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级大师赛”,亲历世界网坛的新旧更替,也见证中国网球的不断壮大。
202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举办,注定是该赛事成立以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时隔四年,带着“超级大师赛”的身份重新归来,这项全球九站之一、亚洲仅此一站的网球大师赛,既亲历世界网坛的新旧更替,也见证中国网球的不断壮大。
本年度赛事虽告一段落,但一切只是一个新起点。作为赛事方,对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亦斌和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赛事总监吕华勇(Michael Luevano)来说,202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超级出场”(New Era)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幕,或者说,正在推动一个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迎难而上,让多年期待成为现实
赛程从原来的9天延长至14天,比赛规模也从原来单打的56签扩容至96签,同时赛事奖金得到进一步提升,升级后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进入“超级大师赛”行列,与两站同1000分级别赛事——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又名巴黎银行公开赛)和迈阿密网球公开赛保持一致规模。在2023 赛季之前,这两站素有“第五大满贯”称号的阳光双赛,是ATP现有赛事中唯二拥有96签规模的大师赛。
2023年,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升级为“超级大师赛”
“其实很早之前我们就一直寻求赛事升级,差不多在2015、2016年开始更加积极地去推进赛事升级这件事。”吕华勇接着道,“我们想成为中国的‘印第安维尔斯’或者‘迈阿密’大师赛。”在吕华勇这位从上海首次举办国际网球赛事至今一直都在的主导参与者看来,“我们拥有像旗忠网球中心这样的良好硬件设施,积累了多年办赛的专业经验和球员反馈,还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而且有找到顶级赞助商的商务能力,这些都意味着我们谋求升级成为‘超级大师赛’并非言之无物”。
吕华勇分享道,在现任ATP主席安德烈亚·高登齐(Andrea Gaudenzi)的远见和推动下,也伴随其同伴ATP赛事顾问委员会代表施成伟(Charles Smith)的积极帮助下,上海大师赛的升级终于提上日程,并在今年变成现实。事实上,不止上海这一站,在高登齐的带领下,ATP去年正式宣布实行一项名为“One Vision”的长期转型战略计划,而大师赛作为ATP的旗舰产品,第一阶段包括到2025年将上海站在内共五站大师赛升级为超级大师赛。
吕华勇(左)和施成伟(右)与上海大师赛“超级挚友”费德勒
迎来升级动议之后,上海团队便开始大量的筹备工作,但停办三届后第一年就迎接赛事升级,难免会遇到此前未有过的挑战。“的确有难度”,杨亦斌坦言,而最明显也是最首要的无疑是作为赛事场地——旗忠网球中心的硬件改造。“比赛场次增加了60%,从99场到162场比赛,这就导致我们原来接待球员的硬件条件不足了,必须去做调整。”
硬件改造并非简单装修即可,这更是要作为一个长周期的工程项目来执行,包括解读ATP赛事升级要求和标准、提前规划设计、招投标、项目启动等,“立项是在去年年底,启动改造工程在(今年)春节结束后,花了大概6个月时间才完成一系列改造”,最后竣工时间在今年8月份。
“今年的第一期改造主要集中在中央场馆的球员服务区域。”杨亦斌分享道,包括扩大球员区域更衣室、餐厅及健身房的面积,还增加了球员上场前的热身区域。“明年还有第二期,后年还有第三期。现在已经做好了计划和方案的方向,后续要去立项,做规划和设计上的调整,接下来就慢慢推进这些项目。”据透露,后续的升级改造将涉及球迷及媒体区域,力求让除球员外的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赛事升级后的变化。
位于中央场馆内的球员健身区域
球员上场前的热身区域
杨亦斌还提到,硬件的提升与他们办赛的原则一样讲求务实,“不需要太多豪华或者浮夸的东西”,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包括球员在内的赛事服务对象、参与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针对性地去配置一些功能和内容”。【回顾品见:赛事场地全面升级,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不负超级之名】
硬件升级的同时,相应的软件部分也要跟上——赛事升级意味着团队需要在“在更长的赛程和更多的比赛中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吕华勇分享道,“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我和团队成员都是”,他直言虽然事先训练有素,但实战起来才能有真实的感受,整整两周时间,“跟(一直比赛的)球员一样,我们也感到疲惫,有些员工累坏了甚至被累哭了”。
