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长河,不只是中国第一长河
2023-05-11 07:24 星期四
作者:杔格 地球知识局
本书通过“生境·生物·生活”三个维度,既展现出地理景观,又演绎出百态人文。

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虽然绝大多数人不能像专业的地理学家、水文学家一样,用脚步丈量,实地考察,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与长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目前,有关长江的书籍汗牛充栋,令人眼花缭乱。

囿于种种原因,许多书籍或偏重于长江的某一局部段落,或侧重于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或着眼于长江两岸的城市变迁。不管是小说、诗歌、非虚构文本,甚或是一些网络作品,多给人以一斑窥豹、挂一漏万之感。即使是一些关于长江的传记类作品,虽然各有千秋、不乏精彩,但其内容大多是众人所熟悉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掘的领域往往缺失。

image

全书按照从源头上游到下游出海口的顺序,全方位介绍这条对我国意义重大的大河

有没有一本能够为读者全方位、多角度、详细而又准确地介绍长江及其流域的书籍呢?《一个长江,从雪山到海洋》这本书便是就长江从源头到入海的全方位的立体俯瞰与盘点。

众所周知,长江一般而言主要被分为上、中、下游三段,这样的分法其实略显粗犷。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几乎占到了长江全长的2/3,且在下游区段中,随着长江与东海越来越近,其地形变化也越来越明显。所以,这本书则在体例设计上,依据长江的自然地域情况,将长江更加细致地分为五个篇章,与“文字·图片·地图·图表·文献”等信息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image

在部分区域介绍中附上了对应的地图信息

此外,本书在每个地域章节设置“生境·生物·生活”三个维度,既展现了在地壳运动、气候特征的影响下长江各区域形成的独特地貌,描摹出了不同流域壮美辽阔、险峻特别的地理景观,同时又演绎出多方水土孕育的千姿物种,以及充满积淀的百态人文。

image

长江流域的人文景观也是本书介绍的重要内容之一

尤其值得注意一点的是,与其它讲述长江的书籍往往偏重长江干流所不同,本书的内容范围以“长江及其流域”为主,既包括长江干流的主要部分,同时也包括非长江干流的长江流域这一概念的部分,甚至非干流的部分也是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视野较广。这是该书与其它和长江有关的科普类书籍,内容方面最大的不同所在。

长江三源

第一章为《野性与神圣,通天河源》,即介绍长江源区,长江源头到青海玉树巴塘河口段。一般而言,与长江有关的书籍,在介绍长江之时,尤其是开篇部分,往往开宗明义以源头的内容介绍。在本书中,作为一本系统化介绍长江的书籍,开篇自然也是与源头有关。但是,本书关于长江源头的表述,在叙事方面就与其它书籍不同。

image

从“广义”的长江源头介绍,地质构造运动也是江河起源的重要条件

其它与长江有关的书籍,在表述源头的时候,往往“就长江论长江”,即阐述长江干流的起点在何位置云云。本书中长江源头的概念则被进一步扩展,不限于当代的长江源头空间范围,而以一个更高的时空尺度进行展开,即以长江的诞生为视角进行阐述,从地质构造运动时期开始陈述。

正如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唐古拉山脉都是长江源”,便是该叙事观点的直白流露。在“广义”的长江源头视角阐述的过程中,本书进一步对昆仑山、可可西里等与长江源有关的自然地理单元以及青藏铁路等人造景观,进行简要重点概述。

image

夕阳下金色的昆仑山,东昆仑以南正是三江源地区

至于“狭义”的长江源的概念,本书自然也做出了详尽叙述。实际上,对长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狭义”的长江源,历来是一个话题热点。虽然目前已有权威机构的相关认定,但是出于不同的标准及观念,关于长江源在哪里,诸多人士也有着不同的见解。“197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将姜古迪如冰川确认为长江源,并把源头坐标定在各拉丹冬雪山的分水岭上。”这是目前国内公认的长江源叙述说法。

image

各拉丹冬雪山姜古迪如冰川,“姜古迪如”藏语意为“狼山”

除了公认的长江正源以外,本书也对长江其它两源做了一定篇幅的介绍,进一步普及了“长江三源”的概念。同时也纠正了大多数人脑海中臆想的“正源最重要”的误区,实际上对于长江源而言,除了正源以外,其它两源也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长江除了正源沱沱河水系,还有北源楚玛尔河水系和南源当曲水系 ,其中楚玛尔河在春季的气候和地质影响下,河水会呈现出红黄色,而楚玛尔河的名称在藏语中的意义正是“红水河”。

image

楚玛尔河

例如非正源的当曲,是长江三源之中流域面积最大、支流众多、水量最丰富的一支,这一“荣誉”并非正源的沱沱河。正源沱沱河有着时分时合、纵横交织的复杂辫状水系。这和它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特征有关。

image

正源沱沱河

在本章的结尾,对与长江源区有关的人文历史故事做了普及,比如长江源的神话传说、唐蕃古道、当地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长江上游

