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小冰只做纯软件,不做硬件。”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连线创始人》是由《安安访谈录》出品的针对创新创业型未上市企业创始人的访谈栏目,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本期访谈人物:
小冰CEO 李笛
“一直以来小冰只做纯软件,不做硬件。”
▍个人介绍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微软小冰全球总经理、微软Bing搜索引擎亚洲区总经理。
▍第一标签
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框架首倡者
▍企业简介
小冰公司前身为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团队,2020年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实现完全本土化。小冰框架是全球实际落地及完备度最高的AI Being基础框架,覆盖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6.6亿在线用户、10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商业客户遍及全球,其中在智能车机领域渗透率超过60%,在AIGC领域的商业化成果也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文化、纺织、旅游等垂直领域。
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小冰是很难绕开的一家公司。
脱胎于微软人工智能团队,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家公司的技术和资源能力,但诞生九年来,相比这些年AI行业的高歌猛进,小冰始终保持低调不显山不露水。
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11月上旬,小冰公司官宣了10亿元的新融资,考虑到时下创业公司的融资环境,此等融资规模,实属不易。官方并未披露这次的资方,但知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红杉参与了本次融资,部分老股东也有跟投。
新融资后,小冰把明年的业务重点放在了数字员工的普及上。外界关注的是,这一次,小冰将怎么做?以及它想做成什么样?在AI行业遇冷的当下,小冰的思考是什么?它又将如何破冰?带着这些疑问,小冰CEO李笛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专访。
01
——————————
“数字员工是数字化转型的下一阶段”
李笛此前曾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毕业于清华大学。作为一个技术型的CEO, 除了日常的行政工作,他领导的一支分布在多个国家的全球团队,负责人工智能小冰框架系统的技术研发、产品革新及商业落地。
根据小冰官方的说法,新融资将用于加速AI Being小冰框架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员工普及。
AI Being是小冰公司对于虚拟人的叫法,指可交互、能生成内容的自驱型虚拟人。更准确而言,它背后是一个构建虚拟人的框架,以此为标准,既可以打造服务企业的虚拟员工,也可以塑造受大众追捧的虚拟偶像。
AI Being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如火如荼的元宇宙里数字人的概念。
但在李笛看来,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空间,AI Being则是超空间的存在,它既可以是元宇宙里人类的数字分身,也可以是车里的AI互动助手,更可以是人回到家中的虚拟陪伴,“AI Being是大于虚拟空间的”。
对于元宇宙,李笛说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感冒”,但以数字员工的普及作为明年业务重点,原因在于可以帮助企业做数字化升级,“数字员工是数字化转型的下一阶段”。
以数字化为锚点,这一点多少受到微软的影响。过去40年,微软从一家售卖电脑操作系统的美国技术公司,成长为集操作系统、办公与协同平台、消费硬件、云计算、游戏等软硬件业务于一体的全球科技巨头,正是抓住了数字化的浪潮。
近10年,数字化浪潮正在加速推进,大量企业被上云,各行业公司内外部业务逻辑被数字化,企业大量用户资源被沉淀于数字化平台中,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仍然是当前全球的一个核心主题。
但与“老父亲”微软那个黄金时代不同的是,现在,“流量红利消失,数字化转型已经到了瓶颈期,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转化这些用户”,李笛说,比如几个亿的用户拉进来之后,但是“转化率不够”,“这个经济就很粗放”。
