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不行了,Ivy Look不存在了?
2023-05-15 07:02 星期一
作者:七哥 西装客
本地文化与世界性不可避免地互相融合,构成了配合现代生活的着装方式。

Ivy Look(常春藤造型)似乎总在陈词滥调和潮流尖端之间反复横跳,讲起现代男性着装风格,体系如此完整又暧昧的无出其右,从经典英式到泛阿美咔叽(Amekaji,美式复古风格)、甚至是City Boy(以叠穿和混搭为主)都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image

二十世纪初的Trad Look

Trad一词来自“traditional”,(一般认为这一词汇首先出自日语对外来语的缩略)在这里指受英国上流名校1910年至1920年迅速崛起的运动风潮影响的美国着装。一方面,美国上层青年渴望追赶世界时尚,一方面又必须对父辈的权威和所在阶层的着装习惯妥协。于是可以彰显新时代又避免冒犯社会惯例的“Trad Look”出现了。具体体现为颜色稍浅的套装,或在三件套中混入了针织马甲、套头毛衣、菱格袜等一些运动元素。

image

日本有“Britora”和“Ametora”(英国、美国传统,日系造词)等说法,并将“Trad”视为这两种传统的集成。而“Trad”用于欧洲其他国家时,又会单指各个国家的“传统”搭配方式,较为讲求细节和单品区分,但这种“传统”是根据日本时尚学家们的观察分类去建构的,而非所涉及国家统一的共识,认知角度和美国及欧洲有所不同。

1930年常春藤初现

现在所谓的常春藤名校,大都有新教背景。自19世纪以来,很多学校都有种植常春藤的仪式与习俗,寄托了如常春藤般跨越严冬的生命、成就与荣誉。

image

187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了每年春天在大学大楼种植常春藤的习俗,并在1874年正式指定为“常春藤日”。耶鲁大学也有常春藤种植仪式的记录,普林斯顿在1879年成立了“常春藤俱乐部”。1933年已经有常春藤盟校的说法,1935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已经出现了这个名词。

1954年Ivy Look元年

1954年,由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布朗、康奈尔、达特茅斯学院等八所美国名校组成的运动联合会“The Ivy League”成立。这被公认为是Ivy Look和其象征的时尚风格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刻之一。

image

美国政府于1945年通过“美国军人权利法案”(G.I.Bill),给二战退伍军人提供一系列福利:要买房或者做生意的,政府给予极低利率的贷款;要失业的,政府发放补助;特别是要上大学的,政府会给交学费。

image

结果是在战争结束的十年内,美国大学生的规模扩大了十倍。上大学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这些政策直接把无数原来没有足够上升渠道的人变成了中产阶级。比如哈佛、麻省理工所在的波士顿,100多所高等院校林立,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在这里生活。大头兵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还有什么能将名校男生与其他大学的普通青年区分开来?

答案的一部分是Ivy Look

威尔士亲王等潮流引领者将美国时尚与传统英国乡村生活结合,布洛克靴、菱形花纹袜子和套头衫、粗花呢外套、爱尔兰便帽以及灯笼裤等等,这些起源于英式休闲运动场景的单品深入美国名校生活,在Ivy Look的圈子中被名校生们接受为日常装束。这些元素无一不来自英美上层运动风潮,高尔夫、马球、帆船、橄榄球、打猎和网球,哪个也不是穷人玩得起的。

经典电影《教父》第一部中,迈克·柯里昂,这位获得过勋章的海军陆战队英雄,在他成为黑帮大佬之前的“平民时代”里,穿着就像一个常春藤盟校的毕业生——实用的灯芯绒运动夹克、牛津布扣领衬衫、灰色法兰绒长裤、德比鞋。

image

当标签成为标签的时候,便开始失去标签的意义。当所有的大学生和青年人都效仿和穿着Ivy Look,并将之延伸到社会生活,这种风格便逐渐褪去划分阶层的意涵,成为一代人标准像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权柄与衰弱

毫无疑问的是,Ivy Look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成为体面中产的代表形象之一,这种影响不限于美国本土,更随着美国“支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随着冷战辐射到欧陆和东亚。

1965年5月23日,由日本品牌VAN Jacket赞助,一支8人拍摄小组登上西北航空飞往波士顿的班机,他们的工作将带来时尚丰碑式的作品“Take Ivy”。另一方面,常春藤大学里有人并不相信这群日本人大老远来到美国,只是想问他们1965年的经典常春藤联盟风格。那一年,越战和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运动正将传统服饰推向彻底灭绝的境地。

image

1965年,美国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总人口一半。没有经历过两次大战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了,同时期如火如荼的国际共运也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传统价值,使之受到了巨大挑战。1967年夏天,10万年轻人涌向旧金山,参加被称为“爱之夏”的活动。派对持续了整个夏天。他们回到校园的时候,穿的是满身的扎染T恤、喇叭裤、民族风首饰和来历不明的凉鞋。

image

Summer of Love

两年后,40万年轻人挤在纽约州北部的一块空地上,在伍德斯托克举行摇滚音乐会。那次聚会只持续了几天,但它足以为Ivy Look竖起墓碑。故意撕裂变形的牛仔裤、印度棉罩衫和大珠子冲击整个校园,势不可挡。年轻人的想法变了,过去的着装被看作是精英主义的、保守的、反动的,最残酷的是,不再时尚了。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Preppy Look与欧陆

