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礼服的“内卷”:盘点20世纪30年代女明星的时尚“战袍”
2023-05-10 06:03 星期三
作者:胡筝筝 廉子雎 子雎ZIJU
一袭华美礼服,见证了不同时代中国女星的绝代风华。

如今,各大时尚盛典引发全网关注,红毯上女明星们的“礼服厮杀”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高定首穿、剑走偏锋、造型翻车,闪光灯下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媒体与大众们的热议话题。总之,谁能在红毯上大杀四方,就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让人不禁感叹:红毯如“战场”,礼服就是女明星的“战袍”。

为了红毯上的高光时刻,女明星们在礼服上的选择到底有多“内卷”,自然不必多说。甚至这场女明星的礼服“内卷”之风,已经有了将近百年的历史渊源。

image

左:20世纪30年代女星徐素贞
右:1935年女星梁赛珠

如今时尚圈炙手可热的礼服品牌,在20世纪30年代大多都还没有诞生。上个世纪初的那些国外时尚老牌,也尚未进入中国市场。90年前的中国女明星也会参加红毯吗?她们都会选择什么样的礼服呢?

晚礼服风潮

当下女明星们争奇斗艳的“红毯礼服”,定义已经相对自由多元。民国时期与之对应的就是“夜礼服”(晚礼服)又称作“晚装”。随着中国女性走出闺房,参与各种社交场合,华丽的衣饰在大都会中流行起来。上世纪20、30年代,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国内的流行时装也引入了日装、晚装的概念。

image

左:20世纪30年代叶浅予设计的日装和晚装
右:1933年身着新款晚装的影星、名媛

宴会、舞会大多是在晚间,新潮的西式晚礼服受到国内时尚女性的青睐。晚礼服属于社交场合的正式服饰,因为礼仪的缘故,通常裙长曳地、垂坠飘逸,风格华贵典雅,拥有闪耀的装饰或夸张的造型。民国时期的女明星们虽然不会参加红毯活动,但是30年代盛行的“时装表演”就很类似如今的红毯秀。因为身穿礼服登台走秀的并不是职业模特,而是当红的电影明星与社交名媛。

1934年,上海百乐门就曾举办过一场以慈善筹款为目的的时装大秀,可以说是民国版的“时尚慈善夜”。主办方鸿翔公司邀请了影后胡蝶在内的数十位当红影星、名媛,身着鸿翔发布的新款晚礼服登台走秀,引得万人空巷。

image

1934年百乐门时装表演

性感与含蓄

彼时的西方女性大多身材健美、曲线凹凸有致,她们钟爱低胸、露肩、裸背的晚礼服样式。尤其是后背的深V开至后腰线,露肤面积很大。展现自然的女性身体之美,追求一种高雅古典的性感。然而,同一时代的中国姑娘,还是含蓄内敛得多,一时间不太能接受如此露肤的西式晚礼服。

image

20世纪30年代Jean Harlow

上世纪30年代前期,女性健美之风尚未在国内普及。中国女子刚从束胸陋习中挣脱出来,身材普遍过于瘦削,脖颈胸背上筋骨明显,所以不太愿意露出来。30年代中后期,随着健康美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国时尚女性开始接受展露脖颈肩背的服饰。国内的时装设计师们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女子面对西式礼服的微妙心理。于是,着手对西式礼服进行了一番中式审美的“本土化”改造。

上世纪30年代女明星的晚礼服,大多出自国产品牌与中国裁缝之手。彼时正逢“国货运动”兴盛,翻看当年的杂志画报,可以看到许多“国货时装”的展示宣传。依照国人的穿衣习惯与审美喜好,别出心裁地将旗袍立领与西式礼服相融合。既保留了晚礼服婀娜修身的精髓,又解决了“袒胸露背”的顾虑。这类中西合璧的“本土化”晚礼服,一般是不露出脖颈与胸背的,所以设计的花样更多是放在肩袖与裙摆上。

image

1933年国货时装展览各式晚装

女星黎明晖的晚礼服,融合了旗袍高领与双襟元素。肩袖是一层层的薄纱笼罩出廓形感,衣身是流线型的斜裁长裙,腰线处几何分割,暗色的浮光缎面,神秘又高贵。女星胡蝶的晚装裙则采用了极具30年代特色的摩登玫瑰面料。高筒领、短袖,乍一看就像是一件中式旗袍,下摆却做成了新潮的西式鱼尾,很有碰撞感。谈瑛身上的泡泡袖晚装,本土化的痕迹十分明显。本来应是抹胸样式,胸前拼接了蕾丝面料,装了高筒领。

image

左:黎明晖
中:胡蝶
右:谈瑛

中国式的性感不在于裸露多少,而在于举手投足、眼波流转之间,更胜在风情与韵味。这样不显山露水的含蓄晚装,照样让谈瑛穿出了万种风情。欧风美雨下,对本土审美的一份执着,造就了既跟随西方时尚,又有别于西方的中国近代晚礼服风貌。中式旗袍与西式礼服交织合璧,被誉为近代中国女子创造的新装束。

