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年轻人爱上纪录片?
2023-03-16 06:27 星期四
爱上纪录片
创作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内容来自“图书馆纪实影音文献建设发展与创新主题研讨会”的第三场主题研讨“纪实影音文献的价值实现:社会教育、创作传播与公共服务”。在此次研讨中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哔哩哔哩高级顾问朱贤亮带来《新媒体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主题发言。

image

朱贤亮

以下为发言内容:

2017年底,B站(哔哩哔哩)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B站纪录片的“寻找计划”。与此同时,B站开始进行自己的生产出品。目前B站自己出品的纪录片已经有一百多部,获得了国内外九十多个不同奖项。

B站在豆瓣获得九分以上的几部纪录片基本都是文化类的。例如《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播出时高达9.0分,是当年评分最高的文化类纪录片。第二季再次超越第一季得到9.4分,是B站出品的纪录片在豆瓣中评分最高的一部。

image


左:《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右:《人生第二次》

还有几部达到九分以上的纪录片,例如关于儿童教育问题的《小小少年》在豆瓣达到了9.0分,以及近期上线的两部纪录片:以人文与自然为主题的《众神之地》,豆瓣获得9.2分,和讲述年轻人在三星堆考古故事的《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豆瓣获得9.1分;再有过去B站曾经联合出品的《人生第一次》9.0分,《人生第二次》9.1分,此类纪录片讲述的是关于人文的故事。

B站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目前的月活已达到三亿,其中18岁到35岁占比近80%。也可以说,中国18岁到35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大概有一半都是B站的活跃用户。在B站生产内容,首先肯定是为这些用户服务,做纪录片也是同样的。

B站在创作纪录片的时候特别注重年轻化表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更具亲和力的价值引领、更接地气的人文故事和更富有新意的叙事表现。

以《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为例,第二季的第一集叫《我们的图书馆》,讲述了三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故事。第三个管理员是一个藏族的僧侣,叫久美,他独立创办了一个图书馆让周围的孩子来学习。这样的价值引领让很多年轻人深受感动。

这一集里还讲了一个老先生——沈燮元,他退休30多年继续在图书馆干,今年要97岁了。他做的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工作——版本目录学,但他是一个很有趣的老人,所以尽量接地气地来表现他。例如,他要每天喝点小酒,喜欢看《非诚勿扰》里的漂亮姑娘,为了看清楚姑娘,还在家里安了一个特别大的电视机。这些细节使老人更可爱,使片子更接地气。

从富有新意的创作手法来看,该纪录片融入了大量的动漫元素,使整个片子更适应年轻人。第一季的时候,从后期入手加入动漫,而第二季一开始便直接和动画导演一起创作。拍摄的视频跟动漫画面结合得非常巧妙,趣味十足。

2019年的时候,用电影明星之类的名人来给纪录片配音的并不多,但是该纪录片邀请到胡歌来进行配音。在B站的年轻用户群体中,胡歌的人气非常高,又爱书,气质很适合《但是还有书籍》。制作组将剪完的片子跟文本送到胡歌那边,胡歌很喜欢便决定来给进行配音工作,而且不要任何报酬。后来有好多胡歌的影迷来看这部纪录片,还有好多人因为看这部纪录片喜欢上了胡歌,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

关于纪录片的传播,可以归纳成B站纪录片传播的五重浪。

第一,B站的创作绝对把用户放在第一位。B站的内容创作不会以商业收入作为标准,也不会以流量作为标准。那以什么来作为好内容的第一标准?社区属性。B站是一个大的社区,当用户对作品产生文化认同时,他们会自愿参与讨论,通常一个作品下面往往有几千条甚至上万条留言,这会形成非常浓厚的用户氛围和社区效应。接下来,再通过加强各种话题的传播,让作品更符合社区的属性,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image

B站种类繁多的社区

第二,B站自己的评价体系。B站有自己的打分系统,用户可以在B站自己打分。B站的用户对纪录片还比较满意,打分都相对比较高,说明年轻用户喜欢,高分会吸引更多人来看。

image

B站评分系统

第三,B站最著名的弹幕文化。那些弹幕不光是表达感想或者心情,还会补充一些纪录片以外的内容。比如说《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一集,里面有个人物叫朱岳,他在片子里说到,他曾经看过台湾作家袁哲生的一本书,叫做《寂寞的游戏》。当谈到袁哲生在台湾小说界的地位时,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撑起了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个作家之一”,这句话出现之后弹幕上出现了“还有一位作家名字叫黄国峻”,这个是片子里没提到的,由弹幕补充的知识。

看了弹幕,观众能够了解很多片子以外的信息,这种由纪录片本身跟用户共同完成的创作非常有意思。这个可能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新媒体纪录片才有的特点。

image

弹幕文化

第四是B站的二创发酵。B站的纪录片在播放以后,会有很多网友进行二创,把纪录片的某一个内容拿出来自己进行发挥。

第五是线上线下。B站做完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后就开了“人生一串”烧烤店,现在好像已经开到第五家,食客可以坐在烧烤店里看《人生一串》,片子里的食材和烤品也会同时出现在自己的餐桌上。

再如,《但是还有书籍》在上海开了一家同名的书店,跟新华书店联合一起做的,书店的名字就叫“但是还有书籍”,里面会销售很多纪录片里提到的书。像刚刚提到的《寂寞的游戏》,当时朱岳把他引进以后出版,第一次印刷大概是一千本,三年以后还剩了七百多本,没有销出去。但就在纪录片播出以后,三天里七百本全部销售完,他们又紧急加印了三千份,三千份又销完。

image

《但是还有书籍》线下书店

B站曾经有一个纪录片叫《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前很少有人报考大学里面的文物修复专业,但是这部纪录片在B站播出以后,报考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一下子比过去增加了七到八倍,这也是一种传播。

再有,像《但是还有书籍》中的西藏僧侣,他在高原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开了一个图书馆。在播出以后,大量的用户来信要求为他们捐书,什么书都愿意捐。因为当时要求捐书的用户实在太多,甚至还一度处理不过来。这就是纪录片的传播效应从线上到了线下。

创作和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在做片子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想到,这个片子怎么能对大众进行传播?一个纪录片,如果说花了大量的心血、时间、人力、物力,但是最后看的人寥寥无几,只能放在库房里,对作者来说也是个比较大的打击。所以要把传播工作做好,来促进纪录片的发展。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爱上纪录片”(ID:aishangjilupian)授权转载。原文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收藏
95.1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