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糖”饮料真的无糖,还可能“伤身”?揭露甜蜜的“陷阱”
2023-03-15 17:09 星期三
上海网络辟谣
所谓的“0糖”,并不是彻底无糖,而是含糖量较低,符合标称“0糖”的要求。

“饮料不标‘0糖’都不敢卖了。”这是一句业内人士的自嘲,也是当下饮料行业的普遍现象,饮料的包装和标签上充斥着“低糖”“无蔗糖”“0糖”等字眼。在商家的不断“暗示”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低糖”“无蔗糖”“0糖”与健康画上等号。

但事实真如此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个甜蜜的“陷阱”。

“0糖”不是无糖

记者从沪上多家超市、卖场随机购买了20款不同品牌的饮料,结果多达九成的饮料外包装有“低糖”“无蔗糖”“0糖”等标识标签。

用“健康”标签“轰炸”后的效果如何?数据显示,以“0糖”气泡水起家的元气森林2020年、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9亿元、70亿元,2022年预计营收为80亿元至90亿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者对“0糖”饮料的日益认可。

然而,购买“0糖”饮料不等于购买了健康。所谓的“0糖”,并不是彻底无糖,而是含糖量较低,符合标称“0糖”的要求;或者用甜味剂等代糖来替代白糖、砂糖、蔗糖、葡萄糖等传统糖类。

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明确,每100克/毫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不超过0.5克,可标注“无糖”。

这意味着,在一瓶500毫升的饮料里,只要糖含量不超过2.5克,即可标称“无糖”。如果以一颗方糖4.5克计,那么这瓶“无糖”饮料里可能加了半颗方糖,知道真相的消费者还会认为它们是健康的吗?

“低糖”饮料的含糖量就更出乎意料了。

根据相关标准,每100克/毫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不超过5克,可标注“低糖”。

以一款净含量300毫升的“COSTA燕麦摩卡低糖咖啡饮料”为例,其糖含量达到4克/100毫升,也就是说一瓶咖啡含有12克糖,即二颗半方糖。

image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喝两瓶上述咖啡,一个成年人一天的“糖限额”已几乎用完。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国国家标准对“0糖”的要求不那么严格,明明含糖,只要含量不超过限值都能叫“0糖”?这是因为有些产品的原料是牛奶或植脂末,这些原料带有的乳糖或糖浆会随原料带入产品,因此标准给这些想宣称“0糖”的产品一个“容错”的空间。

不过,这种善意在现实中被一些厂商钻了空子,明明原料没有将糖带入产品,而是自己主动添加了适量的糖,只要含量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继续光明正大地宣称“0糖”。

“0糖”可能“伤身”?

再来看甜味剂,已经成为广大食品厂商实现“0糖”的“灵丹妙药”。

“元气森林苏打气泡水”含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

image

“脉动维生素饮料”含有赤藓糖醇、蔗糖素、安赛蜜;

image

“可口可乐零度汽水”含有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

image

“贝欧宝叶黄素酯软糖(无糖型)”含有麦芽糖醇液、木糖醇。

image

随便翻一翻各种饮料、食品的配料表,就能找到甜味剂的身影。

然而,直至今日,都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让甜味剂彻底摆脱威胁人体健康的嫌疑。

2023年2月,权威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赤藓糖醇可能提高心脏病风险。赤藓糖醇可显著增强胶原依赖性血小板黏附率和血栓形成,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包括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中风。研究人员认为,关于长期吃赤藓糖醇对健康的影响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止是赤藓糖醇,其他甜味剂的安全性在学术界也受到争议。

大多数研究认为三氯蔗糖是安全无毒的,但也有研究发现三氯蔗糖及其水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够损伤大鼠胃和肺的DNA,同时能降低小鼠与人类的精子活力。还有研究发现甜菊糖苷可能有一定的致癌性,新加坡等地已禁止销售含有甜菊糖苷的食品。

《美国临床营养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甜味剂让人感觉到甜味,却不能引起血糖的相应增加,是对人体代谢系统的“欺骗”,这种长期多次的欺骗,容易造成人体代谢调控机制的紊乱。

既然风险尚无定论,那么从最谨慎的角度来考量,饮料厂商使用甜味剂时,还是悠着点好,消费者更要小心为上,尽量少喝、不喝“0糖”饮料,切勿迷信“不含糖就是健康的”这种鬼话。

“低糖”的“障眼法”

消费者即使喝到了真正低糖的饮料,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不受任何影响。

记者注意到,“低糖咖啡”“低糖电解质水”“低糖饼干”等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上,虽然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不高,但脂肪、咖啡因、钠等物质的含量并不低!

如上述COSTA燕麦摩卡饮料中明确标注每100毫升含2.4克脂肪,其中0.3克是饱和脂肪。

在一款“零食狂无蔗糖香葱苏打饼干”中,每100克的脂肪含量高达22.8克,钠含量高达573毫克。

image

光顾着躲避糖的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其他物质摄入量超标的“陷阱”。高盐(钠)摄入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脂肪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消费者在遇到“0糖0脂0卡”“低糖”“无蔗糖”等标签时,不要盲目迷信,应查看食品标签中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破除“0糖”“低糖”食品的“障眼法”,健康地享用美食。

收藏
85.35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1.05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