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后,国内云计算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科创板日报》6月19日讯(记者 黄心怡)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后,国内云计算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随着营收增速放缓,今年以来包括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纷纷调整了战略,告别了过去跑马圈地、单纯追求规模的策略,而把降本增效成为了主要目标。
多名腾讯员工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盈利今年成为了腾讯云和智慧业务的重要指标。“要把盈利提上去,最起码要有健康的毛利。”
国内云计算厂商中率先实现盈利的阿里云,也面临营收增速放缓的困扰。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为了云业务运营更加高效,将寻找更多提高成本效率,并实现成本优化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拓展企业服务的规模。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前云计算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突破期。这一方面,需要厂商通过加强自研实力,来重新定义云计算的游戏规则,才能实现对国际厂商的超车;另一方面,则是告别IaaS内卷现状,积极发展海外市场、PaaS/SaaS等领域的新增长空间。
以牺牲利润换营收的时代过去了
过去十年,国内云计算企业跑马圈地,以持续的投入,甚至牺牲利润以换取市场规模。但这样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
一个标志性的信号是,成立13年来,阿里云首次实现了年度盈利。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剑锋表示,盈利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经过十多年高速增长,阿里云接下来将追求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
“阿里云在过去也完全可以做到盈利。”某分析师指出,“亏损其实是出于对未来增长前景的乐观,才会在投资上不断加码,让投资超过收入。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其他云厂商上。想盈利的话,减少投入就可以了。”
无独有偶,在经历两年多的高速扩张后,腾讯也表达了对健康增长的需求。
“企业服务将不再聚焦于规模增长,而是看重企业服务的健康增长。包括主动缩减亏损业务,把资源集中于视频云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PaaS解决方案。”
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刘丽辉认为,“国内前几年的公有云市场快速增长,更多是由流量型业务带动,主要是对IaaS的需求,国内云厂商为了迅速扩大规模,不惜以低价取胜牺牲利润。”
“在国内市场增长减缓的情况下,云厂商将从聚焦规模到聚焦利润,利润率会有所提升。” 刘丽辉说。
加强自研正在成为破局发力点
“互联网的做法是,先冲到边界,然后回归理性。”云计算业内人士徐哲(化名)表示,“我认为国内云计算市场没有到顶点,但如今到边界了,也就是瓶颈。”
想冲破边界,单纯减少投入只是权宜之计,云计算企业显然需要更大的突破。
其中的一条路,便是自研。有芯片供应商人士指出,大厂自研芯片的一个主要初衷正是降本增效。
“庞大的数据中心一年对芯片的采购量不小。而定制设计的芯片,不仅性能可能更好,同时制造成本更低。这些经过专门设计的芯片,可以降低特定的设备和产品的能耗。”
放眼国际,云计算领头羊亚马逊AWS,是最早开启自研芯片的一员。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顾凡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亚马逊从2013年开始自研芯片的创新,目前已拥有3条自研芯片产品线。其中,基于ARM架构的CPU 芯片Graviton已发展到第三代,Nitro产品线发展到了第四代。此外,还有基于机器学习推理和训练的芯片产品线Trainium和Inferentia。”
近年来,阿里、腾讯等国内厂商也加快了自研的脚步。6月13日,阿里云正式发布了云数据中心专用处理器CIPU,其功能与亚马逊云的Nitro产品线类似,目的是替代CPU,成为云计算的管控和加速中心。
此前,阿里云还发布了自研的通用服务器CPU芯片倚天710。《科创板日报》从阿里云内部获悉,目前倚天710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内部规模化部署,用于支撑2021年双11等多个核心业务。2022年4月,基于倚天710的公共云 ECS实例上线邀测。
阿里云虚拟化技术负责人蒋林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我们与亚马逊AWS其实都迈入到了类似的新阶段。
“区别只是在于,我们在不同的市场里面,所以看到的风景不太一样。国内的云计算企业客户,和海外成熟的、用了30年的企业客户还是有差异,导致技术路径有所不同。”
Back to Basic 在云计算底层技术取得突破
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表示,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领域,定制化的CPU会成为趋势,同时也是云厂商构建自己生态的支撑点。
“一方面,定制化的处理器芯片,可以更好地适配对应的应用,效率更高。另一方面,自研芯片也是业务驱动型下的产物,各个云厂商的规模足够大,生态足够完善,需要定制化的高性能芯片来适配自己的生态。”
不过,也有投资人指出,虽然各家云厂商都推出了自研的计算架构,但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效能的提升、成本的优化,还有待市场检验。“因为处理器难的不是设计,而是量产。”
某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家认为,云厂商坚持自研,并非看重短期成本,更多是为了掌握话语权。
“比如,TPU是谷歌的第一批定制芯片之一。研制TPU所需要的投入,不一定比直接购买英伟达GPU来的成本更低,但却有助于增加议价能力,可以成为压低GPU订单价的工具。”
同时,自研芯片的创新,也会是厂商改变云计算游戏规则的重要能力之一。
“云计算进入了一个关键的突破期,如果我们定义好下一代的云,中国云计算就有超车机会。” 张建锋认为。 “因此,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策略是‘B2B’,也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在底层技术取得突破。”
出海战略 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
为告别内卷竞争,阿里云、华为云等还加码了国际化战略。
2022年5月,阿里云与沙特电信宣布合资组建沙特云计算公司。6月初,位于利雅得的两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将由合资公司面向沙特市场提供公共云服务。此外,阿里云位于韩国、德国、泰国的云数据中心,也都在今年相继投入使用。
《科创板记者》了解到,在4月举行的阿里云内部管理会议上,除了人事调整外,也公布了新的策略方向,包括把出海当作发展重心之一。在阿里云管理层看来,“以技术出海的全球化业务是必须坚持且投入的。”
徐哲分析,“国内增长有限,出海是必然的选择,阿里云是目前最有希望成功的,华为云可能也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集团业务的大腿。”
过去,国内云厂商海外业务,大多从自己的强势业务领域,服务于中国企业出海。
“比如阿里云依托跨境电商,腾讯云依托游戏出海,但整体业务规模还比较有限。” 刘丽辉总结。
“但如今出海应用,能舒服挣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对于云计算厂商的出海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徐哲称。
与此同时,本地化的服务和运营的难度,也是国际化道路上的一大门槛。
华为云也在加强国际化,华为伙伴暨开发者大会2022期间,2022华为开发者大赛正式开启,聚焦云底座和产业两大赛道,包括云应用创新、代码上天空、无人车挑战、世界难题、鲲鹏、昇腾、乾坤云服务6大赛事,覆盖中国、亚太、拉美、中东、非洲、欧洲6大赛区。
“互联网企业想要国际化,仍需要解决出海后的文化适应及人才不足问题。”一名互联网分析师强调,“阿里云与沙特电信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正是在做云服务的本地化尝试。对地区的认知和了解是出海成功的根本,要了解当地的制度,做好本地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