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洛可可与浪漫主义,是艺术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的欧洲,是民智开化的时刻。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专业领域天才辈出的世代,在科学探秘、地理新知、人文艺术,甚至是宗教信仰上,都接收了过去的铺垫与累积,开始有了丰硕的回馈成果。于是,社会环境与知识水平,都在全方面向前跃进。
海上的贸易带来财富、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加速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宗教上的反思让人们挣脱桎梏,所有的一切,都在宣告欧洲向世界全面扩张的时代,即将到来。巴洛克艺术,就在这样生机蓬勃的气氛中诞生,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洛可可与浪漫主义,是艺术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艺术史上有个有趣的循环,就是许多流派的名称,在最初都是带有嘲弄的意思,到最后会变成该风格独有的特定名称。例如“矫饰主义”,这个名称是一种对于装模作样、肤浅模仿的调侃,而盛行于十七世纪欧洲的“巴洛克”也是一样,原先的含义也是带有嘲弄意味的。
有一种说法指出,“巴洛克”源自意大利语,表示荒谬或怪异的;也有一种说法是“巴洛克”来自于葡萄牙语,意思是指“变形的珍珠”。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明确的指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古典均衡的变异与变形。
欧洲人最初使用这个词语,用来贬低十七世纪这批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然而艺术其实无所谓高尚或是低俗,有的只是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不同发展。如今人们在使用“巴洛克”的时候,也早已失去原先的贬义,成为一种独有的风格指称。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巴洛克”这样“变形的珍珠”?
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让欧洲商业繁荣,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商人纷纷崛起,趁机海捞一笔,他们有钱有闲,也想附庸风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家不像过去那样,只接受贵族皇权与宗教的赞助,也开始为商人服务。于是,艺术的创作渐渐脱离皇孙贵冑,走入一般民众的生活,越来越通俗化。例如,这一时期的肖像画不再只有教皇、国王或公主,商人和富豪也开始出现在画布上,成为主角。
除了商业的推进,巴洛克艺术的发展更与宗教改革息息相关。在宗教革命的背景下,基督教产生教派分裂,新教崛起,迅速集结广大的信徒,而处于下风、拼命挨打的旧教也反应过来,拒绝承认新教的正统性,与宗教改革运动对立。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显得过时,不再能展现出新的气象;旧教的拥护者希望能有一种全新、却也可以代表正统的艺术风格,来还击新教带来的种种威胁。这是个多元、权力关系纠缠的时代。宗教与商业之间的利益纠葛、大国与大国间的较量,成为推动巴洛克风格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巴洛克艺术在发源地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国家与法兰德斯地区被接纳,却在宗教改革成功的地区遭到了抵制。简单来说,在旧教涵盖的地区,鼓舞雄壮华丽、能展示强大世俗权力的艺术形式,而在新教发达的地区,则尊重自由风格,并且崇尚物质生活。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象征权力与荣耀上帝,因为需要歌功颂德,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激情,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的是一种运动状态以及转变的过程。
例如,画作中人物的身体姿态与情绪上的变化,一改文艺复兴时期重视均衡的表现方式,而喜欢呈现出不稳定、紧张、亢奋的戏剧性效果,追求形象逼真的量体与强烈的空间深度。比起古典风格常常出现的直线和水平线,巴洛克艺术家显然更喜欢使用带有张力与感情的弧线和对角线。简单来说,人们在观看文艺复兴作品时,会感到一种平静与和谐,而在观看巴洛克风格的艺术作品时,则会感受到一种澎湃的激昂情绪。
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伟大的艺术衰亡之际,巴洛克风格便产生了。当古典主义艺术变得过于苛求与严厉的时候,巴洛克便以一种轻松自然的现象出现。”虽然这样的说法被艺术史学家驳斥,认为这两种艺术的来源各有不同,无所谓哪种风格衰落或消亡,它们是同样并进与存在的永恒艺术表现形式。
然而尼采的看法,可以代表一种常见的观点,就是做为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的反动,巴洛克因此而生。但就像艺术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分法划分一样,风格发展也不应如此单纯地用地域划分。
巴洛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最初的宗教使命,席卷欧洲成为一种纯粹的风格发展。因此生活在新教影响里的艺术家,例如最具代表性的荷兰艺术家伦勃朗(Rembrandt),也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影响。
而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特色上,也与文艺复兴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动感且华丽多变,是巴洛克建筑的一大指标,金与银等华贵的媒材,也经常被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师使用在建筑上,他们企图创造更有层次与深度的空间格局。巴洛克建筑善于利用空间中的光线,制造丰富的变化性,即能怎么表现出华丽壮阔,就怎么来。直到今日,仍能看到许多富丽堂皇的欧式建筑,总会打上“巴洛克风”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