穿衣先锋

在女性解放与身体革命的浪潮下,国内也不乏一些“很敢穿”的前卫女星。她们率先穿上袒露肩背的西式晚礼服,登上银幕、画报,自信从容地秀出身体之美。在那样的年代里,她们是勇敢且先锋的。比如女星谭雪蓉,留下了堪比好莱坞女星的露背晚装大片。

image

1934年谭雪蓉

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丝质斜裁长裙,纤细修身,凸显曲线之美,勾勒出优雅迷人的女性轮廓。“裸背”被视为展现女性魅力的关键所在。当时的女明星身穿露背礼服拍照,几乎都是背向镜头的,只为秀出优美的背部线条。

女星朱秋痕的晚礼服亮点满满,袒露香肩玉背的设计,前卫性感。背后的带子上缀满珍珠,头上戴着成套的珍珠发饰。晚宴灯光之下一定是珠光闪烁,足够时髦吸睛,又不失典雅得体。

image

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朱秋痕

风尚盘点

盘点20世纪30年代的晚礼服元素会发现,当下潮流的礼服设计,其实很多都是源自时尚轮回。

荷叶边

“荷叶边”绝对是30年代最经典的晚礼服元素。胡蝶的两款晚礼服,都在肩袖处大做文章。左图袖口的荷叶边飞翘,挺括有型,与影后的雍容大气相得益彰;右图的薄纱裙则主打朦胧轻柔的美感,肩部的荷叶边轻轻垂下,温柔娴静,仙气十足。

image

1934年胡蝶

女星陈玉梅的晚装裙,肩袖处装点了的波浪式的荷叶边。波浪轻纱横向延伸,像是肩边飘浮的云朵。波点图案是30年代热门的摩登元素,荷叶边又增添了飘逸袅娜的风情。

image

1934年陈玉梅

女星徐来的晚装纱裙,视觉中心放在了肩部层层叠叠的荷叶边,垂下的荷叶边像是一个小披肩。裙身上还装饰了一层精巧波浪边,颇为灵动俏丽,富有浪漫气息。

image

左:1936年徐来
右:20世纪30年代陈竞芳

女星陈竞芳的斜裁晚礼服,勾勒出曼妙窈窕的身体曲线,肩袖与胸前垂下荷叶边,裙摆上还垂坠着许多波浪边插片。丝缎光泽顺着身体线条流淌而下,宛如一条出水的美人鱼。整件礼服在素雅简约的同时,又能做到如此华贵多变。

羽毛

“羽毛”元素是上世纪30年代晚礼服的点睛之笔。既能烘托出纸醉金迷的浮华氛围,亦能够营造出飘飘欲仙的灵动神韵。

胡蝶的晚装裙,袖口摇曳着蓬松柔软的深色羽毛,与浅色裙身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让看似简约利落的长裙,分外惹人注目。

image

左:1934年胡蝶
右:1933年《再会吧,上海》阮玲玉

阮玲玉的“旗袍式”晚礼服,从立领两侧一直环绕至肩袖处的是浅色“纱羽”。仔细看并不是真羽毛,而是用薄纱做成羽毛的样子。环绕着的轻盈“纱羽”,仿佛萦绕一层“女神光环”,将氛围感直接拉满。

亮片

提到礼服肯定就少不了闪亮的元素,“亮片”是20世纪30年代晚礼服的吸睛必备。那时候的亮片并不像现在都是塑料片,而是货真价实的金属亮片。上世纪20年代晚期的古董服饰藏品,衣缘镶着一层金属亮片花边,百年后依旧光彩不减。

《良友》画报的封面上,女星严月娴身穿耀眼的亮片晚装。胸前亮片蝴蝶结,略带浮夸的亮片“羊腿袖”是吸睛利器,袖子上端蓬大、小臂处收紧,充满古典浪漫的诗意,也衬得腰枝更为纤细。30年代的亮片礼服十分优雅克制。主体裙身采用暗红色哑光面料,反而凸显出上半身亮片材质的华美璀璨。

image

左:1935年严月娴
右:1935年徐来

徐来的亮片礼服也是同样的设计思路,立领、胸前与两袖采用亮片材质,裙身是暗色哑光面料。亮片用在哪、用多少,比例都是很讲究的。不是全身亮片才叫亮眼,正所谓“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也许会变成一场“时尚灾难”。局部与细节之上巧用亮片元素,整体的对比映衬之下,才会更加夺目出彩。

披肩

婀娜长裙与优雅披肩简直是天作之合。女明星的晚装长裙,常会搭配一件披肩来增添层次与律动。披肩在室外可以抵御薄寒,进入晚宴褪下披肩的瞬间,还能演绎华丽变装的惊艳时刻。