Trad、Ivy、Preppy互有重叠,在被创造的话语中一直混淆不清。在各大百科的标准定义中,Preppy指的是预科生,一些美国上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孩子就读私立大学预科学校,通常与常春藤盟校和东北部广义的老牌大学相关联。预科生的特征包括特定的文化背景、着装、举止和礼节,处处反映上流社会的“老钱”教养。

image

时尚写手们会形容Preppy与Ivy Look的区别:海洋元素、更运动、更轻松、更“学生气”了等。而在这一方面,美国本土的Ivy研究家Christian Chensvold做了最好的比喻:“1964年,当一个活泼女孩遇到一个英俊、内敛、干净利落的典型美国男人——他在Brooks Brothers买衣服,她开玩笑地称他为‘Ivy League’,而在20世纪70年代,当这个女孩遇到同样的美国男人时,她嘲笑地称他为‘Preppy’。”

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词汇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蛀书虫变成了书呆子。同样的人,因为生活场景的进化而有了些许改变,实在不至于上升到巨大区别的程度。

image

Lisa Birnbach《预科生官方手册》

1980年Lisa Birnbach的《预科生官方手册》出版,当Birnbach写这本书时,她打算用它来取笑与她一起长大的东海岸特权阶层大学生们,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描绘的生活创造了一种憧憬,形成了将Preppy推向全世界的真正的力量。书中的形象和标签成为新一代上流阶层和渴望阶层跨越的人们,重新武装甚至建立身份归属的标志。

image

Peter York “The Sloane Ranger’s Handbook”

在英国,Peter York以“The Sloane Ranger’s Handbook”(1983年)回应。撒切尔时代的Sloanes和Young Fogeys(上层阶级和家境殷实沉迷“复古”的年轻人)接受了Preppy潮流,有点像查尔斯和戴安娜,或者《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里的预科生们。

image

Thierry Mantoux的“BCBG:Le Guide Du Bon Chic Bon Genre”(Hermé,1985年)

在法国,法式学院风在1982年左右曾被专门用来描述来自良好家庭、年轻保守的法国预科生。Thierry Mantoux的“BCBG:Le Guide Du Bon Chic Bon Genre”可以看成法国版的预科生手册,以幽默的口吻介绍了巴黎富裕阶层的品位——他们喜欢在哪里度假,给孩子取什么名字,以及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穿衣。

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年轻右派人士炫耀带穗乐福的精致时髦,借此表明他们对穿凉鞋的左派对手的厌恶。对他们来说,这双鞋的派头代表了繁荣的市场和现代自由的生活。不过法国左派的果断效仿,让80年代的法国青年们仿佛都变成了60年代菲利普斯学院的学生——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学校之一,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富裕精英阶层。

自此,1910年由英国名校开始的运动风潮经过不断发酵之后,终于席卷全球,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着装风格。

Take Ivy还是Make Ivy ?

1965年,当“Take Ivy”团队进入哈佛校园时,只希望学生能穿着三扣式外套、常春藤扣带长裤、白色牛津纽扣领衬衫、斜纹领带以及翼纹鞋(wingtips)出现。然而,在那个炎热的星期一,最早走出宿舍的学生穿着边缘磨损的短裤和快要烂掉的夹脚拖鞋。下一批学生出现时,看起来同样邋遢。日本的“常春藤”意味着西装、公事包,以及细长的雨伞,这与他们此刻亲眼所见根本是南辕北辙。

“由于彻底误解了美式校园风格,VAN的资金几乎被他浪费殆尽。拍片小组找不到任何穿着三扣式精纺毛料西装的学生,而那是每个日本人心目中的美国东海岸校园标准制服。拍片小组也很沮丧地发现,少数敢在校园里穿上深色西装和领带的都是日本交换学生。在悠闲自在的美国同侪身旁,他们显得极度缺乏自信。

image

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进行拍摄时,校方指派了一名公关人员协助他们寻找教授和学生来演出安排好的场景。在返回日本后,团队向Men’s Club杂志解释这种差异:“我们对时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做每件事时都是无意识的,因此当我们问到他们的穿着,他们不知该如何回答。”

团队告诉Men’s Club:“日本常春藤风格其实不是非常学生风,日本的常春藤爱好者比较时髦。日本的常春藤爱好者在学生时期都穿常春藤西装,仿佛他们是成年人似的。”亲眼见识过之后,团队中有人相信,“日本常春藤可以试着摆脱美国人的阴影”。

从短暂的记载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个通过图文记载和想象建构服饰文化——到当地之后再根据观点筛选或是创造事实,接着再尝试以自己的体系进行反向输出的过程。

Ivy Look真的存在吗?

与其说Ivy Look是一个精确的风格词汇,不如说是对一种不断演进的现代生活进行的切片分析和神话重构。无需关注这种“风格”的规则,而应了解它与不同时代精神和在地文化结合演进的过程,这揭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世界性,展示了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享受类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如何与世界融合。

比如所谓的Ivy单品,Polo大衣在美国可以是BrooksBrothers,在英国是Burberry或者Aquascutum,在法国也许是LANVIN;而Polo衫可以是美国的Ralph Lauren,英国的John Smedley,法国的Lacoste;乐福鞋则可以是北安普敦Crockett Jones的 Boston,美国的Alden,法国的JM Weston甚至Paraboots的其他经典款式。本地文化与世界性不可避免地互相融合,构成了这种配合现代生活的着装方式。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西装客”(ID:suits_man)授权转载。原文及标题略有改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104.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