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投资人|朗盛投资李佳:医疗领域投资 要解决未满足和未优化的临床需求
原创
2022-05-20 18:02 星期五
科创板日报记者 陈美
李佳认为,随着数字技术、政策变革、消费升级三大驱动力的驱动,中国数字健康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科创板日报》5月20日讯(记者 陈美),朗盛投资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于寻找科技企业、将有潜力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变革的VC机构。

从2013年开始,朗盛切入医疗健康领域。负责这一领域的合伙投资人,正是李佳——一位具有科学家背景的博士。作为研发科学家,李佳曾先后任职于Zyomyx 和Exelixis,专注于利用芯片技术做高通量蛋白测定及基于结构的创新药开发。

之后,李佳又加入Crown Bioscience(中美冠科),负责美国西海岸及亚太地区的商务工作。经过8年CRO行业的业务积淀,在服务了几百家公司、与众多企业有了长期合作后,李佳的商务拓展、团队搭建及管理能力被充分建立起来。

image

而投身风险投资行业后,李佳开始体会到:做投资与做科学家大大不同。李佳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很多,投资逻辑也各有千秋,从根本上说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行为,所以理性规避风险是极其重要的要素之一。

“朗盛规避风险的方式,是按照自身思路,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通过专业性、对生态的理解、技术应用市场的判断、以及投资组合策略,将风险降到最低。”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创新力是朗盛的关注点

医疗健康领域有着非常复杂的运营管理体系,朗盛充分关注这一整体领域,而并不局限于一类细分赛道,“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创新药及医疗服务均在朗盛射程范围内”。

具体到投资过程中,朗盛会重点考察被投企业的创新能力。

“举个例子,2014年朗盛参与安翰科技A轮融资,这是一家做胶囊胃镜机器人的公司。一方面是看好这款胃镜机器人产品很有创新性。但在另一方面,确实有不确定性。”也有一些人不看好这个项目。

但李佳认为,这都是创新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最终朗盛在A轮独家投资3000万元。而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完成6轮融资。”

科学家出身的李佳认为,医疗器械领域,自主创新IP非常重要。“当然,创新不是目的,它需要解决根本的临床需求,那些未满足的、未优化的临床需求,就是投资机会。”

“仍以安翰科技为例,以前做胃镜,患者需要选择打麻药或者不打麻药插管,这一技术在医院用了很久,但用户体验始终不舒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安翰做胶囊胃镜机器人,优化了临床胃镜检查需求,通过磁控小小的胶囊,患者吞下去之后可以在外部控制胶囊移动,进行拍照。这是安翰科技的创新点,且是非常好的前沿创新技术。”

是否投资一个项目,取决于创新产品是否能满足较大的临床需求,而胃镜检查则确实是较为常见的临床需求。

创始团队也是朗盛考量标准之一。“朗盛对创业团队要求很高,希望能发掘成熟一点的团队。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李佳发现,大部分医疗领域创新企业,创始人都有科学家背景,他们一直做科研,但创业做企业,则完全是两件事。

“一些人可能天生有转变能力,能顺利地从科学家转为企业家,但大部分人是没有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找到更成熟一点的团队,创始人非常重要。同时,整个团队也需要互补,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和销售,都需要深思考、广布局。”

回忆起自己的早年研究经验,曾专职于生物科技和制药工业科研的李佳,深感做初创创新的艰难。“科研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走研发这条路,坚持很重要。当然,科学家要坚持,但过程中一定不能固执。研发创新性产品时,要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这在企业战略上很重要。”

李佳认为,科学家创业要坚持但不固执,笃定但不盲从。“每个人都会受到外界干扰,看到别人融资时或许会怀疑自己耕耘的赛道有没有意义。但真要去走别人走的那条路时,又会发现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所以,创业中要不要追热点,是对团队的一大挑战。”

看好即时检验与数字医疗机会

“从人类历史来看,活着是基本需求。能活下去后,又会考虑如何活得久、活得好。”李佳谈到,现在疫情常态化,使得即时检验需求爆发。特别是疫情下检测的时效性和便利性,尤为重要。

