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韩国研究团队称,LK-99能够在常压条件和127摄氏度下表现为超导体; ②文章作者之一的Hyun-Tak Kim表示,LK-99或许可以在一个月之内被复制; ③《科学》杂志在网站发文表示,有专家对这一铅基材料可以实现超导的说法“充满怀疑”。
财联社7月31日讯(编辑 赵昊)近日,一个韩国研究团队声称发现了“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
“超导”指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在实验中,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25欧姆,可以认为电阻为零,大多数物质只有达到某个较低温度时才会出现这一状态。
根据该韩国团队发布在预印本arXiv网站上的报告,这个未经证实的潜在超导材料被命名为“LK-99”,是由铅磷灰石稍加变动的六方结构,引入了少量的铜,使其可以在127摄氏度以下表现出超导性。
来源:arXiv
研究人员解释称,铜离子取代引起的应力传递到圆柱体列的铅,导致界面发生扭曲,从而形成超导量子阱,进而导致了这种新材料的超导性。
在更新的另一篇报告中,研究团队称LK-99可以悬浮在磁铁上方,证明其有完全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即磁场不能穿越超导体内部。
迈斯纳效应和零电阻现象是实验上判定一个材料是否为超导体的两大要素。
另外,LK-99的超导性不仅对环境的要求较低,据介绍其制备过程也较为简单,因此预计科学界将于今年8月给出定论。
最新消息称,文章作者之一的Hyun-Tak Kim表示,LK-99或许可以在一个月之内被复制,其成员也会对任何制作LK-99遇到困难的人进行指导。
“如果研究人员对我们的成果有疑问,他们就会质疑我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我选择了公开LK-99的制作技术。”
希望不大
《科学》杂志在网站发文表示,专家对这一铅基材料可以实现超导的说法“充满怀疑”。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理论学家Michael Norman称,“他们一看就是真正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对超导并不了解,而且他们提出一些数据的方式也有猫腻。”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凝聚态物理学家Nadya Mason称,“我很欣赏作者采用了适当的数据,并清楚地说明了他们的制造技术。”不过她提醒说:“数据似乎有点草率。”
《科学》杂志网站
Norman指出,铅磷灰石原本并不是金属,而是一种不具有导电性的矿物,这对于制造超导材料来说,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起点”,即使用铜原子替代一些铅原子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你有一块石头,你最终也应该得到一块石头。”
昨日,上海市超导材料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超导应用研究专家洪智勇表示,近期韩国研究团队公布的超导体极大概率不是室温超导。根据现有情况来看,他们团队报道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很正统的超导材料验证实验。
洪智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韩国团队报道材料的合成方法非常明确且简单,但测试方式和数据的呈现形式以及数据的严谨程度都非常粗糙,更和国际认可的一些验证超导性能的测试方法差距很大。
洪智勇指出,从目前呈现的数据来看,他们还只是通过合成和参杂,在本应不具备明显电磁特性的铅磷灰石化合物中,发现在室温下具有了一定的导电性和弱抗磁性,但是这个导电性还弱于铜、银等金属导体,这是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但实验结果离证明样品是超导体或者说样品中含有超导成分还相差甚远。
先前在今年3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团队宣布发现了一种室温超导材料:“在约21℃的室温条件下,加压到1万个标准大气压就会出现超导现象。”
不过据《自然》最新报道,由于发现了明显的伪造数据行为,《物理评论快报》(PRL)决定撤回罗切斯特大学迪亚斯团队的这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