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拆车报告的背后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那就是研究对象的选择已经隐含了分析师的价值判断,拆车不过是“为了证明而证明”。
继6月底海通国际分析师拆解比亚迪汽车之后,7月18日,中信证券集合六大首席产出了一份基于拆解特斯拉Model 3的研报,再度引发市场关注。这份报告中,分析师们从Model 3的三电、热管理、车身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智能电动化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表示“坚定看好”。
应该讲,相比之前一些券商分析师“闭门造车式研报”、“提前预测企业40年后业绩”等不同,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的做法值得鼓励。毕竟他们对研究标的进行了实际拆解,得出的研报更具说服力。然而这份看起来诚意满满的研究报告,在社交媒体中却招来一片骂声。用户们吐槽最多的地方在于,作为时下最热门的新能源标的,市场早已经一次又一次的对特斯拉的供应链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剖析,Model 3的架构、三电等信息更是已经没有秘密可言,关心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的投资者早就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了相关信息。
那既然这样,集合六大首席、花费数十万得出的这份研报意义何在?除了证明市面上早已成型的结论,还有什么新的意义?在本次研报发布之后,各大网络平台一片嘲讽和失望的声音,恐怕就在于此。以本次中信证券拆解Model 3的研报来看,94页的研报,外加精美的图示和报表,看上去说服力十足,但最终得出的特斯拉产业链的供应商却和此前市面上早已流传开来的名单基本没有什么不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信证券也好,海通证券也罢,类似拆车报告的背后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那就是研究对象的选择其实已经隐含了分析师的价值判断,拆车不过是“为了证明而证明”。一些投资者更是辛辣的指出,卖方分析师们只不过是“把推过的股票又推了一遍”,或者说换了种形式重新发了看多报告。显然,如今的投资者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不好唬弄了。
那么如何才是一份有价值的研报?以拆车这样的产品研究为例,笔者认为至少需要在新品上市的第一时间,这样拆解出的内容才有可能是市场上想知道但还没人知道的。不过相比较市场上已经非常成熟且专业的行业媒体,卖方分析师们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专业程度上恐怕都不占优。另外买方的调研手法,比如浑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的研报也值得更多的卖方分析师们借鉴——浑水派人在981个瑞幸咖啡门店里数人头、检查小票;浑水把瑞幸的所有高管、董事的个人资料翻了个底朝天;浑水雇佣了92个全职员工和1418个兼职员工调查瑞幸;浑水对瑞幸门店拍摄了11260小时的监控视频……
笔者认为,要想得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特斯拉比亚迪们的供应链优势,除了拆解一两辆上市已久的老车,深入供应商工厂、和高管面对面交流、走访销售渠道、采访业内专家....这些步骤恐怕也不能少。总而言之,市场并不需要那些看似公允但其实废话连篇的分析报告,投资者尤其要警惕看起来正确、但实际存在预设立场的卖方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