值得欣慰的是,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升级以后的硬件设施备受球员们的称赞和认可,无论是重游旧地还是初来乍到的球员,在他们心目中上海大师赛可谓拥有了巡回赛中最好的健身房和球员餐厅。此次决赛颁奖典礼现场上,本届赛会男单冠军胡尔卡奇及男单亚军卢布列夫都对赛事团队整整两周的工作予以肯定和感谢,以“超级大师赛”身份重磅回归后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所呈现出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水平一如既往地让参赛球员感到满意和舒心。
202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男单冠军、波兰选手赫伯特·胡尔卡奇
在“众望所归”中努力做到最好
面对第一年升级为“超级大师赛”所出现的各种挑战,杨亦斌和吕华勇都表示还在学习和摸索当中,也在认真听取人们提出的不同批评、意见和建议。
“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也希望通过球迷观众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以此更好地优化和完善我们整个赛事。”杨亦斌说,他直观地感受到三年过后,国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对体育健身和观看赛事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停办三年并以赛事升级回归的上海大师赛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整个市场也在变化,特别今年能感受到网球迷或者体育迷,他们对一些精细化服务的要求更高,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杨亦斌接着道,在某种程度上,“对服务要求的提高,其实对我们的办赛质量本身也是一个‘倒逼’”。为了给球迷观众带来更好的观赛体验,赛事运营方的久事体育在今年进行各种新的尝试,例如今年赛票首次采用实名制认证、第一次向公众开放抽签仪式、资格赛门票及外场票设有“零元购”福利、提供交通接驳巴士等。
10月2日上午,202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于旗忠网球中心中央场馆向公众开放抽签仪式
面对诸如首尝实名制认证、日夜场分开售票等带来的票务问题,杨亦斌坦言自己听到了不少球迷提出的各种意见。他解释,票务实名制是目前大部分专业赛事及文体活动正在普及的举措,“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日夜场分开售票也是整个网球世界的大趋势,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提高赛票有效性,“以前一张票可以看一天,但(像上班族、学生族)有的是白天有空,有的是晚上有空”,如此一来容易造成座位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杨亦斌提到,全球九站大师赛,除了蒙特卡洛站号称“不开灯的大师赛”,其他都实行日夜场分开售票。
当然,杨亦斌认为今年的办赛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细节问题,接下来团队也会就发现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优化,“我们还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承诺每年力争呈现一个更好的大师赛,根据大家的建议,不断去改进我们的赛事”。
10月8日,202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观众入场
图片来源:财联社
对球迷们而言,参赛阵容是他们观赛的最大动力之一。在此次开赛之前,现龄36岁、手执24个大满贯冠军的塞尔维亚名将德约科维奇宣布退赛,难免让不少球迷在本届上海大师赛中留下遗憾。杨亦斌提到在德约退赛的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6000多通电话,其中不少就有退票的要求”,他认为球迷们如此反应“当然很正常”,作为赛事方这也是不得不接受和面对的现实。顺便一提,上海大师赛属于强制性参赛的1000分级别赛事,而德约的退赛满足相关豁免条件,即年龄超过30岁,并在ATP巡回赛征战超过13年且胜场超过600场。
包括今年赛事中出现高排名种子频频爆冷、最后八强中只有一位前八种子的局面,在赛事方看来,遇到这种“风险”同样是再正常不过。“任何运动都有新老交替,”杨亦斌表示,“这说明现在网坛的竞争非常激烈,新生代不断在冲击他们的前辈。”
西班牙“00后巨头”卡洛斯·阿尔卡拉斯
意大利超新星扬尼克·辛纳
吕华勇回忆起之前的赛事有过太多类似的状况,像瑞士传奇网球天王费德勒曾早早出局。“这就是体育的本质,”吕华勇接着道,“我认为我们的观众已经足够成熟,知道赛事不可能保证阿尔卡拉斯、梅德维德夫或者辛纳一定能打进半决赛、决赛。”在他看来,正是竞技体育的这种不确定性,才让它这般激动人心。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吕华勇认为,网坛新旧变迁本身就是一种循环,即使面对今年超过一半以上的球员都是上海大师赛的新面孔,也无论谁胜谁负,作为赛事方,“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确保给球员们及其团队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
