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与应用更为紧密。产业的拉动对人工智能会带来更多新的思路,也是促进AI真正落地、快速成长的磨刀石。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CTO Talk》栏目是由《安安访谈录》出品,从技术与投资角度,深度对话中外TMT行业优秀企业首席技术官。访谈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热点话题。以最顶级、最新锐企业CTO 视角,给受众带来对于技术趋势和行业热点的不一样思考。
本期访谈人物:
京东集团副总裁 何晓冬博士
“人工智能应用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五年,会是产业AI应用落地的黄金窗口期。”
▍个人介绍
京东集团副总裁; 京东AI研究院执行院长; 京东智能服务与产品部总裁;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 Fellow;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Fellow;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
▍第一标签
人工智能科学家
▍企业简介
京东于2004年正式涉足电商领域。2014年5月,京东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是中国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综合型电商平台。2020年6月,京东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资金约345.58亿港元,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及提高运营效率。2017年初,京东全面向技术转型,迄今京东体系已经投入了近9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京东集团定位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目前业务已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保险、产发、工业、自有品牌和国际等领域。
“人工智能应用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五年,会是AI在产业应用落地上的黄金窗口期。”京东副总裁、IEEE&CAAI Fellow 何晓冬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在人工智能圈,何晓冬是公认的大牛。从清华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博士学位,他的求学经历是典型的“学霸”路径。 进入京东前,何晓冬曾在微软全球八大研究院之首的雷德蒙德研究院任职15年,主要研究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和多模态智能等。他先后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 谷歌学术统计引用数超3万次。
2019年1月 ,何晓冬在京东AI研究院执行院长任上获选IEEE Fellow(IEEE会士/院士)。IEEE即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是当今世界电子、电气、计算机、通信、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跨国学术组织。
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访谈中,何晓冬提到,经历了 70 年的“三起两落”,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第三次浪潮的产业应用关键期。工信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初步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
在何晓冬看来,技术终究要服务于产业,而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与应用更为紧密。产业的拉动对人工智能会带来更多新的思路,也是促进AI真正落地、快速成长的磨刀石。
01
——————————
AI必须跟实体产业结合才有生命力
《科创板日报》:人工智能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当前的落地瓶颈在哪?
何晓冬:AI技术终究要服务于产业的。人工智能经历了“三起两落”,如果要真正成为长期生存、有生命力的学科,就必须跟产业相结合。在AI落地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践问题,都是在实验室里难以遇到的。
举个AI NLP(自然语言处理)的例子,客服机器人在与用户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对方已经把话说完,还仅仅只是短暂的间歇停顿?这样的情形在实验室不会发生,因为对话录音都是一人一句排好的。
但在实际的客服对话场景中,不少用户会说话断断续续。如果采用传统的语音识别方法,单凭语音信号的长时间停顿,就认为对方说完了,那么讲话会不停地被客服打断,造成用户极大的困扰。
很多类似的核心问题,都要在应用过程中才能暴露出来。可以说,在AI领域,技术和应用的循环非常紧密。产业的拉动会对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新思路,甚至连技术的先进性也可能被重新定义。
《科创板日报》:当前AI在产业应用方面处于什么阶段?
何晓冬:人工智能应用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当下研究和工程之间的边界,正在迅速模糊,反而产生新的碰撞,从而诞生孕育颠覆性应用的土壤。未来五年是AI在产业应用落地上黄金的窗口期。
我们近年来尤其强调“应用”二字,原因在于技术终究是要服务于产业的,产业能不能感知到、是不是能认识到他的价值,这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课题。
《科创板日报》:京东是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
何晓冬:在多年的技术落地实践中,我们意识到,用AI来提升、赋能传统实体行业才能最大化影响力和应用价值,传统实体行业的体量足够大,提升1%就能创造巨大的应用价值。
生于产业、服务产业是我们对AI应用的最大理解。近年来,京东云的技术能力不断迭代升级,围绕供应链全链条全环节,构建起数智采购、协同研发、智能制造、全域链接、价值服务、供应链一体化六大能力,并在多个场景中落地开花。
我们现在拥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技术团队,其中完全围绕着AI产业化的团队有将近400人。京东在过去五年,整个技术方面的投入,包括AI、云、区块链,已经达到900亿人民币了。
02
——————————
AI智能文案已实现千万级收入
《科创板日报》:京东作为电商平台,能否介绍下AI在零售场景有哪些应用?