数字员工在某种程度上为当前的数字化困境提供了一种解法。李笛举了万科数字员工“崔筱盼”的例子,背后的技术提供方正是小冰公司,“崔筱盼”用于负责催办万科预付应收逾期单据工作,因核销率91.44%的好成绩,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其还获得了万科 2021年度优秀新人奖。
李笛说,数字员工在这里的关键作用是以人类的EQ,替代人工去做交互,这个转化率是91.44%,远高于过往人工效率。
“数字化转型已经在进行中,我们在做的是数字化升级,数字员工可以把以往粗放的数字化生态,向高质量方向进一步推进,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李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02
——————————
“崔筱盼”与“洛天依”的背后推手
打开小冰公司官网,在商业解决方案的数字孪生虚拟人业务线上,可以很清晰地看见虚拟专家和虚拟员工两种应用类别。李笛说,专业和通用也是接下来小冰普及数字员工的两个方向。
按照李笛的介绍,专业应用以人工智能教练/专家系统为代表,比如运动员训练时,小冰的人工智能提供技术分析,可以看技术录像,评测打分;再比如财经新闻领域,因其专业性门槛较高,人工智能可辅助新闻内容生成,代表应用案例包括冬奥AI裁判与教练观君、每日经济新闻的7x24小时主播“N小黑与N小白”。
通用方面则更好理解,AI Being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设置的虚拟员工,前文所述的万科财务部催收专员“崔筱盼”,以及红杉资本的分析师“Hóng”,包括最受追捧的虚拟歌手“洛天依”,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均是小冰。
看起来,AI Being数字员工是一件很to B的事情,这也意味着这种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尤其是在各行各业讲究降本增效的当下,客户需要看到实在的价值。
李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小冰的模式是“分成”,比如给企业制作一个虚拟员工直播带货,小冰和客户会则是按照成交量来按比例分成。李笛还告诉记者,今年,小冰已有客户的续约率达到了100%。
to B是小冰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李笛的目标显然不止于to B。在公司层面的商业计划则是to B和to C两条腿走路,to C会是未来的一个长期方向。他说,其实具体到应用时,AI Being的to B和to C界限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最后的to C转化,往往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但如果将视线拉回小冰所处的整个AI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但应用落地困难,收入盈利成谜,明星公司组团上市,而后股价集体大跌,景象前后反差,不免令人唏嘘。
小冰某种特殊之处,也在于此,行业高歌猛进的那些年,其不争不抢,以至于李笛常说,小冰是一个“特别怂”的公司,但面对落地和收入迷思的业内难题,作为行业一员,它也很难置身事外。
虚拟人被认为是撬动小冰公司AI技术落地应用一个支点。小冰框架中运行的AI Beings,覆盖6.6亿在线用户、10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仅数字员工就运行着30万名。
李笛说,小冰最大的价值是那个Framework(框架),甭管是做数字员工,还是简单的语音助手,这些只是我们产品对外表现的一种形式,他们都要从这个框架里面生长出来。
03
——————————
AI Being只做纯软件 不做硬件
当问及营收规模的时候,李笛先是给了一个观点,“一直以来小冰只做纯软件,不做硬件”。
这也是小冰区别于行业绝大多数AI公司的一点所在。李笛认为,只有这样AI Being才不会被空间所局限。“目前为止,中国公司纯软的AI收入上,我们的营收规模应该是最大的”。
不过,他还是补充了一句:“虽然在这上面占了个彩头,或者让大家觉得很佩服,但对小冰其实没有任何帮助。”
在虚拟人这件事情上,事态整体正朝好的方向发展。李笛说,其实小冰最开始提AI Being概念时“老会被骂”,但慢慢的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上靠了。
但,正如2014年做小冰之前,中国所有的语音助手都叫“xx语音助手”,而小冰之后都是“小x”,跟风和过热,那时候李笛害怕市场被毁掉。如今,虚拟人行业似乎同样到了那种时刻。
李笛说他现在也“还是会担心”,比如利用神经网络渲染技术,AI换脸作恶的;再比如拿着一大堆热钱,刷论文,挖最好的科研人员进团队,再融更多的钱,实际却没有产出的......“现在也许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
李笛说,他理想中希望AI Being达到的状态是“无处不在”和“习以为常”,到那个时候大家再去讨论数字人或虚拟人,不会像现在这样“无所适从”。
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安安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