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咖啡文化周契机了解上海咖啡产业发展的速度、深度与广度。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委、市文旅局共同牵头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正在火热展开并将持续至8月18日。作为第三届“五五购物节”标杆活动之一,本届上海咖啡文化周以“啡尝上海、不负热爱”为主题,联动全市各区、各市场主体,通过多样化活动促进上海咖啡消费、推动行业内外的交流,同时让市民及游客可以通过咖啡“品味”上海。
借此契机,行业权威人士、业界领军人物、各大咖啡品牌以及消费者得以更进一步了解上海咖啡产业发展的速度、深度与广度。
继2021年首届上海咖啡文化周圆满举办后,今年再度启航的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重点打造了百余项活动并启动多个助力咖啡产业发展的项目,在邀请全城市民积极参与、感受上海咖啡文化的同时挖掘产业新未来。多个线上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快手、bilibili等也开启了咖啡文化周专属话题和相关活动,将活动影响力辐射至更大范围。
为了让咖啡文化周可以惠及所有消费者,在开幕式当天(8月4日),包括Manner咖啡、NOWWA(挪瓦)咖啡、COFE+咖啡机器人在内的品牌都开展了免费喝咖啡活动;8月5日饿了么也开启上海咖啡专场免单活动,向消费者送出3万杯咖啡。此外整个文化周期间,上海1000多家咖啡门店还将发放150万套25款特色咖啡杯套,供消费者体验咖啡文化魅力。作为咖啡文化周主打线下活动,8月13至14日首届上海咖啡文化生活节也在BFC外滩金融中心举行。
活动期间,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也发布了“2022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咖香书香在上海”新书单,联动全市75家品牌书店推出咖啡文化读物展陈,进行线上线下展销,更有上海咖啡广告图片展、咖香书香在上海等活动。一系列公益活动也是咖啡文化周不可错过的内容,IP SHANGHAI在官网推出了“喝杯咖啡,一句话告白上海”的专题活动,欢迎咖啡爱好者表达对上海的祝福;市文明办举办“捧在手心里的温暖”咖啡杯套志愿文化创意征集活动,推动“咖啡+志愿”跨界融合。
与咖啡文化周共同启动的还有多项有助于推动城市咖啡文化发展的项目。饿了么发布了《2022中国咖啡产业白皮书》,展现了上海咖啡经济的强劲势头,为未来咖啡品牌进驻上海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联合支付宝推出了“上海咖啡新品牌支持计划”,提供上线、经营、流量、产业链、人才培养、绿色环保、疫后复苏等7个方面的定向支持;美团(上海)党委书记、副总裁毛方亦提出了“咖啡新星成长计划”,计划在3年内累计投入7亿元专项资金,助推更多上海咖啡店成长与发展。
首个专业品类进口集散平台——虹桥国际咖啡港也在开幕式现场举行了授牌和开港仪式,力求打造咖啡进出口服务平台,提升上海在国际咖啡贸易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多家咖啡企业、虹桥品汇及上海技师协会咖啡专委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咖啡产业联盟”,致力于培养更多行业从业者,并为产业发展建立新的标准。中国银行亦发布了“中银智链· 虹桥国际咖啡链”,咖啡贸易专项金融产品诞生。此外,上海咖啡豆价格指数、咖啡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具体数据标准也将陆续发布,以进一步规范咖啡市场的运营与发展。
兼具专业性、互动性与娱乐性的上海咖啡文化周不止是城市咖啡文化的分享与庆祝活动,也是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正如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所介绍,活动意义也在于在咖啡领域树立上海品牌、突出上海源头、确立上海标准、推出上海指数、强化上海服务。
阿里新服务研究中心联合饿了么、天猫咖啡共同发布的《中国咖啡新浪潮——2022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817亿元,同比增长27.2%,咖啡进口量达到12.28万吨;此外,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中,一二线城市正展现着明显的带头作用,而拥有世界上最多咖啡馆的上海的咖啡消费量更是遥遥领先其他城市。SCA国际精品咖啡协会认证高级感官品鉴师、高级烘焙师、高级咖啡冲煮师孙大钊称,“上海咖啡市场无论是从规模、增速、渗透覆盖率到品牌影响力都是全国领先且增速显著的。”
当然,上海遥遥领先的咖啡消费量非一朝一夕形成。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咖啡进入市场;20世纪初期营业性咖啡馆大量出现,诸多作家已经在位于虹口的公啡咖啡馆相聚畅谈;1959年“德胜咖啡行”更名为上海咖啡厂并逐步开始生产咖啡茶(咖啡豆磨成粉,和糖粉压制成块后成咖啡茶,泡入水中饮用);20世纪后期,上海已经成为全国主要咖啡加工地,且受益于外国游客的增长,提供咖啡的餐厅、咖啡厅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咖啡已经成了上海多数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报告》显示,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的带动下,咖啡消费浪潮也在逐步辐射至三四线城市。
