最近5年年化增长应该是30%以上,我们投资者增长也是非常快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投资者投资ETF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有一些长期资金、FOF、银行理财、国家的资金都在增加对ETF的配置,看到了对ETF的认识,可交易性、透明度、低费率。
大家会发现ETF最近几年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随着我们市场的变化,我们市场的轮动性不断在提升,所以对很多投资者来说投资个股,不管个人还是一些机构投资者,投资个股都是非常难的事情,去分析个股,而且现在个股数量越来越多。ETF相当于对我们投资做了简化投资的过程,把我们几千支股票里面找出来变成相关的指数,只要观察市场走势,有些是行业指数,这是最大的优势,对投资做的简化。
此外,ETF覆盖了投资者想要投资的方方面面,通过ETF可以投资香港、美国、德国、法国……都有覆盖。从市场配置来讲,ETF是天然非常好的资产配置的产品,因为是标准化的、透明的,这是ETF很重要的优势,可以穿透底层资产,构建投资者不同的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