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百万亿级的投资和持续数十年的努力,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等领域孕育着重要投资机遇,在此基础上,推进碳中和基金恰逢时宜。
《科创板日报》1月13日讯(编辑 田箫) 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出资人签约仪式,近日在成都举行,首期规模100亿元、总规模300亿元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开始正式运营。
该基金是四川省首支百亿以上规模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由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投集团”)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发起设立,采用双 GP(普通合伙人) 模式、母子架构设计。母基金由川投集团旗下川投资本、建设银行旗下建信投资共同出资74亿元,子基金由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社会投资方共同出资26亿元,投资方向为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清洁能源应用产业等领域。
这是近期四川投入运营的第二支绿色基金。
2022年12月30日,由四川省财政厅发起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亦完成了注册,该基金出资额为30亿元,由宜宾发展创投有限公司持股50%,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持股49%,四川聚信致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
密集成立基金,地方政府大力投资碳中和
不只是四川,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碳中和产业链正在成为地方政府热烈欢迎的投资标的。
2022年3月24日,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宝武绿碳基金通过备案,总规模500亿元。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出资29.99亿,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1.24亿,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出资9.99亿元,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下属上海宝恒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等。
7月,安徽省国资系统7支基金公司正式成立,其中碳中和基金规模50亿元,母子基金规模150亿元以上,重点投向以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以储能、综合能源、清洁处理、循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环保产业,以低碳、零碳、负碳及新能源技术、新装备为代表的能源科技与碳科技等领域。
除此之外,还有山东发展集团旗下的30亿山东山发绿色产业投资母基金,浙江永康市国投集团旗下的30亿碳中和新能源产业基金,华润电力旗下的100亿内蒙古环投新动能基金等,均在2022年接连成立。
鲸平台智库专家、方融科技高级工程师周迪对《科创板日报》表示,中国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百万亿级的投资和持续数十年的努力,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等领域孕育着重要投资机遇,在此基础上,推进碳中和基金恰逢时宜。
百亿碳中和基金,投向何处?
作为一个范围广阔、产业链长的巨型赛道,以双碳、绿色等关键词为名的股权基金,在投资方向上有着明显差异。
根据IIR研究院数据,基于其筛选出的“双碳”样本基金的直投项目端考量,样本基金的直投领域超一半集中集中在能源(含新能源汽车电池、氢能、碳捕捉等)、生态农业、环保及制造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等机构指导编撰的《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2022)》中指出,由于早中期的绿色技术企业通常商业模式未完全成熟,技术路线不确定性高,项目风险较大,当前国内专业化的绿色PE/VC机构较少,参与度也较低,成为现阶段中国绿色技术投资的一大瓶颈。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在协会注册的、冠名为绿色的各类基金共有700多只,但绝大部分投资于绿色上市公司和使用成熟技术的绿色项目,很少有基金涉足绿色技术创新领域。
与专业投资机构相比,国资机构在对双碳领域的投资中,范围更为分散。如福田引导基金出资的深圳柏纳碳中和基金表示,将投资元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亦同时兼顾投资于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文化创意、节能环保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
上述专家周迪对《科创板日报》表示,对重工业、制造业的转型改造,是未来碳中和投资的主线。“与大家所理解的不太一样,真正需要碳中和转型的,恰恰是那些大规模的电力产业、交通产业、重工业。他们的基础工程本身就是重大项目,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降低碳排放量改造更是大型项目,这方面肯定需要资本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