女星胡蝶的多层次晚装裙,身披暗色丝绒面的中长款披肩,丝绒条带环绕颈部,尽显典雅高贵。腹部点缀倒V形荷叶边,裙摆如瀑布般垂下,富有动势之美。

image

左:1931年胡蝶
中:1933年严月娴
右:1934年胡蝶

女星严月娴的“两件套”素雅晚礼服。浅色蕾丝裙身拼接薄纱鱼尾,接缝处作几何分割线。搭配了同色系的缎面披肩,丝带在颈间系起,增添了浪漫优雅的细节。

胡蝶身穿毛茸茸的浅色超短披肩,给人一种胸以下全是大长腿的错觉。穿着时将小披肩的翻领立起,一副浅色喇叭口手套与之呼应,整个造型感立马跃然而出。此时只需一袭简单的深色长裙,就已足够出彩。

大裙摆

一袭大裙摆是“礼服厮杀”中必不可少的“杀手锏”。想要在红毯上先发制人,裙摆的占地面积就要足够大。大裙摆、长拖尾自带强大气场与吸睛属性。叶秋心的晚礼服不仅有长披肩,还拖着长长的大裙摆,烘托出浪漫的戏剧感。女明星的礼服法则,万变不离其宗,其实90年来根本没怎么变过。

image

1935年叶秋心

先锋设计

民国晚礼服并不是只有常规操作,其中也不乏充满创意的先锋设计。例如,黎明晖的前卫晚装裙,肩部打造了褶皱感的立体造型,形成盔甲般的“肩角”。剪裁极简大气,面料挺括有型。特别的褶皱“肩角”设计,让整件裙装充满先锋感,“魔爪”图案的小手包也非常新奇有趣。

image

左:1935年黎明晖
右:1934年陈竞芳

女星陈竞芳的这款晚礼服非常特别,领子是立起的翻领,两侧是抽褶的“贝壳袖”,胸前融入了旗袍的一字襟设计。最有趣的是,礼服背后立起了一个“尖角”,既像是蝴蝶结又像是小羽翼,让优雅端丽中多了分俏皮玩味。其中,翻领设计出自上世纪30年代时装设计师华旦妮之手。将旗袍立领做成类似衬衫的翻领,穿着时将翻领立起,两侧领尖翻翘,先锋感十足。

中式摩登

中式服饰本身就是中国女人绝佳的礼服之选。刺绣裙褂是民国时期的传统礼服,多用于节日、生日、婚礼等庆典场合。裙褂本是成套穿着,梁氏姐妹将对襟长褂与西式长裙混搭,打破传统框架,演绎了中式古典礼服的新潮穿法。盘金绣女褂富丽堂皇,内搭曳地长裙又赋予了晚装的风情。

image

左:1936年梁氏姐妹
右:1935年胡蝶与苏联女星合影

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长旗袍,线条行云流水,轮廓玲珑适体,行动摇曳生姿,与西方的斜裁长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旗袍只需在用料、衣长、装饰细节上稍加设计,就能成为一件独具特色的中式礼服。1935年胡蝶赴苏联参加电影展览会,这身缎面刺绣的高领长旗袍,就是作为晚礼服的性质。

女星徐琴芳身穿圆筒领旗袍,喇叭口长袖,袖口裁成Art Deco锯齿形。华贵缎面上装点手工刺绣,烂漫花枝与曼妙腰枝相呼应,还有孔雀于飞纹样,富有美好的中式寓意。

image

左:1931年徐琴芳
右:1932年《时代》杂志

除了属于繁复华美风格的刺绣旗袍,还有“极简摩登”风格的晚装旗袍。高领、一字襟、平裁衣身,旗袍的灵魂全部保留。设计上化繁为简,素雅衣料、舍弃盘扣,全身用深浅双色的宽绲边装饰,勾勒出富有摩登节奏的几何分割线。波浪烫发,鬓边戴花,手拿羽扇,将时代之美全盘托出。

月份牌广告画中的摩登女郎,身穿极具夏夜风情的“旗袍式”薄纱晚装。旗袍的立领、斜襟,装点双色绲边。胸前的薄纱下隐约透出衬裙的鸡心领口,裙摆上装饰了精美的图案。长裙曳地,小外套却极短,这种“极长极短”的“矛盾式”组合,是1932年流行起来的晚装趋势。

image

20世纪30年代月份牌广告画(图片来源@大枝)

回眸“丽”史

时尚在变迁,也在不停轮回。回眸百年“丽史”,不变的是中国女性对时尚与美的热爱与追求。无论是当代女星在红毯上的惊艳亮相,还是民国女星在画报上的惊鸿一瞥。一袭华美礼服,见证了不同时代中国女星的绝代风华。

image

20世纪30年代徐琴芳、陈竞芳

上个世纪初,一部分先锋女性突破时代的重围,她们对穿衣自由的勇敢追求,对时尚品位的自信展现,为现代女性做出了表率,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美之财富。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子雎ZIJU”(ID:ckh_fa)授权转载。原文及标题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子雎ZIJU,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收藏
117.9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