永璞咖啡创始人铁皮称,发展至今,上海咖啡文化呈现出三大重要特征——包容性、咖啡饮用的日常化以及从业人士的热爱。据铁皮观察,各种咖啡业态在上海都可以很好地呈现,上海喝咖啡的人群“从年轻人到老人都有,而且大家更习惯在日常场景中轻松地喝一杯咖啡”;而且,许多咖啡馆老板是为了热爱从事咖啡行业,因为热爱所以用心,这使得咖啡文化发展更为健康与积极。
在小红书拥有近百万粉丝的法餐主厨、长居上海的法国人广坦也表示,上海咖啡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缩影,“咖啡最初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而现在上海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代表着上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时上海街头咖啡种类五花八门,而国外咖啡品种仍然比较保守,上海正在吸收他人精华并为己所用,形成新的文化。
在海纳百川的咖啡文化的引领之下,不仅上海的咖啡厅数量遥遥领先,咖啡产品、制作手法也非常丰富。星巴克全球首位女性咖啡烘焙大师李佳慧表示,“从速溶到现在的精品咖啡,再到各种以咖啡为灵感的特调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BFC外滩金融中心首届上海咖啡文化生活节现场,财联社、甘露咖啡力娇酒与Warming coffee跨界联手呈现了展台,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展台上提供的传统美式,“心‘甘’如愿”特调咖啡的销量也非常好,而且不仅年轻消费者会为其买单,许多阿姨爷叔也非常感兴趣。
产业的发展与消费者息息相关,《报告》显示上海咖啡消费金额、咖啡爱好者人数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且咖啡消费已经成为日常,现磨咖啡的消费场景逐渐从社交性场景扩展至功能性需求及其他更广泛的场景,商务社交、朋友聚会都离不开咖啡,此外,消费者也会因减肥燃脂、代替白水、顺应潮流、体现个性等原因选择咖啡。
孙大钊称,上海咖啡消费者在咖啡产品的选择方面也更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且喝咖啡的场景并不局限,同时他们在咖啡选择上也更成熟、更理性,甚至更专业;而在大部分其他市场上,消费者尝鲜、打卡的行为更多,选择上更主观,冲动消费行为更突出一些。
也正因此,上海不仅涌入了Starbucks星巴克、Lavazza、Tim Hortons、Costa Coffee、Peet's Coffee皮爷咖啡、Blue Bottle Coffee蓝瓶咖啡、%Arabica等多个国际咖啡品牌,中国本土咖啡连锁品牌如Manner咖啡、M Stand、Seesaw咖啡、瑞幸咖啡等的门店也遍布上海,更不用说各类独立咖啡馆也在此落地开花。虽然不同类型的门店各有千秋,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具备社区感、氛围感,更加体现人与人、人和场域的沟通。
除了线下门店的现磨咖啡,各类精品速溶咖啡也在上海拥有着不容小觑的消费者数量。永璞分享的用户数据显示,永璞精品咖啡液胶囊产品的主要用户来自一二线及新一线城市,其中上海消费者占15%,是占比最大的城市。
在上海刚刚从疫情中恢复的当下,不论是如火如荼的咖啡文化周活动还是消费者一如既往对咖啡的热情,都显示着城市咖啡产业的坚韧以及咖啡文化的深入人心。各路咖啡产业参与者都对上海咖啡市场的未来发展满怀期待与信心。
在行业资深从业者孙大钊看来,上海的咖啡文化正处在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咖啡成为多数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咖啡馆数量遍布各个角落,咖啡产品也异常丰富,单一产地咖啡、意式到咖啡特饮选择众多;同时咖啡空间也非常时尚前卫,咖啡门店、产品和服务均遥遥领先。这一蓬勃市场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城市的产业综合优势,包括技术、资金、人才多个方面,另外,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也为市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元时尚的包容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孙大钊称上海咖啡产业与世界其他主要消费城市相比发展潜力更大、机会更多,除了发展良好的咖啡豆消费市场,烘焙方面也发展较快并接近世界水平,且据他预测,前店后厂的自烘焙咖啡店会快速发展。
面对如今各类咖啡店齐聚上海的情况,孙大钊认为每种类别都有其发展优势,国际咖啡品牌在产品标准化、成产设备标准化、技术体系标准化方面更加成熟;中国本土咖啡连锁品牌在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市场覆盖精准化方面更有优势;而精品咖啡店在产品个性化选择、用户体验的个性化、咖啡文化互动和主题呈现方面更有特点,且不同类别共同促进了上海咖啡产业的繁荣发展。
虽然本次没有参与上海咖啡文化周,但是孙大钊非常认可咖啡文化周的积极效应,在他看来,活动无论是对整个咖啡行业、产业还是消费者都有着非常积极、有益的影响,消费者可以一次性比较更多不同的产品,商家也多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
