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车的产业大浪潮中,资源输出国必然也有通过控制上游供给来分一杯羹的冲动。
日前有消息称,由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组成的“锂三角”正在考虑建立“锂业OPEC”,以联合制定锂的销售价格。公开资料显示,三国的锂资源储量总和占世界的65%,锂矿产量总和则占全球总产量的近30%,一旦价格同盟达成其影响可谓巨大。特别是三国外长还表示,全球最大的锂矿生产国澳大利亚也可能会同意“价格协同”的想法。
所谓的“锂业OPEC”的构想,其实早在2011年就已经提出。之所以绵延未决,在于几个倡议国之间分歧较大,且当时锂电材料并没有这两年的火爆行情。但时过境迁,在需求端爆发式增长的拉动下,锂电材料和锂电池目前俨然已成了马斯克所指的“新的石油”。这种情况下,“锂业OPEC”的概念再度被重视无疑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在新能源车的产业大浪潮中,资源输出国必然也有通过控制上游供给来分一杯羹的冲动。特别是考虑到锂矿也和石油一样分布相对集中,少数资源国一旦达成价格同盟,无疑会深度影响锂的价格。
笔者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是有关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尽管“锂业OPEC”尚未成型,且南美三国锂资源大多是盐湖提锂为主,还不能改变澳大利亚矿石锂占主流的供应格局,但这依然值得未雨绸缪,做好相应准备。
单纯从储量来看,我国的锂资源并不少。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介绍,我国锂资源储量约为795万吨,占全球储量的7%,居世界第4位,其中盐湖锂、硬岩锂等资源丰富。但由于大量锂矿分布在青海、西藏等西部高寒地区,开采难度、成本都较大,因此长年来我国一直以进口锂矿为主。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锂原料的对外依存度达到66.7%。笔者认为,考虑到短期“锂超疯”因素和长期“锂业OPEC”的困扰,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锂矿资源的开发力度,稳步释放产能,加大锂原料的自给程度以平抑价格波动,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考虑到中国并不掌握锂的定价权,锂资源价格持续高企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在加大国内锂矿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锂电池回收体系,加大锂电池回收技术的研发,建立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更多废旧动力电池得到资源化和再利用。此前宁德时代曾宣布广东邦普的锂电池回收程度高达90%,如果能够在全国范围推广,相信有助于缓解新能源行业的锂电焦虑。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考虑到锂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65%,且全球已探明的锂矿资源相对有限,新能源行业要想彻底摆脱“锂业OPEC”的困扰, 用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取而代之”可能才是终极解决方案。目前尽管当下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锂电池,但动力电池的最佳技术路线并未锁死。在行业内,宁德时代已传出2023年将正式量产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也已经开始商业化,固体电池的研发进展相对较缓但也在稳步推进。如果未来“锂业OPEC”成立,或许将会倒逼产业界加速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等其他技术路线的研究,从而反过来破解锂原料的价格同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参照OPEC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其固然可以通过增产、限产来影响石油的价格波动,但并不能做到完全掌控石油的定价权,“让它涨就涨,让它跌就跌”。这或许意味着,即便“锂业OPEC”快速问世,其对锂电池价格的影响也应该客观看待。其对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会构成何种影响,也需要行业和有关部门密切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