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科学家创业者”也开始成为医疗领域的高频词汇。
《科创板日报》12月17日讯(记者 朱洁琰)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我国医疗大健康市场整体规模已达到13万亿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在这背后是中国医疗创新力量的崛起,近一两年,“科学家创业者”也开始成为医疗领域的高频词汇。
技术驱动的创新成果市场化的难点还有哪些?转化过程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资源和支持?
在近日举办的2022医疗科技世界峰会上,一场名为“医疗技术创新如何构建行业新生态”的圆桌对话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技术与商业融合才能持续发展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丰誉资本合伙人李鑫认为,技术驱动比较容易陷入产品思维,而忽略商业化层面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和科学家创业者、医生探讨,他们会有很好很创新的想法,但是可能会局限于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不太会去关注手术式推广难度、手术量以及适用范围等。”李鑫举例说。
李鑫表示,从过去的投资经验来看,科学家创业者更容易陷入“锤子-钉子”的思维,但作为创业者不能只是拿着锤子去找钉子,而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挖掘一些商业化路径。同时,科研人员的心态不能“高高在上”,科研团队和商业团队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在进入医疗器械行业之前,安杰莱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鲁亚一直在做机器人研究,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但他也坦言,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最终能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概率可能不到5%。
李鲁亚表示,自己也在经历转变的过程,在创业的时候自然是把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如何利用掌握的技术去开发适合终端用户需求的产品。
精智未来创始人、董事长,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博导王俊奇则提出,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在做市场化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政策监管上暂时还覆盖不到,“这时候要和政府相关部门做有效沟通,包括帮助确立一些行业标准和指南。”
▌政策、资本、市场资源不可或缺
谈及在创业过程中希望获得的资源和支持,李鲁亚表示,首先在企业孵化阶段,政府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有政策引导,比如杭州市就在鼓励发展生物医药,所以我们把企业放到了杭州,也得到了场地、项目资金等很有意义的帮助。”
而随着企业发展,李鲁亚以自己的安杰莱科技为例,现在公司产品已经从最开始单一的产品发展到系列产品的研发,同时还要对市场销售进行投入,这个时候资金量的需求就起来了。李鲁亚指出,在这个阶段就非常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4月安杰莱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李鲁亚在会上透露,目前公司就已经在做下一轮的融资了。
王俊奇也是从自家公司精智未来的经历出发,其指出当技术得到验证后,公司需要做一些产品终试以及小规模生产,但初创企业还没建加工车间,第三方平台因为体量太小也不愿意合作。他表示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有一个开放性平台来做这个事,现在已经有一些产业园等建有这样的平台,但还需要更多。
此外,王俊奇还提出,资金上的支持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投资方看了很多的项目,对行业、公司都非常了解,其实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援助。比如,在企业做早期的商业化探索时,是否能够在应用场景上提供专家资源及科学建议,能够帮助提供渠道资源等。
在作为投资人的李鑫看来,资本不会过度插手被投企业的管理是一条红线。但他认为有两点是比较有价值的,一来投资机构的一些经验教训,他以丰誉资本投资的怡和嘉业为例,机构在帮助处理该公司与瑞思迈337专利纠纷案时获得的经验,对于后续处理国内医疗企业的全球专利纠纷很有价值。二来是机构适时给予企业的信心。
李鑫认为,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很像是一起爬山的伙伴关系,企业是低头爬山的,机构是抬头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