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通威延伸组件业务,是想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服务于、支撑于能源转型; ②随着技术的迭代革新,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财联社5月28日讯(记者 刘梦然)通威股份扩大业务版图于行业影响几何?近日,在SNEC展会新品发布的间隙,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首次就新能源发展现状、行业竞争、一体化格局、原料价格、储能发展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作为硅料、电池双龙头的通威股份(600438.SH),去年8月进一步将业务延伸至组件板块,这一消息引发了光伏圈热议。而进军组件板块的2022年,该公司组件出货量即进入全球前十名。
由于通威股份体量庞大,在其正式进军组件之后备受瞩目,公司在扩大业务版图的过程中会给行业带来何种影响?又是如何看待目前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
一体化是行业发展方向
针对大家关注的一体化趋势,刘汉元表示,这两年,大家认为一体化是行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去年下半年通威进入组件行业。通威有所延伸,是想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服务于、支撑于能源转型。但通威仍然一直强调对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伙伴的重视,一直倡导行业有效分工协作,使客户之间、友商之间能够有所长、有所选择,在自己所精所强的方面做大,在别人所专所精的地方有效配合,理性地适当控制,营造“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为我好、我为你好”的商业生态。
“所以,在多晶硅、电池环节,通威会坚定不移地服务好、支撑好客户需求,把产品、成本做到极致,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使行业生态能够更好。”刘汉元表示。
而刚刚接班的“企二代”刘舒琪也以董事长的身份首次亮相SNEC,谈到通威的布局,她表示,去年下半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要求,顺应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通威开始全面布局组件业务。得益于上游领域的品质支撑以及优异的生产管控能力,通威组件产品良率、单线产出等核心生产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刘舒琪表示:“当前,除了合肥基地外,通威组件盐城、金堂、南通等项目都在推进建设,预计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达到80GW。新项目的建成投运,将有力支撑公司组件业务的全球化开拓,为下游客户提供稳定、优质的光伏组件产品。”
通威壮大是光伏发展的缩影
通威股份快速壮大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国光伏产业近些年蓬勃发展的缩影。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刘汉元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是碳中和背景下主要能源的来源,已成为部分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识。中国是全世界减排任务最重、能源转型压力最大的国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规模、成本快速迭代,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能源转型实践中推动力量最强、最大的国家。
“有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支撑,中国能源转型快速完成,甚至提前与发达国家同步完成碳中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能源转型所需产品的2/3或3/4以上依赖中国制造。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将帮助欠发达国家直接进入清洁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减少对地球的压力,减缓全球变暖。”刘汉元说道。
而随着技术的迭代革新,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储能发展,刘汉元表示,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储能成本在0.21-0.25元/KWh,相较其他技术成本最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已发现的全球离河抽水蓄能站点达61.6万,仅需其中不到1%的站点,即可支撑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储能需求。
刘汉元认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水泥、钢材产能,有基础、有经验加快建设抽水蓄能。当这些抽水蓄能设施建立起来,既能安全工作,还能改善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汽车电动化如火如荼,利用电动汽车大量闲置时间和冗余充放电次数,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系统,除行驶时间以外,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售电,用电低谷时存储过剩电量,不但为电网稳定作出贡献,还能以市场化方式通过充放电价差获得相应收益,分摊购买整车或电池包的成本,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的良性互动。
(编辑 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