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茶馆希望像星巴克一样,打造兼具私密性的“第三空间”,但就目前而言,其规模化的阻力仍然很大。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5月5日讯(研究员 梁又匀),近日,上海隐溪茶馆创始人吕义雄在朋友圈表示,已经连续两个月每月亏1000万。
资料显示,隐溪茶馆创立于2015年,截至目前在上海已拥有超20家线下门店,店内多为独立包间主打“商务社交”概念。值得注意的是,隐溪茶馆创始人吕义雄的另一个身份是上美集团创始人,集团旗下化妆品品牌包括韩束、一叶子等,目前正在冲击港股上市。
最近2年,奈雪的茶、喜茶等新式茶饮品牌走红的同时,主营纯茶的新式茶馆也多了起来。区别于传统露天茶馆,新中式茶馆也试图向年轻受众靠拢,不少都有意将自己塑造成网红打卡地以及私密的商务洽谈场所,装修和服务日趋精品化、高端化。
不难看出,新中式茶馆希望像星巴克一样,打造兼具私密性的“第三空间”。但就目前而言,新中式茶馆规模化的阻力仍然很大。
中式“第三空间” 茶馆的新方向?
自古以来,茶馆生意一直是各大集市中市民聚集社交、休憩的场所,但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人们习惯了更快节奏的生活、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传统茶馆模式正渐渐成为过去。
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内仅在潮汕、两广以及川渝地区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饮茶、早茶文化。近几年,不带苦涩、口感更好的瓶装茶饮、新式现制茶饮等茶饮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更加挤压了茶馆的生存空间。
但随着下午茶、星巴克“第三空间”等概念的引进,以及国民平均收入上涨带来的大众消费升级,茶馆生意的场景价值与社交价值再次被关注。
为了满足“私密性”、更多地吸引顾客,部分茶馆开始在选址、茶产品丰富度、饮茶仪式感以及门店装修上下功夫,“闹市中取静”成为茶馆们宣传的核心。
同时,在纯茶饮品之外,不少新式茶馆还兼职提供糕点、特色菜品乃至SPA等高端服务,将客单价提升至百元以上。
以隐溪茶馆某家门店为例,其在上海市区商场中拥有30个包间,门店规模超400平,工作日下午基本可实现满座,日均人流量在300人左右,顾客以中年商务人士为主;而周末人流量可超500人,顾客多为周末前来休闲打卡的年轻人。两类消费者结合,可使得茶馆空间得以充分利用。
大众点评显示,隐溪茶馆人均消费在150元左右,不少人是慕名都是前来或是回头客。
在小红书上,与“茶馆探店”、“茶室探店”相关笔记超5万篇,而关于“茶馆”的分享则超29万篇,门店地址遍布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一线城市。
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国内茶馆注册公司出现爆明显增长。截至疫情前,国内1年新增茶馆相关公司超2万家,年复合增长率达33.81%。2020年以后新增“茶馆”公司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年增1.7万家以上。
尽管其中超八成为个体工商户,且集中在四川、西藏、湖南等地,但部分精品茶馆依旧被资本所关注。
2021年,定位纯茶消费且在深圳拥有多家大型门店的tea’stone连续获得了来自同伟创业、麦星投资、曾鸣的天使轮和A轮投资,合计金额超数千万元。此前,隐溪茶馆也有传言正在融资进程中。
新中式茶馆要突破什么瓶颈?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量预计将突破230万吨,金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但“有品类,无品牌”、“低效竞争”始终困扰着上游茶厂。
即便是预计上市的头部企业,如八马茶叶、澜沧古茶等,全年营业收入均未超过20亿元。作为对比,奈雪的茶仅一家2021年营收就可达到42.97亿元。
在此背景下,下游茶馆若想学习奈雪、喜茶等新式茶饮品牌,凭借特色茶叶打出品牌名气,则是难上加难。
“茶馆本质上做的是馆,茶是馆的附属。”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相较于星巴克、Manner、奈雪的茶乃至瑞幸等“短平快”购后即走模式,精品茶馆的运作逻辑与私人会所、酒店更为接近,十分考验空间利用率。
为此,不论是隐溪茶馆还是其他同类茶馆,普遍采取了限时模式,套餐消费超3小时将被收取高额超时费用,极力避免“一壶茶坐一天”。提前充值、不推销茶叶茶具、仅销售套餐茶点也是提高门店效率的运营策略。
但与传统茶馆面临的困境相似,租金成本依旧是新中式茶馆无法跨过的门槛。这也是拥有大量市中心门店的隐溪茶馆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
尽管潮汕饮茶文化出身的吕义雄并未表示放弃茶馆生意,还为此垫付了大量资金,但并不十分突出的客单价、即便在客流高峰也偏低的翻台率,同时还有400~600平方的固定租金支出,都决定了茶馆模式的营业上限并不会随着规模的扩张而提升。
或许更为关键的是,国内各地饮茶文化不同,上海、北京倾向精致、高大上的茶馆空间,而深圳、潮汕消费者更多将茶馆与咖啡馆作比较,川渝等生活节奏偏慢的地区则更考验对地方廉价茶饮文化的把握。
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社交与商务洽谈的“刚需”始终存在,但星巴克“第三空间模式”很难简单复制,国内品茶有自己的“江湖”。茶馆生意作为新式茶饮的细分品类之一,在消费市场或许将长期保持其小众属性。