何晓冬:比如,京东上新品的时候,会有“发现好货”的频道,由商家推荐新品。以前的新品文案会请大V、网红来写,现在则可以用AI来写。
我们让AI写的文案跟大V、网红一起竞争。如果AI写得更加有吸引力,用户就会点击AI的推荐进去购买,并得到一定的奖励。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图灵测试,每个顾客都是测试员。我们通过测试得到的收益,还是很可观的,达到了千万级别的收入。
《科创板日报》:除零售行业外,还有哪些行业是京东较为看重的?
何晓冬:除了零售行业以外,最重要的是政务和金融。这两个行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更前沿,也有比较好的开放心态。
此外,京东也在航空、制造业进行探索。像航空业的营销和运营,如何通过AI来实现。制造业比如三一重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知识获取、知识服务,我们也在探索。
《科创板日报》: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的过程中,投入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您如何看待?
何晓冬:成本确实一直是很大的困扰,包括工程师的投入、各种资源的投入。我们经过几年实践后得出的思路是,人工智能产业化平台需要在更高一层进行封装,不只是在技术和能力,而是在产品这一层进行封装。
具体而言,就是尽量做成标准化产品。无论是对话机器人还是智能生产,都尽量标准化,做到让用户开箱即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交付效率。这相当于,把底层技术和用户想要的解决方案之间加了一层封装,让技术和解决方案尽可能解耦,使得技术迭代和用户需求不会强绑定,降低定制化的程度。
03
——————————
元宇宙的颠覆性技术
《科创板日报》:京东科技对于团队在应用落地或者收入方面,是否有考核指标?
何晓冬:我们确实有承担商业化的考核指标,包括落地数、营收、利润率,这与市场考核其他AI公司一样。在AI落地方面,不是倾全公司之力打造某一个标杆就结束了,而是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部署,能够接受市场的考验。
坦白说,市场的考验很残酷,但确实是促进AI落地产业,令其真正成长的磨刀石。
《科创板日报》:当前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火热,您如何看待?
何晓冬:元宇宙目前属于前沿的探索技术,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元宇宙主要有两个核心的技术支柱:一是数字孪生,即在数字世界重建物理世界;二是全息的人机交互,不管在现实还是虚拟世界,终究还是围绕着人来建设的,人始终要与世界进行交互的,这两方面都还在突破中,未来可能会成为元宇宙的颠覆性技术。
《科创板日报》:京东对元宇宙的探索是在哪些领域?
何晓冬:京东一直自我定位为新型实体企业,因此我们觉得,元宇宙更大价值的发挥是产业上。如果未来元宇宙能够做到全息人机交互和精准的数字重建,对于产业界都会有极大的效率提升。京东探索研究院行业首先提出了产业元宇宙概念——产业元宇宙是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中社会属性、物理属性的精确重构与再创造的能力集合,它将以元宇宙内容供应链为核心,催生一种数实融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以物流无人仓为例,仓库的布局、运营、优化都是很大的课题。如果在元宇宙里以数字孪生的方式构建虚拟仓库,那么优化就会变得较为容易,可以通过各种AB测试,来了解虚拟仓的效能和性能,最后得到最优解,再把实体仓库建出来。
再比如,线下零售所涉及的摆位、调节客流、顾客引导等,也存在优化的问题。如果在元宇宙里建设虚拟店铺,就可以把各种细节以极高的效率进行优化。从而使得整个线下零售的体验得到提升。
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安安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