打造生态圈,着眼更远大的未来
毫无疑问,以上海大师赛为代表的上海网球赛事是中国网球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98年上海首次举办国际网球赛事的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到网球大师杯赛(ATP年终总决赛的前身),到2009年成为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再到今年升级为“超级大师赛”,在过去的25年里,赛事不断升级加码的同时,中国网球也在孕育中不断成长。
今年的大师赛无论是德约退赛、新面孔数量超预期还是后期的冷门频现,都让赛事方有过观众会热度锐减的担忧。“我们的上座率其实排在九站大师赛的较末位”,杨亦斌坦言,“特别是周中的上座率,当然这跟我们一些票务策略有关,赠票较少”;他也分析指出,上海的主力观众主要集中在学生和白领,“对这部分人来说,时间成本是最宝贵的”。
同时,吕华勇直言,这跟网球观赛文化不无关系,比起像蒙特卡洛大师赛和辛辛那提大师赛这两站实际上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网球赛事举办地,上海是最年轻的一站大师赛。在他看来,这确实是一大挑战,但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更何况发展至今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今年赛程覆盖了黄金周假期,我们也创下了入场人数记录,单日有超过2万人到场,这充分说明我们拥有观众基数。”
10月13日,2023上海大师赛期间,旗忠网球中心中央场馆举办了一场费德勒超级挚友之夜
杨亦斌对此附议,“我觉得市场是有待进一步成熟”,他认为发展需要时间,并不能一蹴而就。实际上不跟其他几站赛事做横向对比,就纵向而论,“和1998年的喜力公开赛相比,2005年大师杯相比,甚至是和2009年刚开始举办大师赛时相比,我们都能看到让人欣慰的变化,球迷越来越多、越来越懂,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耐心培育的”。今年,整个赛事期间共有逾19万人次观众来到旗忠网球中心观赛,达历年之最。
同样创造历史的还有中国男网的“超级亮相”。凭借个人世界排名首度直接进入赛会正选名单的本土球员张之臻,这一次在家乡首度获胜,并且连胜三场,成为首位闯入上海大师赛单打16强的中国球员,取得历史性突破;同时布云朝克特、商竣程等小将均有亮眼发挥。这些都让所有人看到了中国男子网球的更多可能,也成为了中国网球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积极印证。
中国网球运动员、上海久事网球队球员张之臻
“我们一直希望像张之臻这样的中国球员出现”,吕华勇自豪地说,这位已在上海生活25年、也将自己看作中国网球一份子的外国人感到兴奋,“张之臻把中国男子职业网球提升至一个世界级水平,今年他差一点就能参加四分之一决赛,但我相信明年他可能会书写另一个故事”。
当然,以张之臻为首的中国男网团,他们的出色表现不仅让中国观众激动万分,也激励和吸引着那些还没参与到网球运动中的公众,带动更多人对赛事的关注,更让中国网球的未来力量——网球青少年们为之振奋。
升级后的上海大师赛,在助推中国网球事业发展方面也在同步升级。在大师赛后半程阶段,ITF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J100上海站的比赛也在外场举行,这是大师赛现场首次同期举办国际青少年赛事,并且男子女子单双打全覆盖,借助赛事平台的热度提升对青少年网球的关注度,助力中国网球后备力量的发展。杨亦斌还提到,他们特别邀请上海大师赛的“超级挚友”费德勒为这项国际青少年赛事颁奖,“希望他的到来能激励年轻球员,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球员冒出头来”。
费德勒为ITF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J100上海站决赛颁奖嘉宾
如此之举是着眼于打造立足中国本土的网球生态圈。据介绍,今年上海大师赛团队首次举办面向青少年人群的网球赛事,并在久事体育场馆旗忠网球中心举办了多站青少年比赛。作为上海大师赛的运营方,久事体育一直致力于完善网球生态圈的构建,以大师赛牵头,为这些“未来大师“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资源,也为持续推动中国网球事业发展不断创新和努力。【回顾品见:从网球青少年开始,铺设“通向大师之路”】
至此,上海的网球赛事发展已经走过了整整25个年头。ATP主席高登齐此番专程来到上海,为上海颁发了一项特别的荣誉,认可和感谢上海一直以来在支持和促进网球运动发展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从以前到现在,我们已经证明了上海有这个能力,以后我们还有更远大的未来。”杨亦斌表示。
接下来,“超级出场”的上海大师赛将以今年这一升级元年作为新的起点,开启“超级征程”。无论是赛事本身,还是中国网球事业,未来必定让人给予超级期待,更会超级精彩。
图片来源于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及财联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