第二章为《多样与强韧,金沙横断》,即介绍长江上游的巴塘河口到横断山区东缘段。实际上这一段,就是著名的金沙江西段。关于金沙江,本书也并没有就“金沙江谈金沙江”,而是扩展到了另一个更宏观的视野,从横断山脉的角度进行叙述。

image

横断山脉是我国最宽、最长、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也是我国地势上第一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如此叙述方式的优势在于,从横断山脉的视角展开,既可以对长江干流的金沙江进行叙述,也可以把长江上游地区非长江干流的部分一同囊括进来,呈现一个立体、较为完整的长江上游形态。例如重要的成都地区,非长江干流沿线城市,但却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image

在成都遥望连绵雪山

本章结尾,对与横断山脉有关的人文历史故事做了普及,尤其是对与其息息相关的“藏彝走廊”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做了一定阐述,展示了多民族历代在此生存繁衍的故事。

第三章为《险峻与征服,巴山蜀水》,即介绍长江上游的横断山区东缘段到湖北宜昌(三峡)段。深刻体现全书编纂结构的“长江及其流域”这一构架,第三章便是其一。

image

嘉陵江大回旋

本章的笔墨除了对这一区域的长江干流做了描述以外,对非干流的区域也做了大量重要笔墨描述,且篇幅占比非常高,更体现本章“巴山蜀水”背后的意义。在四川地区的川西平原部分,内容基本与成都有关的贡嘎山、岷江、都江堰等为主。

image

四川贡嘎山上神奇而美丽的帽子云

到了四川北部及东部以及重庆部分,嘉陵江占了重要篇幅。再到非长江干流途经的贵州地区,与长江流域有关的乌江、云贵高原等概念也是相关重要阐述内容。

image

贵州喀斯特地貌景观

岷江、嘉陵江、乌江都不是长江干流,但汇入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的长江,水量得到巨大的补充后,继续向东而去,来到川东平行岭谷的腹地,此后便是著名的长江三峡。

image

矗立在这里的三峡大坝,也可看作是某种新创造的人文“景观”

在本章的结尾,对巴蜀地区有关江河的人文历史故事做了普及,比如川江号子里的人与天斗、水利工程的力量与思考等。

长江中下游

第四章为《滋养与连通,湖广鄱阳》,即介绍两湖地区和江西的长江流域的情况。本章的思路同样延续第三章,以汉江和两座大湖及汇入其的河流为线索,并不重点聚焦在沿线长江干流本身。开篇即是“四水”汇洞庭,介绍湖南省境内的长江流域,不但讲述洞庭湖附近的长江干流,也同时关注汇入洞庭湖的多条江河,也就是“四水”。在这一部分中,湘江流域的重要干流湘江,以及湘江的诸多重要支流沅江、澧水、资江等也有众多篇幅。

image

湘江、沅江、澧水、资江四条河流最终汇聚到洞庭湖,再加上其他多条小支流的汇入,成就了这一带地区密布的河网和发达的水系

“洞庭分两湖”,在对湖北省以及陕西省境内的长江流域介绍的环节,本书侧重点放在了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江汉平原。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它滋养着江汉平原,使它成为了重要的农业产出地。

长江滋润了两湖地区,又带着温润的江水继续向东流去,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与汇聚了众多江西河流的鄱阳湖相遇。在鄱阳湖一节中,长江干流同样不是重点,本书主要介绍了汇入鄱阳湖的相关重要河流——赣江,以及江西省境内的其它属于长江流域的河流。

image

鄱阳湖湿地

在本章的结尾,对长江中游东部地区的人文历史故事做了普及,比如与连通川楚息息相关的川盐济楚、放排洞庭,还有通过长江流域水运运输的陶瓷对世界的贡献等。

第五章为《聚积与开创,扬子入海》,全面介绍长江下游及河口段,即江西湖口至上海崇明岛长江入海口段。本章的开篇令人眼前一亮,其视角并没有局限在今日的长江入海口,而是把时空线索放在了2000多年前,历史上的长江入海口。

image

长江入海口并非固定不变,2000年前它在今扬州、镇江附近,其后才逐步延伸和稳定下来

本章除了对长三角地区的长江干流着了大量笔墨外,还对安徽的皖江和巢湖、江苏的秦淮河和太湖以及上海的黄浦江等长江流域地区做了重点介绍。巢湖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和洞庭湖一样,巢湖一带也是盛产各类农产品的“鱼米之乡”。在结尾部分对长三角地区的人文历史故事做了普及,这里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繁荣的城市和港口,但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文化传承的另一面,比如长江与圩田的故事、水镇、历史上的贸易经济带等。

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级阶地和四个气候带,地形地貌多样,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生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造就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也是地球上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image

长江流域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如何维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议题

长江流域共有重要保护物种1398种,包括植物568种、哺乳动物142种、鸟类168种、两栖动物57种、爬行动物85种、鱼类378种。因此,关于生物方面的内容,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image

书中对于长江流域一些重要的物种有简要的介绍说明,也讲述了它们对于维护生态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为了给读者呈现一场更为形象生动的视觉盛宴,全书选用高清摄影大图300余幅,并绘制了专业地图、物种数据分布图、水利水文生态信息图近百张,作为书中注解。图文一一对应,通俗易懂,让这本书成为了解长江最直观的资料。读者既可以“按图索文”,也可以“图文互证”。

image

横跨长江源头干流河段通天河的大桥

长江者,水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雪山到海洋,保护好长江,共同领略大美长江的波澜壮阔。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授权转载。原文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收藏
100.3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