“机械臂是朗盛关注的一个点。在实际工作中,机械臂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在车上,采样车根据需求移动,采样时使用机械臂,不需要人参与,从采样到出结果全是自动化。这样全自动化的采样,在疫情中给了大众很深的印象。”

与此同时,由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管理也成为新的投资方向。

“过去,大众一般认为去医院是因为生病了。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管理被大众接受,健康人也会去医院做健康检查。居家隔离后,一些老人健康检测没法做了,也不能去医院做,如果POCT(即时检验)能解决尿检、血检或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检测等需求,这将是非常好的产品。它顺应了老龄化趋势,也对应了健康管理发展。”

朗盛曾投过一个经典案例。2015年,朗盛参与博奥晶典A轮融资。李佳向记者介绍,这是一家做生物芯片技术的公司,其产品在无创产前筛查(NIPT)、儿童耳聋领域,极具创新性。在新冠检测及时性需求下,该公司在2020年2月率先推出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可以在1.5小时内快速检测。其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也承担了两个月前结束的冬奥会各国元首、政要核酸检测任务。这家公司在朗盛出手之后,已接连完成4轮融资。

在TO C端发掘医疗需求后,如何做到TO B端,李佳也认为,随着数字技术、政策变革、消费升级三大驱动力的驱动,中国数字健康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数字医疗有两大层面,一是数字化,二是软硬件结合,进行疾病治疗。“很多人已体验到数字化医疗提高了运营效率、管理效率,比如挂号、缴费,拿检测报告,都可以数字化操作,这是数字医疗第一步。而用数字化进行治疗疾病,则是非常新的领域,如脑机接口等。”

李佳十分认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的观点:未来智慧医院,要做到“四个新”。第一个是新网络,简单来说,建立真正的数据知识库;第二个是新设施,即全面感知,要把一个病人看病的过程和疾病的过程真正记录下来;第三个是新终端。当做好了前面几条,就可以真正出现科研和医疗的成功,提高医院的服务;第四个是新平台,即数字孪生。

而人工智能医学目前在医院已有七大应用场景,具体包括:1、医学助理:即电子病历语音输入,智能导诊;2、医学影像:即病灶识别,三维重建;3、疾病风险预测:风险筛查,预防干预;4、病人管理:医患问答,随访管理;5、辅助诊疗:疾病分类,用药推荐;6、医学研究平台:科研数据整合分析,大数据运算;7、药物研发:化合物筛选,靶点预测。

“这都是数字化医疗的未来,要实现需要一步一步走。而就数字化投入来看,目前每家医院投入不同。需要仔细测算,投入成本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落下,跟不上数字化医疗进程。”

此外,医疗数字化后,数据安全也非要重要。“患者数据信息不外泄,保护病人隐私,这又是另一个大的投资机会。”

写在最后

李佳:投资人与被投企业需要一路扶持

在投资行业里,李佳自谦是一名新兵,2018年才回国加入朗盛,但此前的长期产业经验,已为其做投资奠定了根基。

在当投资人的4年里,李佳感触颇多:做投资其实挺难的,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艺术,需要考虑方方面面。

“当投资人之前,在实验室里做过基础研究,在平台型公司及生物制药公司做科学家,同时也从事过临床转化工作及CRO服务行业,对医疗健康领域全生态链理解多一点。当投资人之后,发现投资是一件风险前置的事,真金白银投出去之后,风险就已经全部前置,与科学研究完全不同。”

在李佳看来,每做一个决定,都是非常大的责任。“是否投资,首先要考虑到产品的科技属性;进入市场后,又要考虑市场扩张能力,要不要进医保,定价是否被大众接受。产品研发过程中,既需要快速研发产品,但又不能牺牲产品质量,考验的是团队执行能力。毕竟创新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团队自己走。”

收藏
99.2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2.46W 人关注
7324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