铁皮将上海咖啡市场的飞速发展归因于开放的经济市场以及重要港口的有利地理优势,虽然上海咖啡市场已经非常活跃,但从人均每年的饮用咖啡杯数以及咖啡人群的渗透率来看,铁皮相信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咖啡品类上,铁皮非常看好精品即溶咖啡未来的发展潜力,其更便捷、更具性价比的特征正符合消费者日常饮用咖啡的需求,即可以更便捷、更轻松地喝到好咖啡。因此永璞咖啡在加大即溶咖啡研发和供应链布局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风味的极致,不仅精选来自全球各地的咖啡豆,同时根据不同产品口感特性,由专业实验室及SCA认证烘焙师及咖啡师共同调配出最优口感。为了展现更多的中国元素,永璞也一直在尝试将中国味道融入咖啡中,今年永璞将广西横县茉莉花风味融入浓缩液胶囊中,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
当然,铁皮也认可精品即溶和咖啡门店之间是非常完美的互补关系,精品即溶允许消费者自由搭配创意做出创意咖啡,而门店带来的场景体验也是无法被替代的。因此永璞咖啡在7月份开启了首家线下门店“城是CITYBORING”,门店主色调为年轻人喜爱的克莱因蓝,在专注精品咖啡的同时也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逃离无聊,拥有短暂浪漫”的场所。
谈及上海咖啡文化周的意义时,铁皮并未将其视作上海的活动,而是定位为全国咖啡品牌的盛会,因为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优秀咖啡品牌来上海参加活动和展览,同时活动也吸引着全国咖啡爱好者前来“打卡”。他认为活动对咖啡品牌而言也是一次聚合的机会,在政府的推动下,咖啡品牌之间亦能加深互动合作,为中国咖啡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在李佳慧眼中,上海的咖啡文化不仅多元化,同时非常具有创新性,行业前沿的实验性概念都是率先在上海落地并被积极推广到消费者端,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非常高,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最近上市了威士忌桶酿危地马拉咖啡,虽然是属于非传统的咖啡的后置处理,但该款咖啡每次回归都大受欢迎。
李佳慧对咖啡的好奇心和兴趣驱使着她加入咖啡行业,并逐步走上烘焙这条职业道路,虽然成为咖啡烘焙师是“冒险的决定”,但她表示也非常激动人心。作为从咖啡师、门店运营主管、店经理逐步成长起来的咖啡烘焙大师,李佳慧对消费者也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她认为上海的消费者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口味偏好,最早期大家可能会追捧流行的日式烘焙或者北欧烘焙,但现在大家更偏向于中度均衡、烘焙发展充分的咖啡,且在咖啡豆的选择上也非常多元化。
在经历了3月疫情之后,她可以明显感觉到咖啡是上海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封控在家也不减对咖啡的热爱,从线下门店购买咖啡转为尝试居家制作咖啡,并且直到疫情之后,不少人也保留了居家制作日常咖啡的习惯。正在举办的咖啡文化周展示了城市的咖啡活力和消费者的热情,活动在给予品牌展示自我机会的同时,也为咖啡师、烘焙师提供了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动态、互相交流、促进发展的良好契机。
Sharn指出上海精品咖啡起步较早,同时海纳百川,因此各类咖啡品牌、各种咖啡呈现形式都可以在上海找到。而咖啡消费人群庞大的基数以及本身市场的充分竞争也使得上海成为咖啡市场发展的沃土,并且倒逼咖啡市场不断进步。
作为精品咖啡店创始人,Sharn认为国际咖啡品牌虽然体量很大,但是其也相对比较模式化,而本土精品咖啡的优势在于走心、特别和人情味。有光咖啡的两家门店一家以外卖为主,一家偏向社区咖啡,虽然各有侧重,但是他都非常坚持门店的人情味和性价比,这也使得门店一直拥有很多忠实客户。
Sharn同时也认识到在上海众多咖啡门店中找到定位的重要性,因此有光咖啡不止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的咖啡,也与街头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目前门店已经在组织滑板入门课、飞盘活动、篮球比赛等,同时露营合作店、飞盘合作店也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在疫情冲击之下,独立精品咖啡店如何生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Sharn直言有光咖啡的客户有一定程度的流失,同时面对疫情后市场上各类免费送咖啡、半价及其他折扣活动,Sharn也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而当提及咖啡文化周活动时,Sharn称其为政府对咖啡店的支持,至于活动对咖啡店具有怎样的意义,Sharn表示经历时间沉淀之后自然会有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称,“咖啡文化之于上海,就好像动漫之于东京,设计之于伦敦。”作为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咖啡文化未来的发展与传承既需要政策引导与产业扶持,亦需要消费者、从业者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